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24阅读
  • 0回复

蕲春四中汪金权:洒向深山都是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sky
 

发帖
3408
铜币
32529
威望
124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6

洒向深山都是爱



汪金权在与学生谈心。 (资料图片)


  22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2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2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深夜。不,其实你很富有,天下桃李尽芬芳。


  ■本报记者 程墨 罗曼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四中教师汪金权,华中师范大学1987届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了黄冈中学。一年后,他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毅然来到大别山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20多年来,他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硕果累累;20多年来,他拿出自己工资的大部分,帮助无数贫寒学子圆了求学梦。


  日前,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系统发出号召,开展向汪金权学习的活动。汪金权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青少年学生的无限关怀。


  扎根山区20余载


  今年47岁的汪金权出生在蕲春县北部山区郝子堡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汪金权是老大。1983年,汪金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师范大学,这是郝子堡村的第一名大学生。


  汪金权是大学同班中的贫穷学生之一。武汉夏天的蚊子多,辅导员程翔章看到他没有蚊帐,就给他拿来自己的蚊帐;冬天到了,看到汪金权床上的被褥薄,程翔章又向学校为他申请了一件军大衣。这件军大衣,陪着汪金权念完大学,又被带到蕲春四中,现在依然保存在他的箱子里。


  “我帮助我的学生,不是因为我多么无私和伟大,而是我本来就受过他人的帮助,才得以完成学业。而受过我帮助的学生,以后也会再帮助别人。”汪金权说。


  凭着大学4年的勤奋,1987年,汪金权被分配到黄冈中学任教。一年之后,他回到了位于偏远山区的蕲春四中任教,一干就是20多年。


  地处鄂皖交界处的蕲春四中离蕲春县城有50多公里,来校就读的学生多是安徽太湖县和蕲春北部贫困山区的学生。汪金权当初调入蕲春四中时,学校只有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和10多名教师,学校条件艰苦,几名老师合用一张办公桌。“条件这么艰苦,汪老师不仅留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汪老师的精神令人佩服。”该校校长石珍碧感慨地说。


  大山里推行“五会”教学法


  高二(1)班学生刘小丹告诉记者:“汪老师从不布置作业,他让我们认认真真上好45分钟的课,还鼓励我们自己找答案,课堂上也不点人回答问题,谁会回答谁就自己站起来说。答错了,他也会鼓励你再想想。”柯常晋是高二(6)班的班长,他说要是一天没上汪老师的语文课,就会感到很失落。有一次汪老师外出开会,3天后走进教室,全班学生热烈鼓掌表示欢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汪金权针对山里学生的特点,发明了“五会”教学法:会读书,每月读一本书;会写字,每天练字一张;会说话,每堂语文课前留5分钟给学生自由演讲;会作文,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会考试,不是陷进书山题海,而是要轻松学习,高效学习。他还推崇“三不”,即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从来不拖堂、批改作文从来不拖到第二天。


  汪金权从来不布置任何课外作业,但他要求学生每天临帖一张钢笔字,每月要读一本好书,他认为,练字使人心情宁静,读书则使人头脑智慧。汪金权在班上设立了几个书架,称之为“公开书屋”,鼓励大家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除了会读,汪金权还要求学生多写,提倡在作文中真情表达,有感而发。学生的每一篇作文他都要逐字逐句精心批改,有时候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长,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汪金权一定会当天批改,绝不留到第二天。他说:“打铁要趁热,如果几天后才把改过的作文还给学生,恐怕学生早就忘了写作时的心境和感受。当天发给学生,学生们如果有想法,随时可以和我交流。”


  资助学生22年没记一笔账


  10多万元,这是蕲春四中的老师们对汪金权22年来助学金额的最保守估计。这笔钱对于一个落后山区的教师来说,是他参加工作以来大部分的工资。“他给学生的钱,没有记在纸上,也没有记在他的心里。”教师汪文华说。


  程万里、程月梅兄妹是汪金权的资助对象之一。1997年,两人同时进入蕲春四中,都在汪金权班上。因为父母久病,家境困难,实在没有办法供两个孩子读高中,其中一个必须要辍学。汪金权得知情况后,特地赶到程家:“让孩子们上学,学费和生活费我来想办法。”2000年,兄妹二人都考入大学。2003年,得知程万里专科毕业,想继续读本科,可是还差数千元学费,汪金权马上资助他1500元,还出面担保向自己的大学老师借了2000元。就这样,程万里顺利升入本科,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汪老师先后资助了他不下一万元。


  “老师总是穿着旧衣服、旧鞋子,放假回家,他从不坐汽车,总是骑着一辆很破的自行车。”学生范绪枝说。走进汪金权在学校的宿舍,简陋程度超乎想象,厨房的墙边堆满了柴火,客厅只有一张旧方桌和几条长凳,房间里几块木板垒起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两口木箱子装着汪金权的全部家当,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煲。汪金权还经常安排一些贫困学生和他一起吃住,人多时,他宿舍里住过8位学生。


  “我常问自己,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说起资助学生的初衷,汪金权这样说。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每逢遇到困难学生,他都会伸出关爱之手。20多年来,究竟帮助过多少学生,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奉献是一种美德,能给山区学生一双希望的翅膀,能让更多的孩子成人成才,我这点付出,不算什么。”汪金权淡淡地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