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87阅读
  • 5回复

上海电影制片厂关键词 六十年光影历史精彩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1949-1959 开拓与丰收

  概述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工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上海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896年,中国第一场“西洋影戏”的放映在上海举行;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制作完成;1921年,中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电影故事片在上海诞生。从此,电影在上海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民族风格。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由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1950年,上影拍摄完成了建厂后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由多家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司组成)。期间,上影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1953年,桑弧导演拍摄了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成上海电影制片公司,1958年转为成立上海市电影局,均由袁文殊担纲负责。下辖江南、海燕、天马3家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以及电影技术供应厂、电影演员业余剧团、电影乐团、电影发行公司等10个单位。这期间创作的《女篮五号》、《林则徐》、《聂耳》、《羊城暗哨》、《今天我休息》、《老兵新传》等影片再次创造了一个新的高潮。

  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影片。1958年,由沈浮导演的《老兵新传》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1959年,郑君里导演的影片《聂耳》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

  短短十年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中国电影最大的生产基地,上海电影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丰收期。各路精英汇聚申城,新片佳作层出不穷,影响深远广泛。无数的“第一”续写着曾经的荣耀,也开拓着更宽广的未来。

  上海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要基地和“半壁江山”。

  关键词

  1,赵丹

  赵丹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偶像明星,1936~1937年,主演了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解放初是其电影创作生涯的一大高潮,塑造了大量优秀的银幕形象。比如1949年,他主演的电影《乌鸦与麻雀》,把一个生活在旧社会都市里的小市民典型,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小广播”成为中国影史的一个经典人物。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林则徐》(1958)、《聂耳》(1959)、《烈火中永生》(1965)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赵丹在表演上强调个人体验,借用戏曲、国画等传统文化观念表现角色,反对教条,为中国表演理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依据。

  2.石挥

  石挥被誉为最具君王气质的表演“鬼才”,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电影艺术家。

  石挥曾是叱咤舞台的“话剧皇帝”,后转战影坛,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我这一辈子》,一举奠定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该片被称为“平民史诗”。

  解放后,石挥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执导了影片《鸡毛信》。该片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也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

  3. 郑君里

  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露出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非凡的禀赋与才华。1949年,他执导了电影《乌鸦与麻雀》,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地记下了蒋家王朝的“最后罪恶史”。 50年代后,他的电影导演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影片《宋景诗》(与孙瑜合导)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他执导的《林则徐》和《聂耳》,被誉为“红烧头尾”,是上影向建国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1961年导演的《枯木逢春》则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锐进精神。

  4 . 汤晓丹

  在中国影史上,汤晓丹注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汤晓丹的艺术才能得以更充分的发挥,成为中国电影界以擅长拍摄战争片而闻名的优秀导演,被誉为“中国战争电影之父”。他的代表作包括,解放后第一部军事巨片《南征北战》;开创了惊险片样式的《渡江侦察记》;以及《红日》,《南昌起义》等,部部堪称经典。他尤其擅长刻画战争环境中的人性,以人的情感柔化了战争的残酷,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记忆。

  5.桑弧

  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桑弧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其电影编导生涯。解放后,桑弧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他的名字和三个“第一”联系在一起,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和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上世纪70年代桑弧再度出山,拍摄出《第二个春天》等重要作品。

  桑弧导演以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间和家庭景观扩充了中国电影的地缘风情,以“琐琐的哀乐”、“细小的爱憎”、“善恶的摩擦”,添补了社会写实的主题内涵。桑弧的创作,使社会片不再是单色的时代政治图像,而成为杂色的人间众生相。

  6. 白杨

  三四十年代主演影片《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成为红极一时的明星。1949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拍摄了《祝福》、《春满人间》、《为了和平》等影片。塑造了各种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她的表演艺术也在国内外赢得声誉。无论戏中戏外,她都如此“优美”、“自然”、“含蓄”的将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彻底地展示在舞台与银幕上。

  7.上官云珠

  年轻时代的上官云珠就因其出色的演技,在影坛声名鹊起。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片中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成为一代电影巨星。解放后,上官云珠进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后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主演了《乌鸦与麻雀》、《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广受欢迎。

  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评比中,《乌鸦与麻雀》获金质奖,上官云珠等主创人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上官云珠热爱生活,忠于艺术,表演真挚自然,善于运用眼神和形体动作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被誉为“孤独的寒星”。

  8孙道临

  孙道临可谓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他的多才多艺,博学睿智,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坛多面手。

  作为演员,他在《渡江侦察记》、《家》、《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众多影片中所塑造的各种银幕形象,至今仍被人称道。同时,他还是一位话剧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家,主演的《雷雨》、《日出》等广受欢迎。他也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此外,孙道临更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先后执导了《雷雨》、《非常大总统》、《詹天佑》等影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9 秦怡

  秦怡是银幕上东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素有“东方维纳斯”的美誉。上世纪30年代起,她就活跃在抗战大后方的话剧舞台上,被称为 “四大名旦”之一。解放后,秦怡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影片《女篮五号》、《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影片中均有出色的表演。她的演技成熟而自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女演员之一。

