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01阅读
  • 0回复

西塞山前送神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18
铜币
21914
威望
6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6-12
 

黄石“西塞山神舟会”候选联合国“非遗” 昨“神舟”下水

  农历五月初五凌晨 点光

  “点光”就是人们俗称的开光仪式,由道士王雄作法。

  道士作法,咬破雄鸡鸡冠取其鲜血,用毛笔蘸过为舟体和诸神点血布光。同时进行的还有“拜斗”,本来是用巫术为患天花病愈的儿童“招生魂”的仪式。

  农历五月十四 唱大戏

  道士洑的村民们请来了浠水县楚剧团,来到神舟宫前搭台唱戏。

  第一天观众寥寥,一问才知道这“寥寥”里面也有讲究,当地的说法是,“有戏无戏,头天不去。”第二天开始,村民挨家挨户开始为戏班子准备丰盛的食物。

  农历五月十五凌晨 上趸

  扎匠游仁喜将四十位主神逐一请上神舟就位。神仙的位置颇有讲究。

  船上铺了厚厚的大米和茶叶,村民说,这是告诉屈原大夫,人们吃喝不愁,请安心上路。但民俗学家费杰成考证,在传统的仪式里,撒茶叶和大米是为新生儿招魂的含义。

  农历五月十六 游龙

  神舟经过时,烧纸、燃香、点鞭并向船身抛撒茶叶和大米。

  天空中下起了大雨,村民只得为神舟穿上“雨衣”,所到之处鞭炮声如同雷鸣,各家各户早早地在门前摆好香案和贡品,到处都是塞住耳朵贴着墙根的村民。

  ◇道士洑

  神舟宫依堤而建 门槛踩不得

  或近或远的善男信女们陆续来到神舟宫,他们绕着神舟膜拜一圈,然后坐在神舟宫前的老槐树下,喝茶谈天,尽管天上飘着毛毛细雨。

  端午节前一天,家住凉山村的老人孙江荷步行十几里地,早早地来到道士洑,在西塞山下的“神舟宫”前点燃了三支香。西塞人为期四十天的“大端午”已经过去了大半,神舟会的主角——一艘长七米、高五米的纸船在这期间已差不多就绪,五月初五凌晨的神舟“点光”仪式,则即将开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狂欢。
  孙江荷老人八十多岁了,年年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五神舟“点光”开始,每场仪式都会早早赶来,守夜到第二天一早方才离去,像这样的老人在道士洑村更是数不胜数,有的人甚至来自更远的蕲春、浠水、应城、潜江。
  当地妇女则亮出她们的针线活儿,为神舟穿上了红色外衣,扎匠师傅们旁若无人地,像女子描眉一样,为神舟做最后的精雕细刻。从下午开始,或近或远的善男信女们陆续来到神舟宫,他们绕着神舟膜拜一圈,然后坐在神舟宫前的老槐树下,喝茶谈天,尽管天上飘着毛毛细雨。如果有谁一不小心踩上了门槛,总会有好心的大妈走过来提醒,神舟宫的门槛是踩不得的。
  神舟宫依堤而建,堤外便是西塞山。我们熟悉的诗《渔歌子》,描绘了桃花流水、山前白鹭的意象,现在多为机械轰鸣所取代,然而就在这些大工业马不停蹄地驶入西塞山的时候,西塞山下道士洑的村民,把农耕时代的仪式,默默保存了两千年。

  长江顺流而下 山侧回流成“洑”

  西塞山的地势决定了此地不仅仅有战争,长江主道在山的东侧形成的优良港湾,给这里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繁荣的商业。便是道士洑镇。

