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毛泽东也知道王近山,说:“我看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六纵的老人们说:“王司令员勇敢、果断、聪明,打起仗来充分显露出他的才干,没人不佩服。六纵这支英雄部队,就是他带着打出来的!”
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永银在六纵刚组建时,是十八旅旅长,在他生前,我们曾多次采访过他。他也给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六纵刚组建时基本上都是新部队,并不怎么样,与其他纵队差得远。六纵能打出来,主要功劳是王近山。他有一句话,我一直都很赞成,他说,只有不能打的官,没有不能打的兵!干部抓住了,也就等于抓着部队了。”
肖永银将军还告诉我们,部队作战动员时,王近山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冲锋陷阵须快须猛,茶壶倒开水半天一点点不行,要揭开壶盖翻转茶壶,将滚烫的开水猛浇下去。”
王近山很喜欢那些能打仗的干部。他常说:“怕死就打不了胜仗,革命就不怕死。”这几乎成为他选拔干部的标准。
但王近山决不是一个莽撞的猛张飞。
王近山是个知道学习的人。他本来是一个放羊娃,和红军其他将领一样,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刀光剑影中一路杀将出来,文化程度都不高。抗日战争时,王近山在延安两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还要他多读书、加强学习,更使他心中有了一种彻底的醒悟。工作之余,《三国演义》等古今中外战争文学成了他阅读的首选。读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军事文学作品,朱可夫元帅的指挥胆识更令他为之倾倒。
在六纵成长起来的原南京军区副司令郭涛曾说,王近山将军喜读兵书,案头常摆书有《隆美尔战时文件》、《斯巴达克思》、《太平洋争夺战》、《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回忆和思考》、《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等。
王近山指挥打仗很有一套。1946年到1948年年底,他指挥打了不少的漂亮仗。到了淮海战役时,六纵动员一一○师起义,逼降二十三师,联手兄弟部队降服了在解放战争中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的敌十一师,全歼了黄维兵团。如此十几仗下来,使六纵这支既新且弱的部队成为了一支叫得响的主力部队。
抗美援朝,王近山带兵出征,任三兵团代司令,打出了国威军威。
至于王近山以后的人生波折,那是后话了。1949年时的王近山,正在上演着一幕幕壮丽的人生正剧。
陈兵长江北岸的十二军开始了紧张的渡江作战准备。
这是一个难题。大部分战士都是北方的旱鸭子,别说会水,甚至连船都没见过,连如何上船下船都不知道。对长江的畏惧之情在二野、三野广大指战员中普遍存在,就连一向非常能打的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原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三十一师整编进十二军)参谋长李基中回忆说:
当时我们是渡江第一梯队,准备时间短,干部战士对渡江作战,顾虑很多。不但连基层指战员缺乏信心,就连一些营以上干部也有牢骚,有的甚至说:“上船前先看一看我熟悉的朋友,以后就闭着眼睛上船。”有的还写了家信,说要与家人永远告别了,有的整天皱着眉头被渡江任务压得闷闷不乐,牢骚满腹。
原十二军后勤部政委杨锦华,当时任一○四团宣传股长。他回忆说:
一到长江边,看着茫茫的长江,我们一下子懵了,这么宽的江水,我们怎么过去啊。三营搞了一条小木船,战士们很好奇,都想上去“体验”一下,结果上去就翻,一个个掉进了水里,怎么摆弄都不行。村里老乡看到了,就过来给他们讲:“你们这样不行,上去以前还要有人在岸上拉着绳子,不要让船乱动。下来时,也要这样。”结果还是不行,好不容易爬上去两三个人,小船摇摇晃晃地又翻了。老乡就笑了:“你们上去后扎成一堆也不行,要左边站几个,右边站几个,这样船就不会翻了。”摸索了大半天,战士们才把这条船“摆平”了,三营立即把这简单的常识当作一个重要的“经验”进行了传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