  而秦怡的丈夫金焰作为中国最早的“电影皇帝”,是观众眼中的完美偶像。他与那些油头滑脑的小生截然不同,善于塑造青年才俊的形象,是当时青年人的银幕模范。

  10.《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电影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是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桑弧和黄沙导演,袁雪芬、范瑞娟主演。该剧是所有版本里影响最大,更是越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可谓空前绝后。1954年影片获得第八届卡罗维发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

  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向全世界观众推销这部电影,冠之以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更被人广为称颂。

  11.战争片涌现

  上世纪50年代是中国战争片的辉煌时期,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南征北战》、《羊城暗哨》、《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就是这段时期涌现出来的代表作。这些影片在故事以及人物的塑造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且顺应了全球的反法西斯精神。与此同时,也带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电影人,如汤晓丹、陈述等。1957年,陈述凭借其在战争片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的个人一等奖。

  12.建国十周年

  1958年11月1日至7日,国家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各电影制片厂厂长会议,贯彻落实中央下达的专项任务,安排、制定了拍摄建国十周年大庆献礼片的具体计划。时任文化部部长周扬在会上对献礼片提出了“三好”(即“内容好、风格好、声光好”)的严格要求。

  当年“献礼片”总计有18部,上海电影制片厂占了6部,分别是:《林则徐》、《聂耳》、《春满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老兵新传》(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影片)和《宝莲灯》(舞台艺术片)等。这6部国产献礼片,无论是题材筛选、主创阵容,还是创作方向和艺术价值,均代表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成就,成为不朽的经典名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7 15:35:55编辑过]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17

  1960-1969 突破与停滞

  概述

  进入60年代,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上影的创作不仅题材范围更加开阔,处理手法和表现角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红日》、《舞台姐妹》、《阿诗玛》、《白求恩大夫》《女理发师》《燎原》等一大批优秀影片陆续涌现。

  动画片则是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海美影涌现出了一批极富创意的作品:中国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第一部立体木偶片《大奖章》,第一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上、下集)等都可归入此列。万氏兄弟酝酿已久的动画巨作《大闹天宫》创作完成,在世界影坛引起轰动,并在全球几十个国家上映,使中外专家和观众无不为之倾倒,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美术片宝库中的一部不朽之作。

  上影人勇创“第一”的进取精神,继续被传承和发扬:桑弧导演的《魔术师的奇遇》,是新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

  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音乐片,多片种繁荣,共同谱写了这一历史时期上影的华彩篇章。然而一场巨大的文化灾难也冲袭了上影的电影创作,上影的繁荣也在六十年代中期嘎然而止,一下子堕入到文化的禁锢时期。

  关键词

  1张骏祥

  解放前,张俊祥就活跃在话剧和电影舞台上,建国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在艺术形式的探索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先后编导了《翠岗红旗》、《燎原》、《白求恩大夫》等一系列优秀影片,其中《翠岗红旗》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而《白求恩大夫》则被看作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上世纪50年代初,张俊祥担任上影厂副厂长,六十年代初,更是担纲上海电影局局长和上海电影技术专科学校校长,不仅带领着艺术家们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经典杰作,还为上海影坛培养了一批电影的后备力量,成为中国影坛当之无愧的领航舰。

  此外,他还格外注重电影理论的研究,在论文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中,阐述了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电影剧作创作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2张瑞芳

  早在19岁时,张瑞芳就与白杨、舒绣文、秦怡并称为 “四大名旦”,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光彩夺目。解放后张瑞芳加入上影厂,先后主演了《南征北战》,《李双双》、《家》、《泉水叮咚》、《大河奔流》等众多优秀影片,塑造了一个个丰富饱满的中国女性形象。其中《李双双》荣获1963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张瑞芳也成为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电影女神。

  3王丹凤

  成名于解放前《新渔光曲》中饰演女主角渔家女一角,1951年从香港返回上海,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1957年王丹凤出演了影片《护士日记》,细致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护士岗位的思想发展与变化;1962年在《女理发师》一片中,她以夸张、自然、可信的喜剧手法处理女主人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美好心灵。在主演古装片《桃花扇》中饰演才气横溢的俏丽多情名妓李香君,将女主人公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演得真挚,感人。王丹凤一生中扮演过各种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角色,她的表演真实,可信,她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新的内涵,是我国影坛上不可多得一位优秀女演员。

  4万氏兄弟

  中国动画片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包括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兄弟4人。万氏兄弟自幼喜爱绘画,很早就萌发了创作中国式动画片的念头。经过多次试验,在1925年绘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万氏兄弟先后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以及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新中国成立后,除万涤寰外的万氏三兄弟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他们酝酿已久的动画巨作《大闹天宫》创作完成,世界影坛引起轰动,并在全球几十个国家上映,标志着中国美术电影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5《大闹天宫》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分为上下两集,分别完成于1961年12月与1964年9月,由“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挂帅执导,与《哪吒闹海》并称为我国动画片“双壁”,其影响延续了几代人。

