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06阅读
  • 0回复

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网络天下
 

发帖
1528
铜币
22451
威望
5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22
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
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
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图为:汪金权接受央视采访记者朱熙勇摄

  图为:汪金权的学生接受采访

  汪金权昨接受央视采访,面对镜头动情落泪

  (记者陈杏兰谈海亮特约记者张立群)扎根山乡22年,与学生同吃同住,为山乡教育奉献全部心血。昨日,中央电视台4名记者专程赶往蕲春采访汪金权,面对镜头,这位向来坚强的老教师一度落泪。

  昨日,央视记者赶到汪老师所在的蕲春四中,深入采访了汪老师的许多学生、同事、校友等人,并赶往他位于深山中的老家拍摄。谈及20余年来资助学生的经历时,汪老师质朴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尽量帮每一个孩子走出山区,走向山外,这是他从教以来最大的心愿。

  央视的拍摄采访长达6小时,临走时,央视记者与本报记者交流说:“太感人了。”他们表示,汪老师是一位特别质朴、可亲、可敬的优秀教师,他对孩子的爱很真诚,虽然他自己也很困难,可对孩子们非常慷慨。也许他给孩子们的物质资助数量有限,但所带来的精神感召,以及从中闪现的师德光芒,将永久照亮孩子们的心。

  采访节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

  “从华师大毕业20多年来,您的绝大部分同学都身处大都市,有大部分人当上领导,还有的比较富裕,而您至今还是一介贫寒的普通教师,你羡慕他们吗?”

  面对记者比较“尖锐”的问题,汪老师很平静地回答说:“我不羡慕。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我的毕生追求,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永远与这些大山的孩子相伴。”

  “许多学生走出大山,很欣慰”

  谈到自己最愉快的事,汪老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他一直忘不了这样一件事:他平常很少去武汉,有一次,他到武汉去开会,走到一条大街时,突然有个人走到他身边惊喜地打招呼:“汪老师!”他定睛一看,原来是教过的一名学生。“走在武汉的大街上突然都能碰到一名教过的学生,多么令人意外又高兴啊!”他说,看到许多学生如今走出大山,在外工作生活得挺好,真的很欣慰。

  “无法顾及家庭,时时感到内疚”

  可当记者问到:“汪老师,您多年来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无暇顾及家庭,听说您的老母亲、妻子和孩子至今仍住在深山的土屋中,而且妻子和小儿子还有病?”

  突然,这位多年来一向以坚强示人的老教师哽咽了,对这个问题,仅仅只回答了一句:“我时时感到内疚,但真的无法顾及……”

  新闻链接

  我所知道的汪金权

  ——黄石七中校长叶甲友

  大学时汪金权跟我同班,自称“农夫”,因为同属黄冈,又有了老乡这层关系,接触自然就多些。

  印象中老汪特质朴,还有点木讷。但乐于助人,谁有需要帮忙的,不管老汪会不会,都去求助于他,他也沉浸在能够帮助别人的快乐中而自喜,从不拒绝他人的求助。

  毕业后,听说他去了黄冈中学。后来我到黄冈出差,顺道去看他,才知道他离开了黄冈回家乡蕲春了。

  老汪离开黄冈中学,有许多版本,也一直成为大家不解的一个谜团。那年毕业老汪直接分到当年如日中天的黄冈中学,在外人看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许老汪只属于他的家乡和那群大山里的孩子。

  也许大山里呆得太久了,老汪言辞有些木讷,包括与我们这些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我始终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除了能共同回忆桂子山的美好时光外,我们几乎找不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终于在一次彻夜卧谈中,谈及他的学生——那群山里的孩子——生活的艰难时,他才幽幽地告诉我,一直以来,他在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着这群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既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来他们上了大学,对汪老师念念不忘的;也有行为不端、品行不良的所谓“双差生”,后来他们变好了或者还是老样子,这些总让老汪或足以欣慰或痛心不已。  正因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2006年全国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候,我将老汪请来给全体教师作报告。不知是他太不善于自我表扬,还是对城市的不适应,他很紧张,报告让爱挑剔的老师不太满意。由于我第一次带高三,晚上我让老汪给我的学生讲讲高三语文复习,面对孩子,老汪顿时活跃起来,思维敏捷,言辞流畅,很是博得孩子们的喜爱,也让我嫉妒。直到这时,我终于明白,老汪是属于孩子们的。

  叶甲友是汪金权的大学同学,应华师同学会之约,叶甲友写了系列文章《我所知道的汪金权》,以上为文章节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