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走近楷模蕲春汪金权:清贫之中内心富足(组图)
回帖:

“对家人我满怀愧疚”



  在我最困难时,妻子没有嫌弃我,如今她有难了,我怎么可以弃她而去呢?做人,要有良知和道德底线。如果我那样做,我就打破了做人的底线,不会有幸福的。



  一边是不计回报、倾其所有地助学,一边是风雨飘摇的老屋,多病的老母亲,身患重病的妻子,智力障碍的小儿子,甚至大儿子上大学还要为学费发愁。



  汪金权的老家,在离张榜镇约20里路的狮子镇郝子堡村。老家的几间土砖房,还是上世纪70年代所建,因年久失修,去年3月份,随着一场暴雨的降临,房屋后檐一处垮掉了,山上的泥沙瞬间冲进了屋子里,一家人不得不出去避了几天。和汪金权在四中的宿舍一样,几间土屋里同样是家徒四壁。除了几张木桌、木椅和木床外,只有地上堆着几袋粮食,没有任何电器,厨房内粗锅大灶,柴禾烧出的黑烟将几面墙壁熏得一片漆黑。



  郝子堡村的村支书汪洋生告诉记者,在该村,汪金权是最贫穷的吃公家饭的人,像汪老师家那样的土砖房已不多见。曾经也有人不解:汪老师一个月几千元工资,都用到哪里去了呢?后来大家才知道,汪老师都用于帮助贫困学子了。



  1988年,汪金权调来四中后,便和康娇生在老师顾凤鸣的操办下喜结连理。可是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在大儿子汪品超出生后不久,康娇生的情绪有时变得异常暴躁。生下小儿子汪品洋时,康娇生的病情变得非常严重,经常发狂,砸坏门窗,还到处乱跑。此后,汪金权经历了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



  汪金权把病妻带在身边整整两年。精神病人需要耐心细致的照顾,汪金权精心照顾她,耐心地安抚她的情绪,不管妻子作出何等出格的举动,他从没有一次发火。他还专门买来精神类书籍自学,从中寻找治疗的可行方法。平时,他给妻子梳头、洗脸、穿衣、喂饭,还经常带她到外地去求医问药。



  在汪金权的精心照顾下,康娇生的病情慢慢稳定下来,如今已多年没有再犯了。除了基本自理外,有时还能帮着老母亲干点家务活。有一次,汪金权上课回来,见到妻子一个人在默默地流泪。他吃了一惊,以为妻子又犯病了。没想到,妻子拉着他说:“老汪,我对不起你啊!我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我连一只扣子都没有帮你钉过,我是个不称职的妻子,拖累你了!”听到妻子的一席话,向来坚强的汪金权哭了。他安慰妻子说:“你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你的病情好了很多。你不要多想,把病治好,对我就是最大的安慰!”



  汪金权对病妻不离不弃的举动让很多人深感敬佩,也有人看汪金权过得辛苦,劝他放弃,却被汪金权断然拒绝了。他说:“在我最困难时,妻子没有嫌弃我,如今她有难了,我怎么可以弃她而去呢?做人,要有良知和道德底线。如果我那样做,我就打破了做人的底线,不会有幸福的。”如今,妻子的病情几年没有再犯,于他而言,是最大的收获。



  汪老师的小儿子汪品洋,因3岁时一次高烧没有及时治疗,落下后遗症,脑部受损严重,智力低下,小学都未能读完,没有劳动能力,如今只能放在老家,靠7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



  有人对老母亲说,你的儿子是吃国家饭的,不应该没有钱。可是善良的老母亲从来没问过儿子钱的事。她说:“每年过年,总有学生到家里来感谢,我才知道,他一直在帮学生。这个我没有意见,他能帮得到就帮,就怕他帮不到。只要我儿百事好,有没有新房子住没有关系。”



  汪金权的大儿子汪品超去年考上孝感一所职业学院,需要一万多元的学费。可汪金权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亲戚们得知后,凑了一万多元,品超得以顺利入学。汪品超告诉记者,曾经,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解。可是,当他看到许许多多学生给父亲打来电话,发来贺卡;当他看到每逢放假,各地学子纷纷前来看望父亲,他渐渐理解了父亲所做的一切。他说:“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汪金权的宿舍里,珍藏着一本小小的通讯录。因为翻的次数太多,通讯录已经破旧,可它仍是汪金权的心爱之物。这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学生们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无论是10年前毕业的,还是20年前毕业的,许多人他都能回忆起姓名,以及他们的求学故事。最让他开心的,莫过于听说哪些学生又有什么进步和出息了。汪金权说,23年来,自己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如今,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分布于全国各地,许多学子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社会栋梁。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贫寒家庭的命运,这一点足以让他欣慰。


下一页 (1/2)
下一楼›

  【对话】



让学生踩着肩膀远眺



< ..
‹上一楼

“我没有账本”



  我实在见不得山里伢求学无门 ..

查看全部回帖(9)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