  《大闹天宫》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全凭画笔,10分钟的动画要画7000张到1万张原画,最后全片绘制了近7万幅画作,构成了这部鸿篇巨制。影片中的主要配音演员大部分来自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几乎都是当时的大腕,如邱岳峰、毕克、尚华、富润生等。

  6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可谓中国动画界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突破。

  1960年,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上海美影厂诞生,上映后轰动世界。荣获包括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在内的诸多国内外奖项,更被日本动画界称为“奇迹”。

  7《红色娘子军》

  电影《红色娘子军》以其缜密独特的整体构思、娴熟冷静的镜头技巧,以及曲折激昂的故事情节,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奠定了导演谢晋在中国电影界的大师地位。

  《红色娘子军》上映后好评如潮,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勇夺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还在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剧本奖,并在1964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上获“万隆奖”第三名,成为新中国彩色电影的扛鼎之作。剧中由作曲家黄准创作的《红色娘子军连连歌》随影片的热映传遍大江南北,堪称电影插曲中的经典。

  8立体电影

  上世纪60年代,上海东湖电影院采用国产立体电影设备,将影院改建成立体电影院,成为国内第一家放映立体电影的影院。当时影院首映了上海研制的立体彩色纪录片《青春的旋律》、《欢乐的童年》、《黄浦江畔》,这是我国银幕上第一次放映立体电影。

  上影厂于1962年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由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影片用风俗喜剧手法,讲述了魔术师陆幻奇在解放前后不同的生活历程,充分发挥了立体电影的特点,与影片的喜剧风格相得益彰。同年该片在东湖立体电影院上映,连续放映了4年,直到“文革”开始才停映,成为一代影迷奇妙的观影记忆。

  9戏曲电影

  上海素来是中国戏曲电影生产的第一重镇,1948年,上海华艺影片公司出品了由费穆导演、黄绍芬摄影、梅兰芳、姜妙香主演的京剧影片《生死恨》,标志着戏曲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电影品种的诞生。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上影厂的戏曲电影创作更是高潮迭起、佳作纷呈。包括杨小仲导演,六龄童主演的绍剧艺术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岑范导演,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的越剧艺术片《红楼梦》,都是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影片最高水准的作品。这波创作高峰一直延续到80年代,此后由傅超武导演,李炳淑主演的京剧神话片《白蛇传》;刘琼导演,胡芝风主演的京剧神话片《李慧娘》,同样成为戏曲电影的典范之作。

  10题材丰富多元

  上世纪60年代上影出品的作品题材多元、内容丰富,其中民族和农村题材极受欢迎,《阿诗玛》、《李双双》、《草原英雄小姐妹》作为此类电影中的代表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式意义。

  《阿诗玛》摆脱了民族题材“讲故事”的传统模式,采用无场次、板块式结构,以不同色彩的舞段穿插全片,大胆运用交响编舞法和意识流手段的同时,保留了鲜明的民族性;

  《李双双》则具有强烈的民间传奇性,强化并放大了民间文化及喜剧精神,使得影片超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内容,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演员张瑞芳和仲星火不露痕迹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仲星火也因为《李双双》和《今天我休息》而广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在人物造型上,既考虑到动画片的艺术特点,又兼顾了民族地方色彩,人物性格特征丰富,细节处理尤为真实感人。

  11作曲家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上影主创人员中,作曲家的成就格外突出,吕其明与黄准便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

  吕其明历任上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总公司音乐创作室主任,是中国音协第四、第五届理事,曾为《庐山恋》、《南昌起义》、《城南旧事》等近40部故事片,十余部纪录片作曲,谱写的音乐作品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或革命激情,其中《城南旧事》的电影插曲,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堪称经典;特别是他创作的管弦乐《红旗颂》成为中国音乐代表作。

  黄准则是新中国第一位进行电影音乐创作的女作曲家,担任过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她曾为《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牧马人》等多部上影名片作曲,同样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名曲。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17

  1970-1979 困顿与复苏

  概述

  “十年动乱”并未磨灭上影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创作热情。事实上,70年代在译制片和动画片等诸多领域,上海电影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高质量的创作成果。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吹响,上影人便是冲在最前沿的行业领导者。上影的艺术家们在题材、风格、样式上均作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涌现了一大批红遍大江南北的优秀影片。《从奴隶到将军》、《苦恼人的笑》、《啊,摇篮》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佳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订的方针路线的指引下,上影人以昂扬的斗志和踏实的作风,迅速投入到火热的创作中去。用电影记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进步,为80年代的全面繁荣,打下了稳固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

  1电影复苏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上影厂不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绩斐然。仅1979年一年,就摄制完成了故事片13部、戏曲艺术片1部,科教片29部,杂志片9本,美术片11部,译制片26部,与“文革”时期的低产相比,上影厂的创作与生产逐渐复苏,进入到全面复兴、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2陈叙一和译制片的辉煌