  73岁的黄太征老先生会把西塞山神舟会的故事讲个没完,他说,西塞山是突出于江心的一块矶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事频繁,西塞人因此特别渴望和平。
  长江主道本不从西塞山前过,仅有一条支流绕山而行,大概是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从如今的浠水策湖改道,西塞山从此突出于江心。长江顺流而下,在山侧形成回流,便是“洑”的来历。
  唐人符载在《士洑镇保宁记》中写:夏口(武昌)至西南四百里,其山曰西塞,其镇曰士洑,相距百丈许,崖岸中断,大江浩浩……此天用涉险于吴楚也。西塞山为吴楚旧境,取吴国西部边塞之意,历史上可考的战事就有一百多场。然而西塞山的地势决定了此地不仅仅有战争,长江主道在山的东侧形成的优良港湾,给这里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繁荣的商业。便是道士洑镇。
  道士洑历史上多次挖掘出金银钱窖,见证了此地繁荣过后又遭毁坏的历史,1955年修长江大堤时,又发掘出汉代砖室墓八座,后来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历史记载的道士洑全盛时期唐、宋、元时,有人口一万三千余户。抗日战争时期,道士洑遭遇了最后一次战争的浩劫,古镇面貌荡然无存。
  如今的道士洑,仍然保留了“盐店街”等古老地名,房屋的废墟上偶见础石和风化过后仍精美绝伦的石刻,却已然成为了中国版图上一个再平凡不过的郊野乡村,没有农业,被工厂环抱,神舟会的戏台旁边,还有传送带轰然间把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新修的电厂。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道士洑的兴衰,都与这座西塞山有关。而在村民当中流传至今的神舟会,以及历史上有诸多记载的牡丹会、龙灯会、南江会、观音会,既是繁荣时期人们的狂欢见证,也是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祈愿。

  ◇现场

  昨日 农历五月十八

  “神舟”下水

  “受祭鬼神,承照烛光。远走天涯,赶去远方……”

  “每年都来看,今年本来不想来了,丫头吵着要来。”家住西塞山风波港的宋大妈骑着三轮车,从江堤上下来,四岁的孙女儿看到锣鼓喧哗,在后面手舞足蹈。
  从神舟宫的戏台子到几里开外的江堤上,一早就站满了人,这天是神舟下水的日子。人人脖子上系着被当地人叫做“红”的红丝带,慕名前来的摄影师也把红丝带工整地系在镜头上,那是在“龙嘴”里面开过光的,吉祥。道士洑村的妇女们前一晚在神舟边守了一夜,敲锣打鼓不断,让四十八盏油灯长明,一早却也是格外精神,神舟上的茶米,撒满了,又被一方手帕小心翼翼地包了回去。
  上午十一点整,道士王雄把几千人的“功德”逐一念来,神舟接着被十几位壮汉抬下了水。
  “过去是用划子拉。”道士洑的村民说。如今用了机动船,由一叶焚香的小舟打头阵,绕船三周以后,神舟到了江心,拖船上的绳缆被解开。
  “化神送神船,此地保平安。”岸上的人们双手合十,目送神舟离岸。
  在过去,神舟能够一路漂到九江,九江村民自发组织起“打船会”,估摸着时间,将被神舟带走的瘟疫打入江中。如今沿江一带的传统习俗荡然无存,唯独留下了“神舟会“,但是为了保证神舟不偏离航道方向,人们还是跟往常一样,将大捆枯树枝垂挂在船体底部,因为质量大,入水深,不会受到江面波涛影响。
  而此刻在几公里开外的道士洑村,戏班子正在唱着最后一出戏,扇着大蒲扇的老人和年轻的善男信女们,渐渐离场,生活一如往常。

