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80阅读
  • 1回复

GDP赶上日本雀跃啥?中国人的幸福差距还有很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ky
 

发帖
3454
铜币
23247
威望
179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18

  近日来,我一直在长考一个问题: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总是要放大自己的优点而缩小自家的缺点,放大别人的缺点而缩小人家的优点。这种缺陷在鲁迅笔下称之为“阿Q”精神。阿Q的时代过去了吗?谁是阿Q呢?精神胜利法难道真的是精神胜利了吗?


  我总觉得,中国富强应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富有,重点应致力于成为技术信仰等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今天听到中央电台新闻报道,国人在为中国赶上日本而喜悦着。2010年间,中国超过日本实现22年经济连续赠长的神话,步入30多年连续赠长的奇迹。鬼神都不知道中国的经济赠长将延续到何时。从新闻媒体到学者文本,再到平民百姓,无不为此欢欣鼓舞。


  中国赶超日本值得雀跃吗?的确值得!因为,上上个世纪,日本人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中国;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成为第一个打败欧洲人的亚洲强者。孙中山为此雀跃了,为“亚洲人也可以战胜欧洲人”的奇迹惊喜着。那个时代,中国人不仅羡慕日本,而且嫉妒日本,对“学生赶超老师”的奇迹只能望洋兴叹,阿Q之类的人以“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根本想不到应该如何实现赶超日本的事情。二战期间,珍珠港之战,日本竟然战胜了世界第一的美国,日本人疯狂了,日本人也可以打败世界第一强国了。那个时代,由于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人战胜美国的事实在中国的仁人志士那里得到的不是欢呼而是憎恨。那时,中国人也没有想过该如何实现赶超日本的神话。再后来,日本人领教了美国原子弹的威力后,又韬光养晦地把自己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实现了连续22年经济赠长的世界奇迹。那个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根本也没想到要赶超日本的神话,但想到的、也做到了的事情就是疯狂地使用着日本电器。于是,日本人在经济上征服了中国世界,实现了“抗日战争”在军事上无法征服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而今中国已能赶超日本,实现以往根本不敢想的梦想。怎能不值得高兴呢?!中国从挨打被侵略到脱贫,再到世界第二,的确是一个奇迹!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划时代。


  然而,中国赶超日本真的就那么值得雀跃吗?我看也不尽然。


  其一,中国在人口上是日本的10倍还多(中国13亿,日本人口1.2亿人)。在领土上,中国则是日本的25倍(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日本陆地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如果从中国这么大的领土(相对日本堪称地大物博)、如此多的人口(廉价劳动力堪称世界第一)的角度看,中国赶超日本就不值得那么雀跃了。


  其二,日本的环境保护是世界一流,森林覆盖及绿地人均面积非常之好。日本木质建筑的木材都是外国的而绝不是日本本国的。中国的经济赠长对环境污染及其后来治理的代价太大了。地大物博不是先严重污染后再加倍治理的理由。从这个代价角度看,我们中国赶上日本没那么自豪,反倒应该是一种耻辱。


  其三,如果从人均幸福值,中国人的富裕程度远远比不上日本。简单按人口比例来算一算,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再提高十倍,才能赶上日本。况且这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还有更深层次的,中国的幸福感是肤浅的,缺乏深刻性。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人现在还是要羡慕日本人的生活水平。


  其四,精神富有才是幸福值或富有的真正真谛。古诗有云“此时无声胜有声”,转换为“此时无形胜有形”也同样深刻。无形、无声的精神财富远比有形有色的物质财富更能充满人的幸福值。中国最缺少的不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甚至是原料资源,而是技术资源、思想资源和信仰资源。恩格斯早在160多年前就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信仰深厚是精神富有的一个标志。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外族看,简直就是“魔鬼”的可恶,而在日本本族人看,那则是自强不息、超过中国人和西洋人等老师们的民族精神。如今我们中国人信仰什么呢?儒释道三面“信仰墙”早在“文革”期间就被当作“四旧”给毁灭了。如今的很多中国人真的就信仰共产主义吗?是真心信仰吗?真正的信仰是行动的准则,而绝不是口头上的宣传和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崇尚普世精神(共产主义是其中的一种)固然要紧,但是民族精神才是首要的第一的现实需要。


 

离线sky

发帖
3454
铜币
23247
威望
179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8-18

  其五,……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幸福值的差距还有很多很多。


  总之,我们中国人不要做那种“物质富有”的精神乞丐,不要百姓没有尊严的活着(和官人、商人相比)。我们中国既不要“民进国退”,也不要“国进民退”,而要国家与公民的互利共赢。


  鲁迅与柏杨的风骨都值得称赞。柏杨是鲁迅的承继人之一,他最后的作品是为在大陆出版的《柏杨曰》作的序,在序的结尾写着,“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廉颇老矣,风骨依昔。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儿不嫌母丑”,爱祖国是我一生中的永恒主题。本文不是在跟雀跃之人进行较劲,而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的中国人不仅不应放大自己的优点而缩小别人的缺点,更要认真寻找自己的差距,才会迎头赶上人家。


  您说呢?


  作者:曹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