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98阅读
  • 0回复

图文:应对气候变化的“湖北答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0
铜币
37010
威望
59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图为:2009年4月8日,中国气象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部省合作协议。

  编者按1998年、1999年长江流域洪水肆掠,记忆犹新;2008年初的那场雨雪冰冻灾害,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前不久的台风“莫拉克”,使数百台胞丧生……

  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大气更趋不稳定,暴雨、干旱、高温热浪、强风雹、强雷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增加,强度加剧,影响全球的强台风频率也由上世纪70年代初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大事。

  对此,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方案,并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充分肯定。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也制订了自己的行动方案。今年7月13日、8月14日又连续召开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意见》。“未来50年,湖北年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1℃以上,大气不稳定性将更大,暴雨、干旱、高温热浪、强风雹、强雷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将增加,强度将加剧……”

  这是在今年4月8日湖北省委中心组第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对湖北发出的警示。

  这次会议之后,一场大范围的“倒春寒”袭来;随后三场连阴雨又让湖北遭遇了历史上最晚的“五月寒”;

  5月下旬,夏收最关键时期,全省出现了开年以来最强降雨,直接造成全省27县市区166.06万人受灾,5人因灾死亡,6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41亿元,油菜小麦主产区收晒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6月初,又一场暴雨来袭,襄樊、随州、黄冈等7县市区62万余人受灾。

  7月中下旬,罕见高温连破历史纪录……

  认知,走在风雨之前

  今年的3月23日国际气象日,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在省气象局会议室召开,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在会上首次对近50年湖北气候发生的变化进行了集中通报:近50年来,湖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9℃左右,虽略低于全国同期1.1℃升幅,但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全省因此平均入春、入夏提前2.8天、1.6天,入秋、入冬分别推后4.0天、6.1天,季节发生较大调整;且晴变少阴变多,日照时间明显减少;雨日变少,但雨强变大,旱涝频次增加,转换加快。

  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引起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的改变。气温变幅加大将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受低温冻害、高温、干旱、洪涝、强风危害的概率加大;气候变暖可使病虫草害分布区扩大,发生期提前;可导致病虫害世代数增加,发生周期缩短;越冬作物发育期提前、生育期缩短,早春容易遭遇春寒和倒春寒,虫卵、病菌更容易越冬存活,来年病虫害将有趋重发生可能。2006年,全省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稻飞虱危害即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对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将使基因多样性、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改变,自然保护区功能下降,土壤侵蚀加速,泥石流增加,土壤肥力下降;温度的明显升高,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增加,使我省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危害加重,湖泊、水库营养化程度增加。

  ——加剧湖泊水体面积的减少。近3年的变化趋势显示,洞庭湖水面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其减少幅度和每年的降水关系明显:降水多,减少幅度小,降水少,减少幅度加剧。

  ——增加我省电力供应的压力。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炎夏和夏季延长,使用于制冷降温的能耗急剧增加,远大于冬季缩短带来的耗能减幅。

  此外,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我省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频繁发生,强度增强,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旅游等也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应对,建立长效机制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

  今年2月2日,春节上班第一天,省政府即召开常务会议,第一个专题研究的就是如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会议确定着手制定《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意见》。

  20天后的2月23日,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会议,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内容之一,提出从加强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及应对等5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4月8日,湖北气象事业迎来新纪元。当日,湖北开全国先河,与中国气象局实现部、省合作,确定围绕湖北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简称“两圈一带”)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建设和湖北新农村气象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

  截至目前,在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支持下,湖北气象部门已初步建立了“湖北省灾害性天气立体监测网”、“长江流域灾害性天气预警报湖北中心”、“湖北省气象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系”、“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系统”、“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监测评估预警系统”等综合监测设施,先后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湖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湖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及传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条例;年内,气候变化科技知识、政策法规和应对措施等还将率先纳入各级行政学院培训课程。

  目前,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气象部门已与农林水、地质、交通、电力、电讯、传媒及三峡等重大工程单位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或联动机制;每次大的天气过程来临之前,气象专报可直呈省长案头,一份相应级别的紧急通知和应急预案也会随后面向社会快速发出。

  减缓,我们站在前沿

  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几乎所有气象灾害均可在湖北境内找到。减缓灾害损失,历来是湖北上下追寻的目标。

  2008年1月10日,雨雪灾害还只是初露端倪,省气象局即向省委、省政府呈送专报,准确预测出1月11日至17日,全省将有一周左右的低温雨雪天气发生,可能会出现大风、暴雪、雨凇、冰冻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并发情况。准确及时的预报,为我省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赢得了时间,也为我省随后的抗灾救灾赢得了主动。

  今年5月下旬,历史罕见的“五月寒”袭击我省大部,一场雨中夺粮的较量就此展开。气象部门5期的“麦收专报”成功指导我省小麦、油菜主产区及时抢收、抢晒,受到老百姓交口称赞,省领导也作出了高度评价。

  如果说,预报减灾是适应气候,那么人工影响天气,可称得上是主动减缓气候灾害。

  在鄂西北,长期活跃着数支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小分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旱时人工增雨,涝时“除雹安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烟农的保护神”。今年2月的人工“甘霖”,有效缓解了自冬季开始的冬春连旱。统计显示,人工影响天气在鄂西北的投入效益比高达1∶80(即投入1元产生经济效益80元),人影工作正悄然融入当地的经济建设之中。

  相比“与天斗”的人工活动,战略上的减缓影响更为深远。我省以煤为主同时又严重缺煤的能源资源禀赋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要求提高能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大发展战略:一是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充分开发无碳清洁能源,尤其是较为丰富的水电资源。三是利用碳中性的生物资源。四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碳汇。五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在此战略下,一大批风能、太阳能核电等清洁能源开发项目相继落户湖北:九宫山风电场建设投产;仙居顶风电场正在加紧建设;通山大畈核电站已进入建设阶段;钟祥、蕲春、阳新等核电站选址和论证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全省范围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格局也开始调整,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政策一年比一年力度增大,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行动也正在变为现实。

  服务,力求专注精细

  2008年7月22日,襄樊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2009年6月27日至30日,该地再次遭遇强降雨。两次降水过程,气象部门不仅作出了准确的预报,还实现了暴雨定点定量精准预报,开启了我省超强暴雨定点定量预报的先河。

  2009年7月22日,美轮美奂的日全食奇观让人们流连忘返,湖北区域尤其是武汉地区成为全世界的最佳观测点。为观赏这500年一遇的历史美景,不少游客尤其是专程来华的外国游客,对22日的天气状况给予了超常的关注。不少游客表示,他们将“依天而动”,随时准备转场。


  为做好日全食气象保障服务,湖北省气象局多次组织专题天气会商,先后发布了2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并实现日全食期间武汉市、宜昌市5~12时逐时天气预报及对国内、省内主要观测城市的天气影响程度进行了逐一预报。此外,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公众服务和科普宣传工作;当天还协助中央电视台、中国气象频道等多家媒体进行日全食现象的直播,为全国和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如果说,此次日全食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日全食”经济,那么此次气象专题服务功不可没。

  而精准的服务,自然会得到专业的认可。在2008年底举行的全国气象预报“大比武”中,我省晴雨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87%,短期天气预报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