  上世纪70、80年代,译制片不仅意味着简单的休闲消遣,更代表蛮荒过后的第一份艺术滋养,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迎来了又一次辉煌。1972年的《简爱》,1976年的《音乐之声》,1977年的《叶塞尼亚》,1978年的《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和1979年的《佐罗》。这些经典的精神财富就像是影像饥饿时代的饕餮盛宴,带给整整一代人心灵震撼,并直接对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八十年代《追捕》、《虎口脱险》又一批译制片经典不断产生,中国的译制片天空里群星闪耀,一系列经典影片,一句句脍炙人口的对白,深深地镌刻进了一代观众的记忆。

  陈叙一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创始人,自1957年担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至1992年去世,三十多年间,译制了三十多个国家的五百多部故事片。他在剧本翻译上常常是字斟句酌,使人物对话既真实于原著,又合乎口语化的要求,为译制片的高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他还非常重视配音演员队伍的建设,在他麾下,如邱岳峰、李梓、苏秀、毕克、赵慎之、曹雷、刘广宁、丁建华和乔榛等配音演员音色各异,各具特色,至今仍让观众津津乐道。

  3《苦恼人的笑》

  走出冰封年代后,上影厂迎来了艺术创作上的春天。上影人不但在内容上大胆发挥,而且在电影的创作形式上纷纷冲出禁区。1979年杨延晋执导的《苦恼人的笑》,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部影片给“文革”后中国电影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确立了杨延晋在把握现实主义题材方面的深厚功力和独到见解。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4《哪吒闹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美影厂也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1979年的《哪吒闹海》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采用了莲蓬、荷叶、肢体、衣服相互叠印的镜头和特技摄影,使画面呈现光怪陆离的奇幻色彩,把观众带进一个神话世界。该片发行后,深受中外观众欢迎。在香港上映两周,观众达12万人次;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展映时,观众给予长时间鼓掌和欢呼,评论家称赞它“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该片曾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奖;以及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儿童片特别奖等众多奖项。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17

  1980-1989 高峰与繁荣

  概述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迎来了一个春暖花开的创作高峰。这是上影三代导演同台竞技的时代,老一代艺术家有旺盛的创作欲望,中年艺术家挑起了上影创作的大梁,年轻一代在大好环境下迅速成长。

  这也是一个反思的时代,上影的艺术家们纷纷以细腻的视角和手法,将政治运动中的人物命运和情感走向展现出来。创作了《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小街》、《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城南旧事》、《芙蓉镇》等众多优秀作品。

  这也是各种电影题材全面繁荣的时代,它们中不仅有《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这样的农村片;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出现了像《阿Q正传》、《庐山恋》、《快乐的单身汉》、《女大学生宿舍》《人•鬼•情》《蓝色档案》《泉水叮咚》、《第一诱惑》等一大批优秀力作。

  80年代的上影,是名导荟萃,巨星云集。谢晋、吴贻弓、杨延晋、赵焕章、黄蜀芹、史蜀君….等一个个在中国电影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均是上影的骄傲;陈冲、张瑜、潘虹等如今中国影坛的众多中流砥柱,都从上影迈出其艺术生涯的最初步伐。

  关键词

  1谢晋

  谢晋无疑是中国电影界的泰斗级人物,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也是中国获奖最多的电影导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80年代的中国影坛,就是谢晋的时代。《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等一系列经典影片,让谢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代表性的人物,同时也标志了上海电影的辉煌成就。

  与其他电影艺术家相比更为特殊的是,谢晋的艺术创作生命格外漫长,从1957年让人眼睛一亮的《女篮五号》开始,六十年代的《红色娘子军》、八十年代更是佳作群出,像谢晋这样50年始终奋斗在行业第一线,且不断推陈出新,作品屡创佳绩的国际级导演,放眼全球,都难有比肩。

  2徐桑楚

  徐桑楚1949年开始从影,历任长江电影制片厂厂长,海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在他担任领导工作期间,以制片人身份推出了包括《林则徐》、《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小街》、《城南旧事》等在内的200多部电影,其中几乎囊括了中国电影的半壁优秀作品。

  作为“十年动乱”后的第一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徐桑楚带动上影人积极恢复创作,在大幅提高产量的同时,严把艺术质量关。每一批样片回厂,他都会亲自去看,任何瑕疵都别想从他眼皮底下逃过。他用自己毕生对电影的热情,将上影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吴贻弓

  吴贻弓既是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又是一位成功的电影事业家。曾历任上海电影局局长,上海电影总公司总经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在他的领导下,上影厂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代;同时,他还主导创办了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致力于上海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吴贻弓还为影迷奉献了一笔宝贵的银幕财富。1981年他执导的作品《巴山夜雨》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两年后《城南旧事》又让他捧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八十年代中后期,他还执导了《少爷的磨难》、《流亡大学》等多部电影,他的作品具有散文般清新淡雅的质感,形成了独特的诗化风格,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产物。

