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山环田半边开,五山一水四分田”,位于我县楚门半岛南端的龙溪乡,临浩瀚东海而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这个玉环文旦种植的发源地,曾经以水果种植和滩涂养殖两大传统产业,闻名全县。蛏苗远销山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城市,泥螺、扇贝养殖也一直有相当规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龙溪分为龙岩、梅溪、山里、山岭4乡,在人民公社化时,合并为龙岩和密溪两乡。1992年撤扩并时,行政区划再次合二为一,变为现在的龙溪乡,其名由龙岩、密溪各取一字而得。
如今的龙溪乡,形成了以阀门生产为支柱产业的全新经济格局;3条公路穿境而过,成为我县重要的交通节点;全国首创的全程办事代理制被推广;全省首创的外来民工党建工作站探索出外来人员自我管理的全新模式……
沧桑巨变,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回溯新中国成立后龙溪的发展,老同志余纪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余纪芳告诉记者,解放初期的龙溪没有工业经济,一直到1968年,当时的龙岩乡开办了农机厂,是龙溪工业经济的开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几年间,陆续有些村开始兴办以五金加工为主的工厂,由此拉开了龙溪工业经济发展的序幕。改革开放以后,龙溪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内部结构优化,以阀门等五金加工为主的工业蓬勃兴起。截至2008年底,龙溪乡已拥有大小企业900多家,上规模企业61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13家,超亿元企业3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78亿元,财政税收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2元。
旧中国的龙溪,百姓住的是茅草房,雨天没路走,晴天没水喝,境内没有公路,饱受自然灾害之苦。新中国成立之后,龙溪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兴水利,修建公路,与自然环境作不屈的斗争。1953年,建成玉环县第一座水库——龙攻门水库;1957年,又建成当时县内最大的水库——龙溪水库。水利设施的建设,解决了群众吃水和农作物灌溉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龙溪乡投资1300多万元,修筑了长达3公里的海上长城——标准海塘,为群众生产生活筑就坚实屏障。如今,投资1000多万元、分两期进行的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1978,龙溪开通了我县第一条公路隧道——花岩浦隧道。从2003年到2008年,龙溪乡用了5年时间大力修建通村公路,全乡20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公路。如今的龙溪乡,76省道及其复线穿境而过,楚栈线、楚盐线也从该乡经过,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成为我县重要的交通节点。今年5月,该乡投资900万元的龙翔北路与76省道复线接线工程顺利通车,有效缓解了漩栈公路交通拥挤的压力。龙翔路、灵溪路、柚香路及园区道路的相继完成,大大拓展了龙溪建城区框架。
一条条公路的建成离不开龙溪一群善于工作的党员干部。如76省道复线龙溪段建设涉及龙溪4个村,302户,125亩土地;76省道家具城至漩门大坝整治工程、拆迁工作几乎涉及渡头村每一户人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龙溪均能及时高效地完成拆迁任务。工作中,主要领导带队,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善于换位思考、择善从之。正是坚持以人为本,才实现了稳定、及时拆迁。
安居才能乐业。几十年来,龙溪乡人民走出了茅草房,走出了深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整齐亮丽的居民楼前绿草青青,道路宽阔,菜场、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龙溪人民尽情享受着城市化建设之福。
农村群众建房难是我县近年来一直努力破解的难题。龙溪乡党委、政府为民所想,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鼓励村级建设住宅小区,积极破解群众建房难。2007年,该乡共批准居民建房400多间,2008年共批准200多间。启动了邱家、邱家岭、灵山头等村高山移民工作,积极帮助法山头村、塘厂等村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工作,基本完成龙攻门、小山外村和小密溪村等小区建设。如今,龙翔路上,宽阔笔直的道路两旁,一排排整齐亮丽的居民房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了。
近年来,龙溪乡完成了全乡改厕工作,龙溪人民告别了露天粪坑,家家修起了抽水式坐便器,村村建起了公厕,这不仅是卫生条件改善的标志,更是龙溪人民观念和意识的革命。
