切换到宽版

作者:admin 原创作者:qcip 来源:论坛 2011-09-18 15:42
  南下北上闯市场      紫薇红得像火、香樟绿得如油、丹桂白得似雪,26日,走进大冶市经济开发区罗家 ..
  南下北上闯市场
  
  紫薇红得像火、香樟绿得如油、丹桂白得似雪,26日,走进大冶市经济开发区罗家桥街办双港村的苗圃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派生机盎然。 
  一大早,苗圃场的主人、60岁的程良平,带着儿子去附近的铁山区,为一家企业的厂区进行绿化。媳妇何林舫留守在苗圃场看场子、带孩子。这个家庭的分工是,婆媳俩在家培育苗圃,父子俩出门承接绿化工程。 
  程良平以前做过很多生意,10年前他在自家的责任地里种起了苗圃,后来觉得不过瘾,就流转到300多亩耕地,办起了苗圃场,去年还成立了苗圃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还有柑橘、桃子以及水稻等,水稻田是武汉理工大学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实验基地。
  目前,双港村像程良平这样“卷起裤脚就下田,挽起衣袖做工程,坐在车上忙运输”的经济能人有400多人。他们有的开车跑运输,有的出去搞工程,有的在家搞种植养殖,有的出门办厂办店。他们当中80的人是泥匠、木匠、漆匠、瓦匠、石匠、花匠、铁匠出身。
  泥匠出身的吴水洪,今年57岁。从年轻时起,他就跟村里人一起出门做泥匠,后来自己拉起队伍,在山西长治承包了一处城市园林工程搞古建,自己当老板,带着村里的泥瓦匠干开了。去年,吴水洪让贤给儿子,自己在公司里当监理。一家人的生活迈上了小康。
  双港村因处在铁金港与清水港交会处而得名。曾经山清水秀的双港村,随着清水港的干涸、铁金港的污染加重、距有色冶炼厂粉尘污染源近,进入21世纪后,这里成为全国的重金属污染区,几年前被列为国家环保部土壤改良试点项目区。
  无山场、无水源、无矿产资源,土地严重污染,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群众生活么办?
  双港村村委会主任程正雨说,田地没法耕种,村民们只能靠“十八般武艺”走南闯北。全村410户、1600余人,有300多名各种工匠在外闯市场。
  双港为何出这么多匠人?村里71岁的村民程时富说,计划经济年代,村子里办起过农机组、打铁组、加工组和建筑队。“那时候光农用拖拉机、收割机之类的农机足有70多台。特别是村里的春光建筑队有100多人,光匠人就有80多个,做过湖北省拖拉机厂厂区、海关山宾馆、大冶铁矿厂区、有色招待所等建筑工程。”
  手艺是立身之本。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这些队伍基本散伙,但是传统手艺通过父传子、兄传弟,或拜师、或学艺,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54岁的村支书吴永刚先前是村里农机组组长,后来被选上村支书,两个儿子子承父业,开起了大货车,跑起了运输。吴永刚感叹道:“家有千亩地,不如随身有个艺。” 
  
