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96阅读
  • 0回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红土地上的职教明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命运天空
 

发帖
2377
铜币
26143
威望
56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6-10



  孕育了两位共和国主席和两百多名开国将帅的黄冈革命老区,是一块众所周知的红色土地,也是一块举世公认的教育热土。在桃李芬芳的黄冈教育百花园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名花盛放,争芳斗妍。如果说屡创国际奥赛和高考奇迹的百年名校黄冈中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那么,与共和国同龄、拥有60年辉煌办学历史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则堪称职业教育领域一颗闪耀的明珠。

  5月6日至7日,湖北省高职院校2009年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改革交流会暨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联盟联席会在黄冈职院举行,43所高职院校的与会代表对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5月19日,湖北省“科学发展院校行”新闻采风团的各大媒体记者来到黄冈职院采风,对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8%以上十分佩服,认为黄冈职院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风磨古柏三分韧,雪赋苍梅一缕香”。国家领导人两度视察黄冈,专程考察了黄冈职院农业技术推广基地;时任教育部领导曾亲临黄冈职院考察,对学院在职教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六十春秋培桃育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黄冈财贸学校、黄冈农业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所中专。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在原“三校”的基础上组建为现在的高职院校。三校中建校最早的黄冈财贸学校始建于1949年8月,黄冈农业学校创建于1952年5月,黄冈机电工程学校创建于1960年4月。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院10年来,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学院60年的办学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原“三校”的中专办学;第二个阶段是合并组建后的的高职办学。三个时期是1949年——1978年的艰难创建期;1979年——1999年的中专发展期;1999年至今的高职办学期。

  在1949年——1978年的艰难创建期,原“三校”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办学之路,都有着停办复办、校址变迁、校名变更的坎坷经历。“文化大革命”后期,原“三校”先后在现在的南湖教育区复校。三校的创建与发展,为黄冈财贸战线、农业战线、工业战线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毕业于原“三校”的各届校友,大部分都已成为黄冈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中坚骨干,不少校友已身居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重要领导岗位。

  1979年——1999年,是原“三校”中专办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三校校园面积达到600余亩,在校生规模最高时达到9000余人。三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原黄冈农业学校被评为国家重点中专,原黄冈财贸学校和黄冈机电工程学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

  1999年7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组建,成为黄冈教育史上首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启了高职办学的新篇章,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学院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图书90余万册,各类计算机2500多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66个。

   办学规模趋于合理 学院现有普通大专生近12000人,普通中专生1400余人,成教生近2000人,每年培训各类短训生12000余人。形成了以培养普通大专生为主,中专生、成教生、短训生为辅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8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6人,“双师素质”教师289人。楚天技能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重点专业及教改试点专业5个,省级示范院校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5个。有国家精品课1门,国家教育部门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9门。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超过98%。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社会声誉大幅提升 学院相继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省职教先进单位、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2006年学院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07年被确定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60年办学硕果累累,原“三校”和组建后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桃李遍天下,共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创新高职教育模式 

  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不是学历层次的简单提高;由三校合并重组为一校,也不是办学规模的简单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竞争也空前激烈。不断创新求变、打造特色,抢占发展先机,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黄冈职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坚持“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的办学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层双向融合”的高职教育模式。

  “校县对接,校企合作,双赢共进”的办学模式创新,拓展了高职教育的空间

  黄冈市各县市区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黄冈职院与县市区开展对接共建工作,近年来先后与红安、麻城、团风等10个县(市)签订了校县(市)共建协议,具体由各系根据各县市区产业特点与之形成对接关系。如生物工程系与全国闻名的“医药之乡”蕲春县对接,土木建筑工程系与“建筑之乡”团风县对接,经济贸易系与黄冈市商业中心的黄州区对接等。

  在合作中,学院向县市区提供智力支撑、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帮助县市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县市区为学院提供学生实训实习场所及实训实习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及岗位。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参与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标准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教材内容重构)、参与教学过程等,各专业为县市区企业及农村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人力资源支持等,形成互动关系。

  “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明了高职教育的方向

  通过校县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黄冈职院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平台。他们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相结合,加强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适时把课堂搬进农场、茶场、养殖场,搬进企业车间,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在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共同设计方案,结合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环境,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学院还充分利用老区的人文资源优势,将老区精神融入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将老区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构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双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

  学院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组成)来培养学生。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同时,聘请农艺师、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执教,初步形成了“双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实施对证施教、对岗施教,真正做到双证融通。他们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有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多个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6%。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创新,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

