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65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里"长出"产业群 用活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各一方
 

发帖
1374
铜币
11498
威望
50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8
    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壮丽的英雄诗篇。然而,由于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制约,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较慢。

    地处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黄冈市,拥有730万人口,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10个县(市、区)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还有1个省级贫困县。而今,踏访革命老区,看园区,访企业,走村户,却真切感受到这片红土地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农业大市,正在生长出新型工业;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转向整合资源、聚集发展的集约格局,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蕲春药材、团风钢构、麻城汽配、武穴医化、黄州饮品等五大产业,进入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茧丝绸、茶叶、陶瓷、板栗等新兴产业也方兴未艾……

    这是大别山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曾经发展较慢的山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兴起,正给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全新的变化。

    一县一品

    立足特色培育优势品牌



    罗田板栗、蕲春珍米、英山茶叶……大别山有着无穷的宝藏,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开发,延伸产业链,做大项目和品牌,老区人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大崎镇是湖北省罗田县板栗种植第一大镇,板栗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近3年来,年板栗产量已达1480万斤,产值达4500万元。

    “以前是靠天吃饭,板栗品质较低、产量不高,2002年后实行以密补稀,请专家来现场给农户讲课,从育苗、防虫、修剪、施肥到嫁接等全面指导,现在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产量逐年增加,农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板栗。”镇长毛红志告诉记者。

    在罗田利泉冷冻食品加工厂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新建的千吨冷库和全自动速冻食品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每天可生产加工鲜板栗近50吨。

    “投资环境的改善,引来山东绿润、辽宁君澳等一大批沿海、沿江板栗食品加工企业在罗田安家落户,不仅广开销路,而且拉长了产业链。”罗田县县长肖燕梅介绍,目前,罗田县已拥有各类板栗加工企业181家,去年实现加工能力1.5万吨以上,加工产值达3亿多元。

    20多年前,罗田县板栗种植面积只有6.6万亩。如今,全县10万农民种板栗近7万公顷,年产3.5万吨板栗,30%以上的板栗靠县内加工企业销售。从果树栽种到产品深加工,板栗“一条龙”式产业链已基本成型,板栗产业也已成为罗田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和罗田板栗一样,品牌也助推英山茶叶、蕲春珍米等特色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

    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交界处的英山县,曾是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贫困山区县,茶叶面积不过1500亩。而今的英山,已成为湖北省第一产茶大县,大别山深处的“小茶叶”成为建设新茶乡的“大产业”。

    “英山地产茶生长周期长、发展缓慢。”英山县委书记王浩鸣说,为了改变这一劣势,他们请来湖北省农科院茶叶专家指导茶叶种植,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今“茶叶下大田,户户种茶园”,茶叶产业成为富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县财政收入的23%来自茶叶产业。

    “真正的名牌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英山县县长杨良锋说。随着茶叶种植面积日益扩大,2001年,英山茶叶加工企业开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县500多个小茶叶加工点联合成100多个中心茶场,大别山茶叶市场更是吸引了众多茶商纷至沓来。

    “茶叶品牌繁多、包装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就会陷入有名茶、无品牌的境地。”英山绿屏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雪平说,为了打造自己的有机茶品牌,他承包了1600亩茶园,将原来农民粗放种植的茶园全部改良为生态有机茶,并严格按市场需求和质量标准组织加工销售。去年,“绿屏”荣获“湖北十大名茶”称号,销量比上年翻了一番。

    如今,英山县乡乡镇镇有基地、村村组组有茶场、家家户户有茶园,直接从事茶叶销售的人员有近万人,茶叶成为全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据统计,全县已建成10个万亩茶叶带,茶园面积18.58万亩,有10多家民营龙头企业和30多家骨干茶场,茶叶产业产值5.33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来自茶叶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特色立县’战略,大力发展茶产业,建基地、  扶龙头、树品牌、活市场,才能把英山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杨良锋说,英山发展山区经济,茶叶产业化是始终不变的接力棒。

    用活资源

    高起点推进新型工业化



    小小的蕲春县城,印象中贫困的老区,如今聚集了医药、陶瓷、节能灯三大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发展亮点纷呈。

    随着一家家企业进入蕲春,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在蕲春经济开发区、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和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三大园区,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场面。

    蕲春,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7亿元,工业产值55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0%。

