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12年来,因老父亲的一句临终嘱托,已是78岁的卢明和73岁的陈静一两位老人,每逢9月开学之际,就会前往老家蕲春县青石镇,为当年申请报名的困难孩子发放助学金。今年,两位老人又将起程回老家,准备第13次发放,这一次他们显得格外慎重,只因这一次将是他们亲手发放的最后一次
,明年他们期待着“接班人”能延续这份坚持……
一封信联系上离乡31年的老父亲
陈静一的父亲陈自强以前是国民党的一名军官。1949年,他随部队从南京到台湾后,从此与妻女两地相隔。陈静一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在政府的资助下才有饭吃有学上。
1958年,19岁的陈静一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划成右派后,被遣送到沙洋农场劳动教养。1965年,陈静一和同样被划成右派的卢明结婚,回到武汉,那时陈母靠以做保姆维持家用。
回忆那些年,陈静一和丈夫卢明挣扎在生活的最底层,为了养家糊口,两人什么苦都吃过。一直到1978年,她才和在武汉市华中里小学教书的丈夫得到平反。
1980年,当时在武汉17中教书的陈静一突然收到老家蕲春青石镇转来的一封信——信是身在台湾的父亲写来的。可陈静一并没有急着给父亲回信,她觉得正是因为父亲,让自己一生坎坷。

说起这十多年来捐资助学的往事,卢明和陈静一老人的脸上总流露出开心的笑颜,因为1400名孩子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完成学业。记者 陈卓/摄
父亲来了两个月的信,封封都是对妻女的负疚之言,最后在母亲的劝说下,陈静一才开始和久别的父亲联系。
通信8年后,75岁的老父亲陈自强决定从台湾回内地探亲。从小就和父亲失去联系的陈静一才对父亲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1.9米的高个,国字脸,风度犹存。早年行军时,因行踪不定,父亲又娶了妻,8个弟弟妹妹现在也都在台湾。其实,父亲在台湾过得并不好,一份普通的退休工资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次回来,老人迫不及待地想回蕲春老家。当时正是1988年的冬天,陈自强老人在陈静一和卢明的陪同下,来到青石镇介天村介天小学,教室是几间低矮的房子,有的只有窗户木框,有的窗户就是一个大洞。学校由于买不起课桌椅,学生们自带桌椅,高低不齐地摆在教室里。北风呼呼地往教室里灌,当时的情景就是“外面下大雪,教室里下小雪”。再看孩子们,都是身穿单薄,有的甚至打着赤脚在上课。
这一幕让陈自强老人惊呆了,面对家乡的贫困状态,尤其是落后的教育设施及环境,老人心痛不已。当时老人自己虽也是经济拮据,但仍掏出1万元捐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