  黄冈职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他们建立稳固的校外训练基地,保证把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实习落到实处,使学生的实习与专业技能实践形成有效的衔接;建立现代化的校内专业实训室,保证学生进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模拟训练;建章立制,保证学生的技能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双纲”“双轨”制度落到了实处。“双纲”就是既有文化理论要求的教学大纲,又有按照不同行业标准的职业技能要求的教学大纲;“双轨”就是既有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又组织学生到企业和有关部门实习。

  与此同时,学院大力推行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了“全程系统训练法”、“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其中“项目教学法”,受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认为是学院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目前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采用了“订单式”、“交替式”、“顶岗实习”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行动导向,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取得了实效。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省级、国家职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仅2008年,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就有46人次获得国家竞赛40项大奖,96人次获得省级竞赛78项大奖。其中包括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两个单项一等奖,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九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金、铜奖等。2009年5月15日,“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2009年第八届“国际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中国区决赛”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黄冈职院共有6名同学获得代表湖北省参加中国区决赛的资格。此次决赛共有来自全国11个省市44所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参加,包括众多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经过3天紧张、激烈的比赛,黄冈职院分获“网络安全”、“WORD 2003”、“EXCEL 2003”三个一等奖。

  构筑老区智力高地

  黄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在促进黄冈市由农业大市走向工业强市的进程中,黄冈职院树立了“用老区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办好高职教育服务老区经济”的办学思想,在服务老区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贡献。

  制订科学发展规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4月11日,黄冈职院与浠水县巴河镇签订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学院将在3年内为巴河镇所辖各村制订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依托巴河莲藕、黄沙等特色资源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为巴河镇提供人才、技术支持等。

  学院还与湖北省国营南湖农场签订了共建协议。与黄梅县刘岳村和张塘村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拉开了学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构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茶学专业的教师王东明,在英山主创的“千峰碧雪”获黄冈市第四届名优茶评比一等奖,他本人获“黄冈制茶能手”光荣称号后,又在麻城创制“龟山松萝”,获第五届“中茶杯”特等奖。他主持科研课题“‘春缈’有机茶开发”,“春缈”获第六届“中茶杯”特等奖、第七届“中茶杯”金奖。“春缈”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成功。学院利用“春缈”商标与浠水县合作,成立茶叶生产企业,打造茶叶品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008年,学院选派黄卫庭、罗进生二位老师参与马勒三环气门(湖北)有限公司802D数控磨床的设备改造,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为企业改造磨床设备达40台,为企业节约改造成本近百万元。

   实施科技开发扶贫,服务农民脱贫致富 作为国家科技部门、省科技部门及省农业部门在英山、团风、罗田等地实施科技开发扶贫计划的技术依托单位,黄冈职院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扶贫开发。一是下乡蹲点。学院派专业教师到固定乡镇长期包点。二是进行技术咨询,提供技术服务。三是与农户结对互助。先后派出了20多名专业教师走上科技开发扶贫第一线,开展了包括制茶在内的9个专业的16种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技术服务。2008年学院被黄冈市评为“科技扶贫先进单位”。

  开展技术人才培训,构筑老区智力高地 学院积极参与“一村一名大学生”活动。学院现有“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167名,学院为他们安排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宿舍,积极主动地为村官们排忧解难。学员们表示一定要珍惜学习机会,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展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学院与省农业厅、黄冈市农业局联合,开展黄冈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试点工作,目前已培训创业人才150名。今年4月14日,孝感市农业部门领导慕名来到黄冈职院,学习该院在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近6年来,平均每年培训人数10000人次。学院作为国家“阳光工程”黄冈培训基地,对黄冈及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医药化工、畜牧、建筑建材、园林园艺、特色农产品开发、机电一体化工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网络信息化服务等领域成效显著,近几年累计培训农民56100余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900余人。学院先后荣获“黄冈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品牌基地”称号。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学院多名资深教授作为当地党政部门的“智囊”,他们将自己多年的科学研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政府各相关部门作为制订政策的参考依据。学院教师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黄冈市旅游产业定位与开发研究》和湖北省教育规划“十一五”课题《高职教育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作用和对策研究》、省级项目《农村费改税与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研究》、省级课题《黄冈农村产业调整结构与优化升级研究》、省级项目《白莲河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研究及对策》等研究成果,在黄冈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六十载培桃育李,一甲子勤耕勤耘。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教育区桃园街109号

  网址:http://www.hgpu.edu.cn/ 邮编:438002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8日第8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