    蕲春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

    “把准蕲春特色,打造医药、陶瓷、节能灯等3大产业集群,做特色品牌文章,寻求差异化突破。”蕲春县委书记熊长江告诉记者,近年来,蕲春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重点发展医药、陶瓷两大产业集群,吸引了数十家企业进驻。目前,蕲春县15个乡镇街道个个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蕲春县有大约1840种中药材资源,2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为蕲春打造医药产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熊长江介绍说,依托大别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李时珍人文资源,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以发展医药产业为主,重点引进中成药、生物制药、保健食品以及相关的新型材料、包装等项目。目前,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已有18家企业落户,总投资30.2亿元,去年实现总产值15亿元。

    “我们集团的发展得益于蕲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李时珍医药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陈晋生说,8年前引进外来投资兴建的李时珍医药集团,如今年销售收入已突破6亿元,18条中药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10亿元以上,年消耗中药材万吨以上,能带动10万亩药材基地。以李时珍医药集团为龙头,全县160多家医药企业和20万亩种植基地聚集发展,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蕲春带来了更大的商机。

    在城郊的赤东镇陶瓷产业园区,厂房林立,机声隆隆。湖北中瓷万达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两条全自动生产线已建成并全部投产,日生产各类瓷砖可达4万平方米。总经理丁志坚介绍,整个工程完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9亿元,解决800人就业。

    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投产,中陶实业有限公司完成第一期项目的200亩土地平整……“目前,赤东陶瓷工业城已有12家企业落户园区,完成投资22.8亿元。”赤东镇党委书记左自金兴奋地告诉记者,蕲春境内钾长石、透闪石、石英石、瓷土、花岗岩等丰富的陶瓷原料,加上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入园投资办厂。

    位于蕲春经济开发区内的蕲春节能灯工业园,成片林立的标准化厂房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目前,已有投产企业9家,总投资3.1亿元。园区现已形成日产节能灯管30万支,整灯8万只的生产能力。”蕲春县漕河镇党委书记程向东介绍说,仅今年前5个月,园区就完成销售收入2.13亿元,实现利税1810万元。

    “产业集群可以横向聚集企业,也能纵向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服务性行业集中发展。”黄冈市市长刘雪荣认为,革命老区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内抓盘活企业,外抓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才能提升传统产业,在高起点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沿山突破

    打造红色旅游经济圈

    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通村公路,为老区人民打开一条通向世界的路。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更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在红安县天台山景区,曲曲折折的山道上,载满游客的车辆络绎不绝,山岭中一幢幢别致新颖的农家旅馆引人入胜。

    “2005年成立景区管理处时,农户没有楼房,现在,三分之一的农户都盖了楼房。”说起老区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红安县委书记熊良霄感慨不已。多年来,由于景区交通条件较差,公路弯急坡陡,影响了老区旅游业的发展。如今,旅游业每年为红安县带来近2亿元的旅游收入,还带动了全县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立足天台山实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让旅游业助推景区经济发展,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熊良霄介绍说,红安县政府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景区规划和建设,并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景区已形成“一纵一横”全长52公里的旅游循环线路,并开发对天河漂流、天台山主峰景点、艾河风情峡谷、香山湖等旅游景点。

    “周末游客特别多,得先做好接待准备。在山里搞餐饮业,一年收入有上十万元,一点也不比在沿海打工差。”一大早,红安县七里坪镇草鞋店村的村民潘涛就忙活起来了。如今的节假日,成了当地村民们盼望的日子,香山湖泛舟、对天河漂流等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武汉、河南新县等周边地区的游客,为村民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今年上半年,全镇共接待游客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红安县七里坪镇党委书记李长余兴奋地说,“目前我们正在加紧镇区软硬件建设,力求城区景区相互融合,红色绿色交相辉映。”

    七里坪镇现存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7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绿色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七里坪镇确立了建设红色旅游名镇的发展思路。

    “擦亮旅游景点的同时,要把景区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黄冈市旅游局局长雷电介绍说,为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经济圈,黄冈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投入3亿元新修改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200多公里,贯通10多个红色旅游景点,并打通与河南新县、安徽金寨和岳西等地的跨区域红色旅游通道。

    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通村公路,为老区人民打开了一条通向世界的路。

    而今的七里坪镇,一改过去“脏乱差”的现象,从镇区到天台山旅游公路的水泥路可以直接通到每个行政村。畅通的主干道路,风光宜人的特色旅游项目,不仅吸引了各地游客走进山里,还带动了山区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红安县乡村旅游已开发出一批包括“农家乐”食宿、手工艺品制作与销售、自然景观景点游览、避暑度假以及田园生活体验等古朴自然、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乡村旅游还带动了红安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不少乡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一批以“花山果海”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亮点。2008年,红安县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人均增收近500元。

    “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红色旅游能有效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雷电告诉记者,下一步,要推进景区运作市场化,推进旅游业集约经营发展,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和经营链,将大别山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基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