解放初期,龙溪没有学校,孩子上学难,教育水平落后。近年来该乡共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70亩、设施先进的乡中心小学及中心幼儿园,完成了中心小学和幼儿园的食宿楼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龙溪乡共有持证残疾人413人。2007年底,山里村为村里12位特困残疾人建起了12间“安居工程小康房”,我县首批特困残疾人实现了集中供养。2008年10月,灵山头村筹资40多万元,专门为10户特困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建造减灾安居房,实现集中供养,共享小康阳光。几年来,该乡陆续在各村建立了残疾人集中供养点,解决了特困残疾人的住宿、供养问题。这一做法成为了我县残疾人服务工作的亮点工程。
这一系列的建设成果,标志着一个吸引创业者的新龙溪,一个宜居的新龙溪,一个人文氛围浓郁的新龙溪正在崛起。
创新机制,不断探索党建模式
乡党委书记金鑫、乡长郑达忠告诉记者,能取得阶段性的发展成就,和该乡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是分不开的。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龙溪乡打造了一个团结奋进、敢想敢做的领导班子,一支朝气蓬勃、勇创一流的党员干部队伍,破解了一个个难题,创下了一个个“第一”。
在乡政府门厅右侧,有一间“全程办事代理室”。2001年2月28日,当前来办事的群众只要在这里填一份承办单,然后在等候室看看电视、喝喝茶,坐等结果,这里便成了全国瞩目的地方,成为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发源地。从2006年3月开始,该乡实行“一三五”服务日制度,机关干部深入乡村,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全程为民办事走出了窗口,走到了群众家中。“全程办事代理”将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深深地在龙溪扎下了根。此举创造了全国第一。
龙溪乡有外来人员1.5万,与常住人口几乎持平。乡党委依托湖北蕲春籍占全乡外来务工人员半数的优势,积极整合两地党建资源,于2007年1月8日成立玉环县龙溪乡蕲春党建工作站。如今,工作站不但是外来党员的“家”,更是众多外来人员的“家”,工作站的服务已经延伸至全体外来人员,搭建了一个共建双赢的平台,构筑了外来人员的和谐家园,逐步形成两地“地缘相通、人员相亲、和谐共创、平安共享”的浓厚氛围,也探索出了成功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此举创造了全省第一。
2008年,龙溪乡在进一步深化全程办事代理制、完善“一三五”为民服务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村情档案”。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干部主动下村,将村情、民情等静态、动态信息记录成册。在各个村的显眼位置挂出“便民联系牌”,将驻村干部的形象照片、姓名、职务、职责、手机号码等信息公布,增进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村情档案”和“便民联系牌”为乡党委、政府知民情、听民意搭建起桥梁。
在干部绩效考核上,龙溪乡侧重工作实效,以实绩论英雄,不但要接受领导、机关同事的民主测评,服务对象也纳入民主测评,并且占了不小的比例。这是在干部考评制度上的又一项创新之举。考评机制透明了,机关干部有了压力,并激发出更大的工作动力。
近年来,龙溪乡党委先后荣获2007年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度和2008年度县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先进集体,省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五好乡镇党委。今年,该乡被列为我县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单位。
展望未来,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说起龙溪未来的发展,乡党委书记金鑫的口中频繁地出现几个关键词:科学发展、机遇、惠及人民。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全岛城市化战略,玉环区域发展战略重心将从“本岛时代”跨入“环漩门湾时代”。随着漩门三期围垦工程的如期竣工,龙溪的区域优势更为突出。这是龙溪发展的一个巨大机遇,必将成为建设和开发的热土。
金鑫说,龙溪面临的机遇是难得的,也是巨大的,乡党委、政府要自加压力,开拓奋进,抓住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发掘、整合现有资源,把龙溪建设得更美好。科学发展,仍是龙溪乡在今后发展中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发展是第一要义,但发展要科学,在抓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这两大产业的同时,还要努力拓展第三产业,改变产业结构“二长一短”的局面,实现产业全面、健康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富裕起来的龙溪人民真正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崭新的居民小区

新建的乡中心小学

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

宽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