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走近楷模蕲春汪金权:清贫之中内心富足(组图)
回帖:

“我爱这片土地”



  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过去23年我从没有离开过,今后,我更不会离开,我将伴着孩子们,直到我教不动的那一天。



  1987年,汪金权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蜚声全国的黄冈中学任教。可只工作了一年,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汪金权便告别繁华的城市,放弃优越的待遇,主动申请调到条件更差的蕲春四中任教。汪金权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



  汪金权9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作为长子,汪金权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饱尝生活艰辛的汪金权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半饥半饱的挣扎中,他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成为解放后郝子堡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消息传来,村子里沸腾了,乡亲们凑钱买了许多鞭炮,在汪金权上学那一天,沿着村前的小路燃放了一公里。几个叔叔拼凑了上学路费和零花钱。看到侄子穿得破旧寒酸,五叔还将身上的一件衬衣脱给了他。



  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在汪金权心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于故乡、对于父老乡亲,汪金权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在外求学的过程中,汪金权见识了城市的繁华,然而贫穷的故乡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那里有身体羸弱的母亲、尚未成家的弟弟妹妹,那里还有一个善良的姑娘,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康娇生。



  康娇生高考落榜后,在该县三叠河小学当民办教师。因汪金权家庭贫困,善良的康娇生便从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他,汪金权始终将这份真情记在心头。



  参加工作那一年,汪金权趁着假日,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那时的四中还很破旧,仅有几排平房,八个班级,十几个老师,数百名学生。顾老师对他叹气道:“四中条件差,又地处偏远,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优质生源啊!”汪金权听后,当即表示:“那我调过来吧。”顾凤鸣以为这个学生只是随便说说,谁不想留在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将来能获得更大发展呢?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汪金权真的申请调到四中来了,而且一呆就是23年。



  循着汪金权的成长轨迹,不难理解他当年的选择。他爱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他爱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对山区教育资源的贫瘠有着切肤之痛,他明白,山区教育需要他贡献力量。油然而生的责任感使得汪金权作出了回乡的选择,也成为支撑他坚守下去的力量。他说:“我也曾困惑过,彷徨过,然而,我最终想明白了,我到底图什么,那就是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的学生们,我的父老乡亲。”



  23年,对一所学校来说,也许不是太长,可对于汪金权来说,这是他全部的青春年华。从当年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到如今的满头白发、憔悴沧桑。23年中,汪金权遭遇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经历过多种磨难,然而,他就像在大别山上的青松,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放弃过。23年,作为一名高级教师,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一名蕲春的名师,汪金权有更多的机会可以离开,曾有学校向他抛出橄榄枝,工资是现在的数倍,可他一概拒绝了。他总是说:“我走了,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



  “我离不开大山,离不开大山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的质朴可爱,他们需要我。我在这里找到了人生价值,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过去,我在这里23年从没有离开过,今后,我更不会离开,我将伴着孩子们,直到我教不动的那一天。”汪金权多次这样说。


下一楼›

“我没有账本”



  我实在见不得山里伢求学无门 ..
‹上一楼

  【简介】



  汪金权,男,1963年生,湖北省蕲春县人,蕲春四中语文老师 ..

查看全部回帖(9)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