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一颗黄金海岸线上的明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玉环人的涌入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20余万的外来人口也给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就业安置、计划生育等工作带来诸多压力。
在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路子上,本着“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宗旨,县委组织部和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抓住外来流动党员这一主体,以党建为抓手,加强流动人口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服务站党支部建设,实施“以外帮外,以外管外”,推进流动人口组织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确认流动党员1850名,组建流动人口党支部85个,其中地域型流动人口党支部15个。这些党支部在基层积极发挥着核心作用,用乡情乡音共铸一方平安。

龙溪乡湖北蕲春党建工作站在节日期间为留在玉环过年的乡亲们开通了新玉环人远教亲情通道
注重组织建设
为了适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形势,我县立足实际,大胆探索,致力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平台。
2007年初,全省首个民工党建工作站——县龙溪乡湖北蕲春党建工作站成立。该工作站由龙溪乡党委副书记担任站长,蕲春县派遣专职党员干部担任副站长,并聘请政治素质较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责任心强的流动人口担任成员。工作站以外来党员为支点,采用“老乡服务老乡、乡亲管理乡亲”的模式,辐射全乡外来人员和谐融入第二故乡,逐步形成两地“地缘相同,人员相亲,平安共创,和谐共享”的浓厚氛围。他们开展民工返乡直通车、留守儿童夏令营等服务活动。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关爱基金,筹集善款用于扶贫帮困。汶川大地震时,工作站组织党员前往四川籍务工人员住处开展安抚工作,并为他们筹集了回家的路费。
2008年以来,全面推广该项工作。根据流动人口流动性强、居住分散等特点,因地制宜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外来流动人口党支部。
首先是以流出地为单位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推广龙溪乡蕲春党建工作站模式,通过与流出地组织部门联系,实行共同组建、共同管理。如楚门湖北利川流动党员服务站党支部和坎门四川内江流动党员服务站党支部等;以新民小区为单位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在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新民小区组建党组织实施组织管理。如楚门镇山北新民小区党支部;以村居(社区)为单位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在流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居(社区)建立党支部,组织外来流动党员适时参加村居社区党支部组织生活,接受村居(社区)党支部管理。如玉城街道小水埠村流动党员党支部和环礁村流动党员党支部;以非公企业为单位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在部分规模以上企业里单独组建外来党员党支部,纳入企业党组织管理。如浙江新颖铜业有限公司外来党支部、天龙公司党总支外来党支部等。
注重双向管理
加强与流出地的协作与联系,构建流入流出两地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合力共抓的局面。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主动加强与19个在玉流动人口2000人以上的流出地党委、政府沟通和联系,整合双方力量共同抓好流动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县专门组织人员赴湖北、四川、贵州、安徽等地开展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对接协作工作,湖北咸安并专门进行了回访,另外许多地区还回函答复。随后,相继建立湖北利川、湖北咸安、云南镇雄、安徽明光、贵州德江、四川内江等地域型流动党员服务站党支部。同时,建立流动党员双向考核机制。各流动党员党支部将流动党员在玉环的政治、工作等方面表现,定期通报给流出地党组织,作为党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流动人口中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使每一名流动人口都自觉接受各自的基层组织管理,并纳入流入地党委、政府及村居的组织管理体系,大大提高流动人口组织化程度。

在新民小区走访
注重机制健全
我县健全三项机制,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党组织,促进流动人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在落实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形式,推进教育的制度化。通过定期召开流动党员联谊会、座谈会,既密切沟通、增进了解,又通过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影响和带动更多流动人口。同时,依托并运用好手机短信、远程教育、移动课堂等载体,提高教育实效;建立谈心谈话、定期活动、联络员和目标管理等制度,实行党组织负责人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了解党组织运行情况和流动党员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外来流动党员关爱措施,设立流动党员关爱基金,对外来党员在就业、维权、技能培训、困难帮扶、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和帮助。畅通流动党员权益和利益诉求渠道,为流动党员提供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方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