  ◇传承人

  小道士田勇:一家十三代人的传承

  道士是西塞山神舟会的重要角色,神舟上的108尊神,需要道士与之“对话”,经对方“应允”过后方能“请”上船。

  农历五月十四,22岁的小道士田勇,一早就来到了西塞山下的神舟宫,他骑摩托,穿牛仔裤,说起话来有点儿不好意思,还是一副小少年的青涩样子。“我们家十三代人,都是道士。”一面说着,他拿出一本《神舟玄科》开始默念,那是一本发黄的线装书,竖排、倒翻,有许多不认识的字。这些是他的功课。
  “玄科是道教的规章。”田勇的师父王雄,是西塞山神舟会的主道士,伙居民间,称为“伙居道”,平日在婚丧嫁娶诸多场合开坛作法,以此为业。王家九代人的职业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断了将近三十年,1990年,父亲王长元还是凭牢固的印象手抄了这本《神舟玄科》,记录了神舟会的礼仪法事和道腔唱段。王雄师父是西塞山一带德高望重的道士,穿上道袍自有仙风道骨,本是蕲春人的田勇,承袭的虽然是父亲的职业,也来到一江之隔的西塞山拜师学艺。
  道士是西塞山神舟会的重要角色,神舟上的108尊神,需要道士与之“对话”,经对方“应允”过后方能“请”上船,对于当地的村民百姓而言,道士打“平安醮”,则能福荫家庭,所以从农历五月十四延续到五月十八的神舟会上,除了看大戏的,还有携家带口请道士打醮作法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我们做这行的,其实也特别辛苦。”在烟火当中大汗淋漓的王雄师傅还没脱下道袍,一个中年妇女又带着儿子来了,为了第二天的高考。
  徒弟田勇负责敲打锣鼓,时刻追随着师父唱腔的节奏,疏忽不得。“本来记不下来,又闹不懂的段子,听师父这么一唱,就明白了。”田勇不得不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把那些生涩难懂的道教经文牢记在心里,而太师父王长元总是坐在他的旁边,时不时地提醒一下,有的时候拿起锣鼓槌亲自上阵。“老人家八十多岁了,除了那几十年,基本上算是做了一辈子道士。”田勇说。王长元有的时候也会为村民们“打醮”,但是老人家听力不大好,作法的时候,整个世界仿佛都是他一个人的。

  扎匠游师傅:过去扎期不能与妻子同房

  请神仙上船的仪式是封闭式的,因为村民们会担心自己“被请上船”,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场合。

  今年三十四岁的游仁喜师傅,虽然是扎匠中的小字辈,手艺却被公认为是西塞山下最好的,大家都说这个小师傅做起事来特别认真。
  游师傅是附近一家化工厂的维修工,平时摆弄机械,跟精雕细刻的手工活儿八竿子也打不着,连老婆也觉得奇怪,平时这么躁的一个人,怎么还能做这个?可今年,为了有两个月的时间让游师傅专心扎船,连政府都出面了。大家都相信他的好手艺。
  “开始学手艺也是个偶然的机会。”游师傅那年18岁,在国营工厂里面当工人,平时闲来无事,正好外公的好手艺也没有传人,就开始跟着外公学习。外公留下来一本手抄于1937年的《龙舟图纸》,详细记载了龙舟的规格、用料以及各路神仙的衣着举止。但是做了十六年扎匠的游师傅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些了,所有内容都已经牢记在心,况且再好的技术也需要有新的改进。
  这一回,游师傅把龙头上的蝴蝶纹饰稍一改动,蝴蝶就变得立体起来,整个神舟也就多了几分精神。离神舟下水还有几日,游师傅却横竖觉得哪里不对,端着颜料逐一察看,哪怕有微小的瑕疵,也要补上几笔。
  其实,对于神舟会而言,扎制神舟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手工活儿,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自有它的道理和规范,比如匠人在扎期不能与外人接触,不能与妻子同房等等,但很多繁复的礼仪已经逐年瓦解,游师傅记得刚刚跟外公学习扎技的时候,请神仙上船的仪式是封闭式的,关上门,没有外人参加,因为村民们会担心自己“被请上船”,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场合,善男信女们像参加任何一场祈福仪式一样,纷至沓来。

  非遗

  ·西塞山神舟会

  农历五月十八是道士洑村民“大端午”的最后一天,是个比过年还热闹的日子,人们像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来到西塞山下,为了看“神舟”下水。
  “神舟”是纸扎的船,上面载了各路神仙,午时顺江而下,带走灾难和瘟疫,祈祷平静安宁。神舟会延续千年,香火不绝,艺人世代传承,也形成了完整的原生态礼仪。2006年,西塞山神舟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去年开始,包括西塞山神舟会在内的中国端午习俗,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世遗”的议程。
  即便如此,它仍然是当地人的生活,烧香、磕头,仪式复杂,意义却简单,因为关乎信仰,并且坚定,所以从遥远的农耕时代流传下来。只不过,时间沧桑变化,曾经的诉求隐没于历史长河,现代社会更加多样化的生活,让所有的诉求简略为两个字:平安。

  如同道士在歌中所唱:
  “玉皇大帝御驾来,太白金星把口开。老君一观声令下,高功定看宝剑斩。雄鸡放出洪光霞,癸点神舟吵喧哗。送往长江漫漫走,游到海岛上帝都。风调雨顺国清泰,四季平安永丰收。”

  本报记者 易清 采写/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总顾问:吴志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
  本期顾问:费杰成(湖北民俗学家)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