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刘曙甲 刘志伟)到8月底止,一项技术被全国500多家企业应用,每年产生经济效益多达20余亿元。它就是武汉工业学院刘启觉教授主持开发的粮食保质干燥与储运减损增效技术。该技术以稻壳为燃料,用于烘干稻谷和油菜籽,既解决了稻壳污染环境问题,又为农产品烘干提供了洁净的可再生能源,还可以生产稻壳灰有机肥。 刘教授介绍,在稻米加工中,稻壳是最大的副产品,大多数企业对其是
自然自然自然堆放或焚烧,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还是火灾隐患。他这项技术的主体稻壳悬浮燃烧炉,采用稻壳高温汽化和涡流燃烧新工艺,将燃烧过程和稻壳灰分离过程合为一体,提高了燃烧炉热效率,改善了工作条件和环境。与国内外燃油型或燃气型炉灶相比较,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谷物和油料干燥的“一机两用”。 武汉工业学院是一所工科为主,粮油食品学科特色鲜明,工、管、理、文、经、农学科协调发展的轻工类多科性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在国内影响深远。
近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45项,省(部)级项目432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4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449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534篇;获授权专利75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年均科研经费达4200万元。
该校刘大川、张麟教授自主创新的食用油脂加工新工艺及关键设备,成功地解决了油菜籽脱皮、低温压榨制油的技术难题,开创了我国油料加工领域崭新的绿色环保加工工艺。该工艺生产中无化学品污染或残留,菜籽的天然营养成分和风味保存完好,菜籽饼蛋白质含量可提高到46%左右。该成果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油菜籽、花生、葵花籽、紫苏籽、印楝籽等油料的脱皮、低温压榨制油新工艺,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养猪业饲料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该校印遇龙教授主持完成了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美国营养学会会刊专题评述:该研究解决了国际畜禽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部分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对环保型
动物性饲料的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畜禽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创新。该成果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氮、磷营养代谢的评定方法体系及其规律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该校周坚、陈运中教授的淡水鱼传统风味食品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李庆龙、赵泽文教授的多酶分步法小麦麸膳食纤维食品生产技术与关键设备,侯永清博士
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宋光森教授的板栗加工及
产业化关键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众多教授、博士围绕农产品、农业、农村的科研做得风生水响,惠及了广大农村、农民。福娃大米、精武鸭脖、武昌鱼、罗田板栗、安陆粮机、蕲春紫苏一个个依托该校技术诞生的名牌正走向全国。
该校党委书记王祚桥指出,轻工业70%的
行业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轻工业很大程度上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学校作为具备深厚行业背景的高校充分认识和理解发展农产品加工与转化产业对国家和地方的重要意义,学校要强化科技支撑,实现产学研结合,用更多科技创新的硕果回报社会、回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