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11阅读
  • 0回复

丹心育桃李 奉献在山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0
铜币
37010
威望
59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04

  “我永远是一座桥,帮助学生走向希望的彼岸。”

  “我坚守自己的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由满头青丝到斑斑白发,付出了青春和汗水,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希望,也收获着理解和尊重。”

  在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语文教师汪金权的日记里,记者真切地触碰到了这位22年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全国优秀教师”的内心世界。

  乐当人梯执教鞭

  1987年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汪金权被分配到湖北黄冈中学任教,家乡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的村民都说他是“大山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没想到一年后,他主动请调回家乡的蕲春四中,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原来,在黄冈中学刚上班不久,汪金权就到蕲春四中看望自己的老师顾凤鸣。这所学校位于鄂东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

  “那我调过来!”汪金权当即表示。顾老师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汪金权真的办理了调动手续。就这样,仅仅在黄冈中学工作了一年,他就回到了大山深处。

  这一呆就是22年。此间,武汉多所重点高中曾邀请汪金权去任教,均被他婉言谢绝:“我走了,四中的孩子们怎么办?”他说,这里更适合他。

  “曾记当年桂子山,琵琶树下笑谈天。同怀报国雄心志,江南江北执教鞭。”汪金权有一张珍爱的照片,那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毕业生的合影。一次家里漏雨,照片不慎渍水,影像已经模糊,但是当年学子们的风华正茂仍依稀可辨,满头黑发、眉清目秀的汪金权也在其中。当年的许多同窗已各奔前程,而他仍默默耕耘在山区讲台上。

  红烛无言照山乡

  “语文要教什么?就是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一谈起语文教学,汪金权的脸上立刻会闪现光彩,花白的头发也有了生气。汪金权眼里,一字一句都有春天的色彩,教书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故事。为了让春天的色彩更绚丽,故事更精彩,汪金权这位园丁躬耕不懈,他辛勤的身影感染着身边的人。

  “教学活字典”,这是蕲春四中所有老师评价汪金权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我常问自己,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正是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我埋头书山学海,节假日也以读书为乐,先后读书达万余本。每晚7点到9点,坚持读书两小时。由于不断积累,教学就有了源头活水。”汪金权说。

  最了解汪老师的当然是他的学生。采访中,记者问:“汪老师的课怎么样?”

  高二(1)班学生田佳手托腮帮,想了想说:“像小学又像大学。像小学,汪老师从不布置作业,他会让我们认认真真上好45分钟的课。像大学,他鼓励我们自己找答案,课堂上也不点人回答问题,谁会回答谁就自己站起来说。答错了,他也会鼓励你,再想想。”田佳说,汪老师最爱谈起他大学期间勤奋学习的同学们,最爱谈起他教过的学生奋发前行的故事,“从他的殷殷话语里,我们感受到他对教学育人的一片真诚。”

  每次语文课前,汪金权会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演讲。“两年时间,我们班每位同学都上过讲台,汪老师说这样可以练大我们山里孩子的胆子。”学生廖章明说。

  清贫之中有大爱

  在蕲春四中师生眼里,汪老师的家就是学校,学校就是他的家。在汪金权墙壁斑驳的宿舍里,记者看到的是几架高低床和满屋的学习书籍,惟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煲。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自己的宿舍。

  这位生活俭朴的老师,对学生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却是慷慨无比;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汪金权会默默地替他们交上;有的学生父母在外,没及时寄来生活费,汪金权也会自掏腰包先垫上。

  10多万元!这是蕲春四中老师们对汪金权22年来助学金额的保守估计。这也是汪金权参加工作以来大部分的工资数额。

  “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今年春节,在辽宁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汪红奎通过贺卡向汪老师表达感激之情。读高中、上大学、念研究生,汪红奎的学费都是汪金权老师垫付的。如今,汪老师还鼓励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表示将继续资助他。

  由于父母久病,在蕲春四中就读的程万里、程月梅兄妹家境十分困难。1998年,汪金权主动找到他们:“你们只管好好学习,读书的费用我来负担!”2000年,兄妹俩双双考上了大学。就在家人一筹莫展之时,汪金权再一次主动上门拿给他们两千元。

  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家家都已建起了楼房。而汪金权至今住的依然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这些年来,他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2000多元,但他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

  一个又一个孩子因为他的资助延续了学业,甚至改变了命运。然而,等到自己的大儿子汪品超上大学时,他却拿不出学费。说起妻儿和母亲所受的清贫之苦时,汪金权不由变得默然无语。当然,说起对学生的资助时,他同样只是三言两语,不愿多提自己对别人的给予。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给山区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飞出山区,报效社会。”22年来,汪金权将1000多名孩子送进了大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