  “草根”到“树根”的演变
  
  “创新、坚韧、吃苦、灵活。”大冶市经济开发区一位领导如此概括双港村匠人。
  不少匠人,通过手艺赚取第一桶金后,顺应市场转型升级,当起老板,实现从“草根”到“树根”的演变。 
  今年37岁的村民黄加胜,当年结婚时,老辈留下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破房子。如今,他家陆续建起了两栋小洋楼,价值60万元。特别是两栋房子的设计和装饰,堪称村里一绝。
  黄加胜20岁开始跟人一起到处做泥匠,结婚后,带着妻子一起外出搞建筑。摸索出经验后,他组建了建筑队。现在,他只要有工程,一个电话就能拉上几十人的队伍,几天时间就可以将一栋农村新房建起来。 
  从自家猪圈到创建猪厂、从养头猪过年到养几百头猪赚钱,55岁的程法组村民程良浩也从“草根”变成“树根”。
  程良浩一直在外做手艺,2009年,他不再外出闯荡了,回家搭个猪圈养猪,结果规模小,没赚到钱;去年,他养猪100多头,尝到了赚钱的甜头,可村民们嫌养猪脏了环境;今年初,他到还地桥镇一家私人农场建起一个标准化养猪场,养猪300多头。现在,这个养猪场已经出栏肥猪120多头,获利10万多元。
  尽管社会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变化,但双港村的匠人们依然保持着其传统性的草根精神。
  徐兴太组村民徐金辉,今年41岁。5年前还是一个在墙壁刷漆、满身漆味的漆匠,如今,他已成为一个灯具专卖店的老板,手头还有大批房屋装修工程订单,一年收入不少于10万元。
  程法组村民程顺明,木匠出身,到处给人打工搞装潢。十几年的滚爬摸打,他看准了市场,混熟了人缘,开起了一家油漆专卖店,兼做工程装潢生意。
  草根的生命力极其旺盛,一旦扎根,就会茁壮成长。
  逆境创业,展现一种不屈精神,村委会主任程时雨说,双港村一批匠人,正在进行 “草根”到“树根”的飞跃。
  
  “匠人经济”搅活一方水土
  
  一个能人带动一帮人,一帮能人搅活一方水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修路、办学、兴水、扶贫帮困等方面,村里的匠人们都走在前列,积极参与、带头奉献。
  下吴组有100多农户,原来村民们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今年组里准备投入30万元建一栋有公屋。算来算去,还有10万多元的资金缺口。
  做,还是不做?组长为难起来。“我们来牵头。”匠人吴松华、吴兴四、吴风全等5人主动站出来,成立村民理事会,帮助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组织劳务、监督工程……泥匠出身的吴风全从规划、设计、预算到工程监理、验收等,既是指挥者,又是战斗者。如今组里的一栋三层楼的公屋拔地而起。
  从大广高速连接处到村委会一直没路可行,不仅影响6个组村民的出行,还使沿路的土地资源无法开发。今年初,徐兴太组漆匠徐新民主动向村“两委”提议,兴建第二条通村路。现在,这条通村路正在规划中。
  自己发了财,不忘家乡人。下吴组村民徐先锋凭手艺在外闯荡多年,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家境,还于3年前开始,每年为组里60岁以上的村民发100元慰问金。今年,他准备回村创办门窗厂,安置更多的富裕劳力。目前,村里正在落实建厂土地。
  双港村人在一代又一代匠人们的引领下,走出了一条吃手艺饭、打服务牌、赚技术钱的路子。
  刘卜其组是个移民组,站在大广高速连接处遥望,造型别致的30栋小别墅整齐划一。村里的副主任程伍娇告诉记者,全组40多个劳力,通过跟、帮、带、传,全都会一到两门手艺。
  48岁的村民刘合明孤儿出身,自己在一家工厂搞机械修理,大儿子跟他学会修理,小儿子学会开车,一家4个劳力,个个都靠手艺吃饭。村民刘汉松是个泥匠,他先后带出10多个徒弟,后组成一个建筑队,自己的新房子从设计到承建全都由自己的建筑队完成,节省投资4万多元。
  没有手艺学手艺,没有技术学技术。蒋家畈组村民刘红明20岁跟人外出打工。3年前,他回乡跟人学养猪,并创办了自己的养猪场。如今,养猪场年出栏肥猪300多头。今年已出栏肥猪80多头,获利7万多元。刘红明说,还是自己创业好,收入不错,又能当事业干。
  黄冕组村民黄建波、黄细松打工返乡后,跟人学习湘莲种植技术。今年他们流转耕地30多亩种植湘莲。双港村的会计程时光说,目前,村里的种植、养殖、加工大户发展到100多家。
  