  4赵焕章

  赵焕章擅长拍摄带有“泥土气”的农村题材影片,被誉为“农村片专业户”。

  上世纪80年代,赵焕章的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先后执导影片《新风歌》(与鲁韧合作)、《风浪》(与胡成毅合作)、《海之恋》、《喜盈门》、《这不是误会》(与达式彪合作)、《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喜相逢》等。曾获《文汇报》“新时期十年最佳电影导演奖”、“新时期十年影视十佳导演奖”、1981~1989年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他的电影不仅深受农民喜爱,在城市和部队中也广受好评,影响深远。

  5黄蜀芹

  作为中国第四代女性导演的代表人物,黄蜀芹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真正具有女性意识的影片《人鬼情》,震撼影坛。本片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五届巴西利亚国际影视录像节电影大奖“金鸟奖”,1989年法国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公众大奖等众多国内外大奖;同时也奠定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黄蜀芹是一位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艺术家,女性的身份注定了她与生俱来的创作取向:书写女性,关怀女性。她导演了电影《画魂》、电视连续剧《围城》《孽债》等作品,横跨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成为上海当代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6陈冲

  1976年因在《青春》一片而崭露头角, 1979年参加了《小花》的拍摄,获1980年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以后又在影片《苏醒》、《海外赤子》中扮演重要角色。1981年赴美留学,开始了她艰辛的异国之旅,并在好莱坞闯荡二十多年。从《大班》到《末代皇帝》,一步一步地奠定了自己在好莱坞的地位并且作为导演拍摄了《纽约的秋天》等多部影片,成为好莱坞新的传奇。

  7《庐山恋》

  1980年问世的电影《庐山恋》,不仅完美呈现了庐山的自然美景,而且因为明星出彩的演出、时尚的服装等元素缔造了一系列电影的神话,创造了包括“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

  作为“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女主角张瑜在片中共换了43套戏服,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这部影片也让张瑜成为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双料影后”,可谓一片成名。

  8张瑜

  整个80年代,上影培养了一大批演艺新秀,如今这些人中不少已成为中国影坛的中流砥柱。张瑜就是其中一个。

  1980年张瑜出演影片《庐山恋》而一举走红,她的表演热情而不矫揉,奔放而不造作,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同年她在影片《巴山夜雨》中饰演女主角刘文英, 1981年,她更是主演了影片《知音》和《小街》这两部影片,特别是《小街》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张瑜成为当时女演员中很受欢迎的一个。1981年,她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同年连获四冠的演员。在留美归国以后,张瑜又拍摄了《太阳有耳》、《任长霞》等很多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

  9潘虹

  1976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潘虹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因主演《奴隶的女儿》和《苦恼人的笑》而成为引人瞩目的影坛新秀。

  潘虹身上有一种高贵的忧郁气质,特别适合扮演悲剧人物,她也在这一戏路上进行开掘,卓有成就:1983年她出演影片《人到中年》荣获金鸡、百花双料影后;时隔两年又凭《火龙》里的出色表演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1987年,她在《末代皇后》中饰演婉容获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翌年,又因出演《井》再次荣膺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1994年潘虹为求突破,改变戏路,在《股疯》中扮演了具有市井气息和喜剧特色的汽车售票员范莉,大获成功,再次得到“金鸡奖”影后殊荣。

  潘虹的表演细腻、深沉、质朴,善于用眼睛传情达意。她也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影坛上从艺时间最长、最有成就的女演员之一。

  10动画片的繁荣

  《雪孩子》、《九色鹿》、《猴子捞月》、《天书奇谭》、《金猴降妖》、《葫芦兄弟》、《黑猫警长》......一连串耳熟能详的经典动画片,皆出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团队之手,掀起了美影厂80年代的又一波创作高峰。同时也让钱家骏、戴铁郎、钱运达、林文肖、王树忱等多位著名动画大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艺术才情,创造了一代经典。

  这些优秀的动画作品,兼具观赏价值与教育意义,艺术品位和制作水准都相当高,成为几代人成长过程中的珍贵回忆。在中国动画片的艺术长廊中留下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影响力深远的原创卡通形象,是中国动画艺术的宝贵财富。

  11三个和尚

  1980年,一部片长只有20 分钟的动画片《三个和尚》,成为中国动画片的传世之作。这部谐趣动画由著名动画导演、漫画家阿达执导,儿童文学家包蕾编剧。《三个和尚》先后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第32届柏林电影节短片银熊奖,葡萄牙第六届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奖项,并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

  本片人物造型一反传统,简洁的线条勾勒令人耳目一新;全片没有一句配音,只有木鱼敲击等效果声音及幽默生动的配乐。就是这份简单造就了它成为中国人民记忆中唯一的“动画默剧”,通俗易懂又赋有哲理的故事更是影响了几代观众。

  12导演辈出

  上世纪80年代上影的繁荣,是导演辈出的繁荣,一大批上影人纷纷进入创作高潮期,其中既有包括汤晓丹、吴永刚、桑弧、沈浮、白沉、刘琼等老一辈导演,拍摄了《傲蕾•一兰》、《巴山夜雨》、《他俩和她俩》、《大桥下面》等作品,也有杨延晋、史蜀君、鲍芝芳、石晓华、武珍年等一批资深导演显示出旺盛的创作力。

