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2005年3月,叶贤恩将出版的《张裕钊传》,送给日本早稻田大学从事张裕钊书法研究的学者——鱼住和晃教授。
本报记者毕云摄影记者尚炜
出场人脸谱
叶贤恩,76岁,原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卸任离职后,他用9年时间完成了6部湖北历史名人传记,共约270万字。其中《黄侃传》,被北京、台湾抢着再版,共出版4次。即将出版的《熊十力传》,又是一部厚重力作。
两个“10年计划”
老大何须尽赋闲,青灯黄卷辟新天。
历经坎坷浮名淡,苦战书山视野宽。
自有文章传广宇,尚存浩气涌波澜。
关门自造桃源境,半作岩松半作仙。
这是叶贤恩写的一首诗,也是他现在的自画像。
1994年,叶贤恩从鄂州市政府秘书长岗位上退下来,像其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一样,他一时有些沉闷。找点什么事做呢?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钓鱼,唯一的嗜好就是喜欢看书写诗。
他卸任前,一直忙里偷闲,笔耕不辍。出版过两本自己的诗集。他骨子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一直是个文人,大学毕业时,他的理想甚至是做文学评论家呢。造化弄人,让他走上了仕途。虽然从政几十年,但多年来,他身上的文人气质一直浓于官员气质。
乍一退下来,他虽然顿感寂寞,但也一阵轻松。他想,我现在60岁,如果活到八九十岁,还有二三十年的光阴。那该可以做多少事啊。于是,他给自己订了个10年计划:一年出一本书。
10年计划完成得怎么样呢?
叶老掰着手指头数给我们听:1995年—1999年这头5年,按计划完成了目标,出版了5本书:《中外名人家教故事》、《鄂州人物》等;2000年—2004年,出了3本书:《古今伉俪情深诗词选集》、《张裕钊传》、《黄侃传》。共8本,10年目标没完成。
记者注意到,其实后5年的3本书,份量重多了,尤其是《黄侃传》,填补了黄侃研究的历史空白,湖北出版之后,北京、台湾又抢着再版,一版再版出了4次。就这一本,要顶平常的好几本呢。记者这样安慰,叶老开心得像孩子,又掰着手指数自己的第二个“10年计划”——
考虑到自己年岁渐老,第二个“10年计划”,叶老很“务实”地给自己减了一半任务:平均2年出一本书。至目前,才过4年,已完成了4部:《湖北历史名人》、《王葆心传》、《熊十力传》、《庞安时传》,只差一部了。看样子这第二个“10年计划”目标定低了点。
一部书几十万字,全靠一笔一划用手写,这对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真是个浩大工程。且传记文字,还需要大量的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的体力活。问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他说,“唯楚有才”,先要“唯楚有书”,而湖北历史名人,大多数的资料非常少,再不抓紧搜集记述下来,十年二十年一过,便消失了。
所以,他要抢时间为这些“楚才”们立传。
行万里路
为了写好传记,叶老跑的路加起来有好几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台湾、西藏、新疆没去。
他写《黄侃传》,跑了9省市的上百个单位,走访300来人,行程3万多公里。他赴黄侃童年生活的成都市,踏访那里的旮旮旯旯,寻找感性认识。历史文献中记载,黄侃的父亲黄云鹄任四川按察史时,在雅安“留连金凤”,一般认为“金凤”是个妓女名。叶老一直存疑。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是从成都坐3个钟头长途汽车到雅安市,又爬了两个多小时的高山险路,终于找到了山巅之上的“金凤寺”。原来“金凤”在此,黄云鹄当年“留连金凤”,是在寺里和老僧吟诗论道。
叶老写40万字的《黄侃传》花了两年,当时黄侃在世的高足仅剩两位九旬老学者,一位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徐复先生,另一位是山西大学的靳极苍先生。为了找徐复老先生,他三去南京。徐老先生感叹道:“我接触过不少党政干部,你是最独特的一个。出版传统文化方面的书,难啊!写名人传记更不容易。”2004年初徐复老先生为《黄侃传》作序时已93岁高龄,2006年老人去世。
当叶老在山西大学找到靳极苍老先生时,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异常激动。子女怕他身体受不了,限定了谈话时间,还在一旁守着,老人家生气地说:“我自己有生之年没能给老师写传,现在他的家乡人来了,我就要多讲讲,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结果一讲就是整整一上午。2006年,年过百岁的靳老先生仙逝。
叶老说起这些,有些后怕:“《黄侃传》再晚动手一两年,这两位老先生都不在世了,就会缺少很多珍贵的资料。”
读万卷书
摆在记者面前的这部厚厚的《湖北历史名人》长达120万字,叶老说,写这部书整整6年跑了8万多公里,自掏6万多元经费。“赚的稿费能抵消经费吗?”记者打趣地问。老人一本正经地算了起来:“稿费得了4万多,后来省委宣传部补了1万。”
写这些传记,叶老除了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叶老说,写《王葆心传》,读的书最多了。文献学家王葆心对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均有研究,遗著达170余种484卷之多。王葆心的大量珍贵著作手稿在董必武的保护下,一次次躲过了文革动乱,几经辗转最后被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里。为了查阅这些资料,2007年,叶老从鄂州一次次往武汉跑,用手抄,用相机拍,在博物馆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以前,从来没人研究过王葆心,也没有关于他的年谱,一切线索都只能从他自己的著作中去找。而王葆心的手稿,全是用文言文写的,没有标点符号,叶老整整花了一年时间阅读整理,才开始动手写这部传记。今年4月,36万字的传记出版了。
2008年5月,叶老又开始为写北宋“医王”庞安时的传记做准备。为此,他遍览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等,还通览苏轼、黄庭坚等北宋诗人的文集、诗词集、书信集等。
一位76岁的老人,每天除了读书就是写书,长年如此。记者惊叹地问叶老:“您究竟还要写多少部啊?”他算道:“《熊十力传》(44万字)将于9月出版;手头这本《庞安时传》,初稿基本完成……我没别的嗜好,就是写书上瘾。”
链接
叶贤恩主要传记作品传主资料
黄侃(1886-1935),湖北蕲春人。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多有创见,自成一家。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人。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王葆心(1867—1944),湖北罗田人。1912年任湖南省官书报局总纂,继任北京图书馆总纂。1922年南下,任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对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均有研究。
张裕钊(1823—1894),近代散文家、书法家。湖北武昌人。
庞安时(约1042—1099),北宋“医王”,湖北浠水人。撰有《伤寒总病论》6卷。
(本文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