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北京-西宁-玉树,
一路风尘仆仆深夜,面包车上坐到天亮
四处寻找电源发稿,
手指敲得冰冷
晚上在街头捡拾空纸盒片,
垫在地上睡觉每天不洗脸脚
吃饼干或方便面
武汉-北京-西宁-玉树,
一路风尘仆仆
谁也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2010年4月14日早上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
当天上午,我正在汉阳采访。突然接到报社指派前往参加玉树抗震救灾报道时,来不及多想,回家带上手提电脑穿上毛衣,就和摄影部同事金振强出发。此前,我们俩都曾参加过汶川大地震报道。
下午3时30分从天河机场起飞,1小时30分到达北京。接着,转乘北京至西宁的航班,在这趟飞机上,我们见证了爱心:在中国首善陈光标捐出4万元带动下,包括本报记者在内飞机上的165名旅客共捐款56400元,还有1千日元。
西宁距离玉树有800多公里,只有少段高速,其他全是214国道,道路蜿蜒曲折。15日早上8时许,我们一行七人乘坐一辆面包车,随陈光标的第二批救灾车队,出发前往玉树。一路上,一辆辆救灾车呼啸而过。路边,有救灾车辆翻在沟中。
道路两旁,尽是光秃秃的黄山,风特别大。中途下车方便时,沙尘扑面而来,脸上一抹,全是黄沙。
从清早走到晚上,对高原反应也开始敏感。耳部疼痛不已,心慌胸闷。此前,多次到玉树行善的陈光标先生,曾提醒记者,在这里要“三慢”:说话慢、吃饭慢、走路慢。到达海拔4000多米以上时,只要说话时间长了,胸闷特别明显。
我们在共和县药店买了抗高原反应的药物“红景天”。当地司机说:“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就是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也有高原反应!”
深夜,面包车上坐到天亮
经过一路颠簸,16日凌晨1时,我们到达玉树。四处是废墟。
没有帐篷,我们七人只好挤坐在面包车里。寒冷阵阵袭来,我们两人套上了陈光标先生送给我们的迷彩服。不能躺下来,我们就呆呆坐着,没有人说话,难以入眠。
清晨5时许,天蒙蒙亮。我打开车门。
没有水洗脸,也不可能嗽口,我们拿起衣服往脸上擦了擦,就出发前往各个救灾点采访。尽管此时,头有点昏沉,但想到灾区人民的苦难,我们的精神又来了。
玉树这里的紫外线确实强烈。在前往格萨尔王广场路上,太阳明晃晃地照在头上。尽管热得要命,但我也不敢脱掉外面的迷彩服,听人说,如果在这里感冒了,是会要人命的。想到任务在身,感冒不得!
后来,我返回西宁时,才发现额头上已晒起血痂。拨掉血痂,额头上像患上白癫风一样,黑一块白一块。
说来也怪,玉树的天气是“一日四季”:刚才还是艳阳高照,突然狂风大作、灰尘四起,等会又下起冰雹。有时早上走出帐篷,发现地上全是白霜。
天气如此。白天忍着头痛采访,到了晚上,就开始愁发稿。
由于灾区没有供电,仅有的几台发电机就成为我们这些媒体记者的救命稻草。在玉树州政府对面一处空闲地上,有台电信应急车,关键是有台发电机。
4月17日下午6时,我赶到这里发稿时,插座是一个连一个,而且也布满密密麻麻的充电器,此时风也大。心里其他都没想,只想把稿件写完传回报社。
好不容易在朋友帮助下,找到一个插孔,我一连说了八个“谢谢!”
地上坐满同行,寒风瑟瑟中,我站着开始发稿,手提放在应急车上。手冻得通红通红,敲在键盘上也冰冷冰冷。你完全想象不到,这相当于武汉冬天下大雪在户外敲电脑键盘。
晚上在街头捡拾空纸盒片,
垫在地上睡觉
发完稿件,对我们来说,彻底放松。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
接下来,就是寻找睡觉的地方。这时的玉树,捐助的帐篷还没到位。
怎么办?我们决定到街上去寻找白天灾区群众在马路边留下来的空纸板,利用其可以垫在地上,凑合着睡觉。
就这样,我们在地上坚持睡了两个晚上。谢天谢地!我们居然没有感冒。
不能一直这样睡,否则身体垮了,就要撤回到西宁或者返回武汉。此间,有来自广东、山东的两支专业救援队部分消防官兵,就因为高原反应、重感冒甚至肺水肿等症状,被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下令撤回。部分媒体记者也因为高原反应,不停呕吐,四肢乏力,迈不开步子而撤回。想到这里,我们决定向老乡求助。
玉树州政府副州长童光毅,是湖北蕲春人。此前,我们的第一篇玉树稿件见报后,有读者给我们发来短信提供了这条信息。
热情的老乡得知我们来后,很是高兴。在他帮助下,我们在玉树州政府一个堆满救灾物质的仓库帐篷中,勉强挤了一个位置睡觉。现在想想:能躺着睡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每天不洗脸脚
吃饼干或方便面
在玉树,我们天天是吃饼干或方便面度过。这些也是全国各地提供的救灾物质。
高原地区除了高原反应,还有水很难烧开。住在我们斜对面帐篷的卓玛,从很远的一个山头驮来一桶水,她有时看我们吃饼干难受,就帮助烧开水。可是烧了半天不开,我们又要出去采访了。
灾区的饮用水来之不易,我们干脆每天不洗脸漱口,也不洗脚。担心采访时有口臭影响对方,我们只好嚼带过来的口香糖。晚上睡在帐篷中,尽管脚臭,但我们丝毫也没感觉到,只是想着次日到哪去采访。
我们4月14日出发,23日晚上返回武汉。其中在玉树呆了7天,在西宁呆了2天。
4月16日凌晨1时05分,本报总编辑代表全体报社员工,给两位前线记者发来温馨短信:辛苦了!注意安全,家里作你们坚强后盾。
好一个温暖的家,有了报社支持,有了读者的支持,苦一点算什么!
就这样,我们先后发来了100多篇稿件(含图片)。
我们期待着,玉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美丽的格桑花,也一定会开得更艳丽!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