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6月19日电 (董友胜、刘彦友)五彩缤纷的音乐喷泉,新奇别致的水幕电影,清风拂面的亲水栈道……入夏以来,湖北省黄冈市区新落成的遗爱湖文化公园几乎每晚都成为数千市民休闲纳凉的首选之地。黄冈市投资数亿元倾力打造的这一大型公共文化工程,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盛赞为“最得人心的实事”。
近年来,黄冈市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200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国税和地方税收等多项指标实现了三年翻番,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黄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依然位居湖北省前列。为了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黄冈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设施日益完善。随着黄冈市文化中心、李四光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和王树声纪念馆、麻城市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的落成,黄冈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也在同步推进,1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70个标准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大地。目前,11个市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广播覆盖率达96.6%,电视覆盖率达96.2%。
文化品牌不断涌现。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扶持黄梅戏发展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新增170万元专门用于精品剧目的创作;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社区大家乐”文艺展演,“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和“鄂东民歌大奖赛”成为全省知名的文化品牌;“李时珍医药文化节”、“英山县茶叶节”和“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文化活动逐步形成特色;黄梅县被命名为全国“楹联之乡”、“诗词之乡”和“武术之乡”。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黄冈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出发,开始着手对“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功能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筹备建设黄冈博物馆、黄梅戏大剧院、体育中心、职教园区和老年大学,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建设蕲春李时珍国际健康集团、黄冈旅游集团、中国黄梅戏发展研究中心等重点文化企业,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化文化传播体系,重点加强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图书等文化传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地方文化研究以及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抓紧制定和实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规划:抢救一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大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品牌活动项目,建设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展示中心,恢复重建一批名人故居,新建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纪念设施,培育一批经典人文旅游景区,发展一批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建立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同时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文艺精品的创作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