  杨延晋1978年,他和邓逸民合作拍摄了《苦恼人的笑》,开启了中国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大门。1981年他以《小街》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导演功力,影片公映后引起很大反响。此后他又拍摄了紧扣时代旋律,反映现实民生的《T省的84、85年》,同样引起社会关注。杨延晋的新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成为80年代上影厂的一支奇葩。

  女导演史蜀君则是当时中国青春片的“掌门人”,《女大学生宿舍》、《失踪的女中学生》、《夏日的期待》等影片,掀起了一股青春片热潮,也捧红了一批青年演员。此外,鲍芝芳的《第一诱惑》、石晓华的《泉水叮咚》,武珍年的《假女真情》等作品也令人影响深刻。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1-17

  1990-1999 改革与探索

  概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中股份制的浪潮席卷而来。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的上海电影集团在刚刚跨入90年代不久,就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了中国电影行业中第一个股份制企业----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还成立了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与上海永乐公司形成两大院线竞争的格局。

  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顺利举行。次年,上海电影节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被归于A类竞赛型电影节。

  在创作方面,上影人搏浪扬帆,再创辉煌,创作了《开天辟地》、《阙里人家》、《走出地平线》、《留守女士》、《画魂》、《绝境逢生》、《红河谷》、《三毛从军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人约黄昏》等许多优秀的作品。

  1996年上影高级工程师晏仲芳因发明电影特殊效果闪电灯,获得第68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技术成就奖,他也是中国获得奥斯卡奖的第一人。1999年,由张建亚执导的《紧急迫降》是新中国第一部大量采用三维数字动画制作技术拍摄的高科技电影。

  改革成为90年代上影人的主调,从制片到发行,上影人的改革与探索,为中国电影产业留下了独特的奋斗轨迹。

  关键词

  1李歇浦

  1991年,李歇浦拍摄了历史题材影片《开天辟地(上,下)》,作为上影厂向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开天辟地》是第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巨片,影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史诗式,全景式,纪实性的历史画卷,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该片于199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并入选中宣部“五一个”工程电影作品。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李歇浦执导了影片《燃烧的港湾》,作为上影厂向香港回归的献礼片。进入21世纪,李歇浦再挑重担,执导了两部主旋律影片《走出西柏坡》和《邓小平1928》,均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在这些主旋律影片中,李歇浦显示出了其处理影像的娴熟技巧,以及透过故事表达思想的深厚功力。

  2于本正

  导演出身的于本正,曾任上影厂厂长。由他导演的《日出》获得了1986年第六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和第九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上世纪90年代,于本正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尤其是他创作的反映改革题材的影片,社会反响热烈。1992《走出地平线》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作品奖;1995年的《信访办主任》也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2000年,由于本正导演的反腐题材影片《生死抉择》一经上映便成为社会热点,并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同时该片也成为中国电影有史以来首部票房过亿的主旋律影片。

  于本正导演的改革题材影片,正气凛然,具有巨大的情感力量,他的作品融合着他的身心、热情和思考,体现出他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3股份制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企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各行各业中股份制的浪潮席卷而来,电影行业也不例外。1993年的3月18日,由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制的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电影行业中第一个股份制企业,股份制给电影企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从此电影行业的改革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年3月24日,隶属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成立,与上海永乐公司形成两大院线竞争的格局,代表着电影行业遵循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1996年7月1日,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仍然以电影发行放映为核心产业,努力开拓市场,并拍出了《黄河绝恋》、《说好不分手》《考试一家亲》、电视剧《儿女情长》等为观众所喜爱的影视作品。

  4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举行。33个国际和地区的164部影片参展。次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A类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迄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成功举办了12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承办。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它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上海,曾经为中国电影长廊奉献了最丰富的影像。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说是上海这座城市对电影情结的一个还愿。

  历经12届发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全球化大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动架构。评奖单元、电影市场、电影论坛和国际影片展映四大主体活动围绕电影本体及产业现状,呈现并鼓励电影多元艺术特色的同时,培育电影新人,体现一流电影节应有的国际视野;同时搭建产业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及合拍片项目洽谈大力推动电影项目与资本对接,为电影中外合作搭建桥梁。

  5《宝莲灯》

  1999年7月28日,国内第一部采用SR.D和DTS两种数字录音技术制作的动画影片《宝莲灯》在上海电影技术厂制作完成。7月30日起,《宝莲灯》在全国28个省市同时上映,两个多月全国放映55,000场,观众300万人次,票房高达2500万元,位居当年全国电影票房3甲,在上海名列1999年度9大卖座影片之首。

  《宝莲灯》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继《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之后又一部动画长片,总投资1200万,从1995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后才露面。全片前后共有超过300位工作人员参加制作。总共绘制逾150000幅动画画面、2000余幅背景,镜头2000多个,全片人物近50个。总而言之,无论在投资规模、运作方式、制作技术、人员投入等方面都堪称中国美术电影之最。

