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企日益注重创新能力
2005年 2009年
私营企业 12万户 23.1万户
个体工商户 101.8万户 139.3万户
纳税总额 154.5亿元 375.3亿元
秦楚网讯 (楚天都市报) (记者 杨向明)上月底,最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出炉,我省16家企业上榜。连续五年来,我省每年都新增1-2家上榜企业。重量级民企数量年年递增的背后,我省民营经济上演着怎样的精彩好戏?民营企业家们又有着怎样的困惑与期望?本报记者对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作一番梳理,和您一起探讨创富趋势。
1 发展:民营经济撑半边天
汉阳龙阳大道特8号,九州通医药集团总部。大门口安静整洁朴素,和其他企业没什么两样。
目前,对于九州通员工来说,比多年稳坐湖北民企第一把交椅更关心的事情,是公司上市的进展。
从艰苦创业,到转型,再到上市,九州通既是湖北民企发展的一个标本,也是湖北民营经济二三十年来的缩影,甚至可以折射出最近几年湖北经济的加速度。
今年4月,省工商联十届四次执委会上,省工商联主席赵晓勇介绍,我省民营经济呈现出可喜变化,企业块头变大、产业合作加强、自主创业能力提高、集团化趋势明显、注重资本运作。
数据显示,2009年,民营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再度快速发展,私营企业达23.1万户,同比增长12.6%,个体工商户达139.3万户,同比增长13.4%;民营经济贡献税收能力增强,纳税总额375.3亿元,同比增长32%;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民间投资3697.3亿元,同比增长49.7%。
据湖北民营经济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09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近半,增长率略有上升。“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撑起半边天。”该研究院副院长许汝玉认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出经济日益活跃和繁荣,我省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
2 扶持:创富大门越开越大
“民营企业每一步跳跃,都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回望创业之路,黄鹤电动车公司董事长邹向东说。
2001年11月,邹向东捕捉到电动车潜在商机,开始创业,当时年产量才3000台。如今,已扩大到三四万辆,足足增了10倍。
邹向东身兼省电动车行业协会副会长,平时关注国家政策。在他的印象中,2005年,国务院出台“非公36条”后,民营企业迎来较快发展。就我省而言,对创业的扶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仅以工商部门为例,2008年到2009年初一年之内,先后出台6次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其中,2008年4月21日出台的关于运用工商职能促进全民创业的26条意见,放宽创业主体资格条件,放宽科技成果的出资比例,放宽创业主体经营范围选择,放宽创业主体出资方式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湖北民营经济投资环境与发展环境。“这几年来,明显感觉到省市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在加大。如今,电动自行车纳入了‘家电下乡’,这更是重大利好。”邹向东说,目前厂房不够用了,正寻找新的地方。
与邹向东有着同样感受的民营企业家为数不少。省工商联常委、武汉智能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纯星说,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政策性住房领域、部分垄断行业,并参与国企改革,这说明国家层面希望继续壮大民营经济。“其实,我省行动得比较早,2008年我省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上,省领导提出大力支持发展民营卫生事业、民营交通事业。”陈纯星感慨,有了这些政策,民营企业家可甩开膀子放心大胆去干。
3 瓶颈:民企资金依旧喊渴
“我省民营经济势头很好,但民企老板也遇到瓶颈,比如差钱。”许汝玉平时都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他直言不讳地说。
记者翻阅2005年-2009年的《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每一年的“存在问题”或“薄弱环节”中,都有“融资难”。其中,2006年全省私企融资景气指数为67.3,比上一年还低了2.6个景气点。
陈纯星分析说,由于省市政府关注,近年来融资难有所好转,但部分行业发展太好了,企业急需扩大产能,对资金需求骤然加大。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建立畅通多个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引入金融机构,竞争压力大了,自然会更加关注中小企业。
去年底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10多位光谷企业家,八成老总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最为期待。
上月25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召开示范区政策新闻发布会,管委会副主任但长春介绍,已完善“新三板”试点前期准备工作,形成了142家企业的新三板后备梯队;总规模200亿元的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加快推进集银行信贷、担保、股权投资、金融租赁等为一体的金融超市的设立。“金融创新当然关注,能为我们带来真金白银呢!”武汉华美工程生物公司负责人说,去年申请到30万元国家创新基金,用来引进专家、研发产品,公司才得以快步发展。如果融资更加便利,也意味着能抢占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