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25阅读
  • 2回复

中国汽车报:合资企业何必争自主研发之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67
铜币
25183
威望
66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1-17

  在国家将“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提出后,2006年我国自主品牌企业纷纷高调发展,一项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合资企业也纷纷提出要自主研发新车型的想法,但与自主品牌企业相比,其进行的自主研发始终受到外界质疑。大家怎样看待合资企业自主研发?或者说合资企业研发的意义在哪里?

  关于汽车企业自主研发,人们对内资企业的关注焦点与对合资企业的大不相同。对于内资企业,多数人似乎更倾向于谈论其自主研发所经历的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当人们议论合资企业的“自主研发”时,话题则基本上停留在验证其“自主”的名分这个前提上。很显然,在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内资企业搞的所有研发,当然具备堂堂正正的“自主”性质。而所有权按照法律有一部分属于外国资本的合资企业,其研发过程或成果硬要贴上“自主”标签的话,让人觉得实在有点儿别扭。

  合资企业争“自主研发”这个名分,不是好事者嚼舌头编造出来的故事,而是国内多数合资企业在当前大形势下自己喊出来的口号。话题虽然是企业自己抛出来的,但人们围绕这个话题选择什么样的议论重点,就不是企业能够左右的了。我们能够体会到,那些喊着“我们也在搞自主研发”的合资企业,面对人们把议论焦点集中于“自主”这个名分,而非其研发实力时的那份尴尬和无奈。

  笔者认为,合资企业没必要争“自主研发”这个名分。

  任何所有制成分的企业,在企业自身范围内,其任何一项研发活动和成果,都是“自主”的。作为企业法人,合资企业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及其他成果,有自己的技术人力资源,有自己的技术资本投入,这些与其他所有制成分企业没有什么两样,因此没有人否认在企业这个层面上合资企业研发的“自主性”。也就是说,企业法人天生就具有的那种“自主”性,不用争,它一直伴随着企业。至于这种自主性曾经在一些合资企业内部遭遇退化、受到忽视或者受到抑制,也不是人们怀疑其研发具有“自主”名分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在于合资企业产品的品牌属于谁。在一般人的眼里,只要你的产品挂着外国品牌,那么你怎么也不能说那个产品具有“自主”的名分。对此,合资企业也没有什么好委屈的,如果有委屈,就请想想当你利用外国强势品牌比别人更顺利地赚到钱时的畅快时光吧。总之一句话,消费者在其认识范围内,否认挂着外国品牌的汽车是“自主”的产品,这个事实不是合资企业靠口号就能够轻易改变得了的。等到某个或者一些合资企业真的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的时候,再尝试着拿出类似的口号来作为宣传工具,也为时不晚。

  合资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合资双方能够实现资源(资本、知识、市场、人力等等)优化利用的优势,同时也就决定了特定意义上的“自主”缺失或者受到抑制的劣势。既然如此,合资企业还有必要争这个名分吗?(作者:柳长立)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67
铜币
25183
威望
66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1-17

  合资企业研发顺应“天时”

  近几年,国外汽车公司对于研发问题的态度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继通用汽车2004年6月宣布向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再注资21亿元之后,丰田先后在中国设立了两家研发中心,包括丰田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和丰田技术研发交流广州有限公司。此外,2005年有五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占多领域合资企业与合资项目的26%。

  据了解,过去中国汽车合资引进注重国产化率,在实际动作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国产化率不等于消化了技术,不等于创建了自主品牌。因此,在新一轮引进中,建立研发中心被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这也是我国对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反思的结果。

  客观地看待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阶段,汽车还是统购、统销产品,没有几个人真正明白“品牌”和“研发”的价值并努力去争取它。与我们合资的外方则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沉浮,我们没有经历的,他们都有过刻骨铭心的体验。因此,在中国人普遍不了解市场经济的年代,要政府和汽车企业像今天一样深入考虑享有品牌与研发权益并极度珍惜,显然脱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落后就要挨打”这句曾经在中国汽车业被频频使用的词语,已很少被人提及。这说明一方面,中国汽车业在经历了前期合资引进后,羽翼渐丰。另一方面,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迅速崛起,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左右时局之势,但其发展势头足以令所有国际同行不敢小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合资汽车企业显然已经走过引进几款落后甚至淘汰车型便可占尽风光无限的大好年代。面对合资中方自主意识的逐渐萌动,面对中国消费者的日渐成熟与理性,合资汽车企业理应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作出改变。

  可以说,经历了前期大量合资引进后,中国汽车业已经进入了“自主意识”日渐高涨的历史时期。建立研发中心、具备研发能力,进而拥有自主品牌已经成为合资汽车企业中中方的追求与夙愿。这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几家企业使然,而是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的演变。(作者:李智峰)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67
铜币
25183
威望
66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1-17

  合资企业自主研发不可小视

  去年,当《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公开后,其中关于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部分便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业内人士对此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合资企业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奋发自主的实力不容小觑;另一种观点则提出,现在合资企业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外方手中,外方自然希望不断加大自己控制合资企业的力度,怎么可能允许合资企业研发自主车型呢?

  且不说两种观点谁对谁错,不可否认的是,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有很多优势。

  首先,本土化的适应性开发能力是合资企业的最大成果。2006年10月,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布了新车雪铁龙C2,这款小型车与其同门师兄标致206定位接近,但国产的雪铁龙C2为5门款,国外的雪铁龙C2为3门款。可见,东风标志雪铁龙的研发团队为雪铁龙C2的本土化改造,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此前,上海通用的君越也有着“双重血统”。君越是在北美LaCROSSE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进的一款新车,也是上海泛亚公司第一次全面运用通用全球整车开发流程的车型。其中对车身、外饰、内饰、电器结构及信息娱乐系统、空调冷却系统、动力总成集成等进行了全新设计。与以往相比,合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在推出新车时,已开始注重进行本土化的适应性开发。

  其次,合资企业在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一批具有相当研发能力的人员和设备,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汽车制造设计人才,为今后进行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再次,合资企业还带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为国内零部件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有的整车合资企业外方直接将其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带到中国建厂。另一方面,由于合资企业遍地开花和中国市场的繁荣,跨国公司零部件国际采购中心越来越多地选择中国零部件企业作为供应商,无形之中将技术、标准、理念、管理带给了合作的中国企业,这为合资企业今后进行自主研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同时,一些企业的合资外方在出现全球性困境、面临重组压力、重新审视中国市场后,也开始将研发的注意力转移至中国。美国通用正在面临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制造和开发能力的选择,业绩突出的中国显然是理想的选择之一。各家合资公司在中国建研发中心的力度逐渐加大,继通用汽车向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再注资21亿元之后,丰田先后设立了两家研发中心,紧接着东风与日产合资的乘用车研发中心在广州花都奠基。

  有经验、有人才、有资源、有技术,就连政策也有了松动,这么多的有利条件,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未来不可小视。(作者:陈晓芸)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