 
  给“草根”添土加肥
  
    
  这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村,就连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种出的也是“有毒”庄稼——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这样的一个村,村民靠什么生存?令人欣喜的是,双港村的村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村情发展的路子来——“匠人经济”。
  追寻双港村的发展路径,其经验为一靠政策、二靠精神、三靠优势。双港村的优势不在硬件,而是深藏在民间的一些传统手艺,后通过匠人们自发性的跟、帮、带、传,将这些传统手艺发扬光大,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优势。
  但是,令人忧虑的是,这种优势的发挥是自发性的,其组织化程度低,发展规模不大,形不成品牌效应,盲目性较强。东边湘莲西边桃、这家猪儿那家鸭,这些产业稍有风吹雨打,就会被市场大潮淹没;你做你的、我干我的,村不管户、户不理村,这种“单干”缺乏整体协作抱团精神。
  “干活靠人介绍,没活在家等待。”村民程明胜的话道出了匠人的这种无奈。匠人到底有多少人、收入能增加多少?村干部也“说不清”。 显然,这种“靠天吃饭”、 顺其自然式的自发性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了。
  政府必须伸出“有形之手”,给“草根”添土加肥。应大力弘扬农民草根式的创业精神,激发干群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
  我市60以上的村组资源严重匮乏。农村要发展,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是本土创业更需要关注,因为本土创业成本更低,更具有长远性,只有外商和内资相溶更为和谐。所以,政府要落实好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引导。阳新鞋匠、殷祖古建之所以能走出全省、走向全国,也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打造,才发挥出其潜在的优势。
  创业者不能光埋头苦干,要抬头看市场,能整合的整合、能做大就做大,只有外部环境好了,自身抗风浪的能力增强了,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不“安分”的黄国栋
  
   
  在双港村,没有人比黄国栋更不“安分”了。谈起他,村民都能讲几个他创业“几起几落”的传奇。
  二十多岁时,黄国栋还是一名工地上的泥瓦匠,每天在泥灰中打滚。四年的泥瓦匠生涯,让他吃够了苦。“那个时候,我们做死做活,一天也就五块钱。生活也就是饿不死。”黄国栋告诉记者,不是怕苦,关键是起家慢,看不到前途。
  不甘平庸的他,东拼西凑买了一部三轮车,跑起了运输。一天可以赚三四十元,债务不到一年就还清了。跑了六七年的运输,手头上有了万把块钱。
  挣到了钱,不“安分”的黄国栋胃口也变大了。他跟朋友合伙购置了一辆东风车。然而,这次却没有他想像的那么顺利,由于经营不善、屡屡赔钱,跑运输的老本都亏得分文不剩。变幻莫测的市场给黄国栋扎扎实实上了一堂课。
  无奈之下,黄国栋又干起了老本行,开始又跑起三轮车。才跑了半年,他又找到了新门道——水果换粮。从市场上进来水果,然后挨家挨户用水果换一些稻谷、绿豆等粮食,再买掉。“当时,我和老婆还有嫂子一起做,一天下来可以赚百把块钱。”
  可好景不长,不“安分”的他又听别人说开砖窑挺挣钱的。头脑一热,他又开起了砖窑。因为没技术,经营上也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最后被取缔。这次不仅亏了老本,还欠下一屁股债。“连孩子读书都没有钱,在家里父母都不理我。”黄国栋说。
  满身债务的黄国栋,为了生活,又开始做泥瓦匠,偶尔还客串一下水电安装。
  干了不久,在市场摸爬滚打的他又相中了另一个门道——粮食加工。这次他可是做足了功课,相继调查了蕲春、浠水等地操作模式,研究了市场上的行情,有备而战。
  想尽办法,他开始投资做粮食加工厂,自己又当老板又当工人。一干又是四五年,债也还了,厂子也做大了,目前效益不错。
  “现在两个女儿都出嫁了,也没什么压力,一般人到我这年龄应该可以享清福了。”黄国栋告诉记者,他这个人就是不安分,下一步他又准备转行了。屡败屡战,在市场打拼多年的黄国栋或许还会走出别样的人生。
 
  乡村名片:
  大冶市经济开发区罗家桥街道办事处双港村,是个生存环境很恶劣的村庄。现有10个村民小组,410户、1680人,其中农村劳力610人;全村耕地面积1580多亩,其中水田900多亩。近年来,该村不等不靠,大力发展“匠人经济”,引导农民走出家门从事工副业生产。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2100多万元,其中工副业收入1000万元,村集体壮大了,农民的荷包鼓起来了,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栏目

24小时人气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