  6人才辈出

  上世纪90年代,一批上影青年导演开始进入创作高峰期,其中包括张建亚、胡雪杨、彭小莲、江海洋等。与前辈相比,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题材更加多元。作品多为反映现实,在大时代下聚焦个体命运的城市电影。如张建亚的《紧急迫降》、《三毛从军记》、胡雪扬的《留守女士》、彭小莲的《上海纪事》等均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1-17

  2000-2009 辉煌与荣耀

  概述

  进入新世纪的上影,坚持打造产业链完整,多片种发展,中国一流、有世界重要影响的大型影业集团,拍出了《生死抉择》、《走出西柏坡》、《邓小平•1928》、《美丽上海》、《2046》、《东京审判》、《三峡好人》、《大灌篮》、《画皮》、《木乃伊3》、《高考1977》、《廉吏于成龙》、《可爱的中国》等一批艺术质量上乘,并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改制后的上影,经济效益明显增长。2008年,上影主营收入15.18亿元,净资产15.15亿元,利润总额2.16亿元。与转企改革前的2003年相比,上影主营收入增长82.89%,净资产增加了7.25亿元,增长91.77%,负债率下降了23.2%。利润增加102倍。

  联和院线的票房从2003年的1.42亿起步,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95亿元。2009年将跨过6亿大关。东方发行公司2008年发行票房达到4.2亿元。

  2008年上影被评为“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同时被商务部等部门评为“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09年,上影又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60年来,中央和上海市领导多次亲切会见上影人,给予高度关心和支持。2009年李长春同志在上海考察时,对上影的改革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上影的改革是成功的,经验是丰富的,上影改革发展是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也在我们国家这几年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一直是上影人的目标,也是上影60年的辉煌见证。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经营企业,力图打造优质而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电影集团,正是上影的发展之路。上海,乃至中国电影新的历史篇章,将在这里留下它的光辉一页。

  关键词

  1王家卫

  王家卫的作品凭借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历时5年,由上影集团联合出品的《2046》终于在2003年问世。该片可谓是王家卫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与上影的首次合作。接着,王家卫又与上影合作完成了其首部英文片《蓝莓之夜》,启用好莱坞一线明星,在票房和口碑上再获成功。据悉,王家卫的下一部作品《一代宗师》仍然将与上影合作,正在加紧筹备中。

  2贾樟柯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首部国内公映影片,便是与上影合作的《世界》。随后上影又参与投资了他的《三峡好人》,一举摘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08年,上影集团再次投资贾樟柯的作品《24城记》,该片作为贾樟柯在国内最大规模放映的作品,在票房上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

  2008年6月16日,上海电影资料馆举行了贾樟柯作品收藏签约仪式,这也是上海电影资料馆首度收藏第六代导演作品。同年12月29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488天,上海科影厂与贾樟柯正式签约拍摄献礼世博大型电影艺术纪录片《上海传奇》。据悉,上影集团还将与贾樟柯合作拍摄他的首部商业片《在清朝》。

  3上海联和电影院线

  进入21世纪,隶属于上海电影集团的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脚步,努力开拓市场。在2002年迎来了院线建设的高潮,UME、环艺、新世纪、国泰等新老影院相继全新亮相。2003年7月12日,中国首家与好莱坞合资的多厅影城——上海永华电影城正式开业,该影院的开业标志着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正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短短两年间,整个上海遍地是新开张的多厅化电影院。

  联和院线现有加盟影院118家,384块银幕,93870个座位,票房收入在全国稳居前三甲,是目前全国三十多条电影院线中最大的院线公司之一。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申城人民提供了先进的娱乐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4东方电影频道

  2003年12月28日,全国第一家24小时播出的地方性专业电影频道——东方电影频道正式开播。6年来,本着电影为主,电视剧、卡通片、影视资讯相辅的节目编排原则,东方电影频道逐渐形成“17点档电影周”“19点档黄金剧场”“22点环球影院”“双休日剧场”“东方电影报道”等品牌栏目,并成为上海观众最受欢迎的频道之一。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从2004年起东方电影频道全天收视率在上海众多频道中一直排名前五位,2009年黄金时段收视率稳居第四位。

  5开放促改革 合作促发展

  2001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此举也加快了电影行业市场化的脚步。上海电影集团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总裁任仲伦更是提出了“开放促改革 合作促发展”的十字方针,积极投身国际化电影制作,迎接新的挑战。

  《伯爵夫人》一片是中国电影人第一次以投资合拍的方式参与国际制作,也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片。上影集团除提供本地合拍支持、演职员参与之外,还拥有1/4的资金投入,这也是上影全面改制后,引入的全新的中外合作拍片模式。

  2007年上影集团和美国环球公司合拍《木乃伊3》,上影集团作为制作机构参与其中,参与到了影片的全球市场分成。

  此外,随着国家影视政策的日益开放,上影集团近年来与海内外各大影视公司广泛合作,奉献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合拍片。包括与陈可辛合作的《如果•爱》、与王家卫合作的《2046》、与朱延平合作的《大灌篮》、与陈嘉上合作的《画皮》以及与吴宇森合作的《赤壁》等等,均取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肯定。

  6持续盈利的优质国有企业

  2004年12月31日,作为上海市宣传文化系统整体转企改制试点单位,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正式宣布由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现代企业,并将逐步发展为多元所有制的股份制公司。

  作为一家与共和国同龄的企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身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后一个方阵“文化产业”,近年来度过了改制的磨合期后,已经步入了稳中有升的上升期。

  改制后的上影,经济效益明显增长。2008年,上影主营收入15.18亿元,净资产15.15亿元,利润总额2.16亿元。与转企改革前的2003年相比,上影主营收入增长82.89%,净资产增加了7.25亿元,增长91.77%,负债率下降了23.2%。利润增加102倍。

  7主旋律影片的市场化道路

  进入21世纪,上影的领导和创作人员转变主旋律创作思路,努力开拓主旋律影片的市场之路,收效显著。

  2000年,上影出品的反腐倡廉力作《生死抉择》不仅受到了来自广大观众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广泛好评,获得了第2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第二十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而且影片从暑期上映到国庆节期间,总票房1.2亿元,成为当年票房冠军,也是我国有正式票房记录以来,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影片。

  2005年的《任长霞》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2005年底全国票房收入超过2400万元;上海地区20天放映1000场,创上海近年主旋律题材影片放映量最高纪录。2006年的《东京审判》获得两千万票房。2009年被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重点献礼影片的《高考1977》和《铁人》也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8多片种共同繁荣

   21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制片厂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拍摄了包括美术片、科教片、故事片、纪录片、戏曲片等各种类型的影片,佳作频频,取得了多片种共同繁荣的盛况。

   故事片方面,上影一直坚持弘扬主流影片价值,追求商业影片价值和探索艺术影片价值的创作路线。一方面,从2000年的《生死抉择》到2009年的《高考1977》,近10年来,上影始终坚持社会效应与市场口碑双丰收。也因此,既有《邓小平•1928》、《东京审判》、《铁人》等一系列主旋律影片在市场上的成功;也有《画皮》、《大灌篮》、《赤壁》、《木乃伊3》等商业片在艺术上的口碑,此外,上影还推出了戏曲探索片《廉吏于成龙》等。

   美术片方面,上影坚持每年一部重点片,拍出新意,拍出格调,始终是全国美术片的带头人。从《宝莲灯》到《勇士》,再到《马兰花》,题材各异,老少皆宜。

  9完整产业链

   进入新世纪,上影人的心中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中国电影的发展必须有主力军,必须打造自己的完整产业链。

   于是,上影转企改革保留了所有的产业环节,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共赢。在《邓小平•1928》的摄制中,发行和放映公司首次全程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他们的市场分析基础上,影片融入了惊险片风格,表现形式大胆创新,取得了1200多万元的票房佳绩。《任常霞》等主旋律影片、《2046》等艺术影片,也通过这种运作方式,票房超过了多数进口大片。

  如今,上影集团是中国产业链最完整的国有大型影业集团和战略投资集团,拥有策划创作、生产制片、院线发行、市场传媒、拍摄基地、后期制作等一系列产业部门。近年来上影集团营收利润不断跃升,完整产业链互相支撑的优势进一步证明了“打造完整产业链”是个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现代企业理念。

  10再创辉煌

   近年来,上影集团创作出一大批质量优秀的电影精品,在“五个一”工程,华表奖和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各大颁奖礼上成果丰硕。

   2004年出品的《美丽上海》夺得金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等4项大奖;著名导演汤晓丹获当年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05年的《邓小平•1928》、《鲁迅》、《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们》、《翻译风波》等4部影视作品获华表奖。同年,谢晋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最近三年,上影集团更是迎来了喜悦的丰收期。2007年的《邓小平•1928》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天狗》让男主角富大龙成为“华表奖”和“金鸡奖”双料影帝。《东京审判》获得第“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2007年出品的动画片《勇士》获得当年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先生获得“华表奖”优秀出品人奖。同年《勇士》再夺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上影演员张瑞芳则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上影出品的《高考1977》、《铁人》、《可爱的中国》、《风声》、《廉吏于成龙》和《马兰花》等六部影片,被中宣部、广电总局列为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重点影片。

  2009年华表奖揭晓,上影出品的《高考1977》、《廉吏于成龙》等7部影片共摘得12个奖项,成为当晚最大赢家。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高考1977》、《黎明行动》、《铁人》、《我的青春谁做主》、《大耳朵图图》等影视作品又斩获多项大奖;在金鸡奖评选中,《集结号》、《高考1977》、《廉吏于成龙》、《马兰花》等又有新收获;表演艺术家秦怡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是上影60年来在国内三大奖项中获奖数量最多、奖项份量最重的一年,也为上影60年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