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84阅读
  • 0回复

我的同学汪金权-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sky
 

发帖
3408
铜币
32529
威望
124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叶甲友


    尊敬的各位领导,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叶甲友,是汪金权的大学同班同学,现任黄石市第七中学校长。


    1983年,我和汪金权一同从鄂东大别山区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7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天之骄子,如今已是人到中年,而金权更是以满头白发,见证了他对山乡教育22年无悔的坚守,成为今天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


    也许是机缘巧合,我们两个黄冈老乡成了同班同学。金权在我们同学中年龄稍为大一点点,大家都习惯喊他“老汪”。我们两个人生活经历相近,较之于一般同学,似乎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


    记忆中的老汪,生活非常节俭,身上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显得有点土气。但他乐于助人,谁需要帮忙,比如锁坏了需要修一下这类小事,都是老汪帮助解决。他也不管会不会,都尽自己所能,从不拒绝他人的求助。


    老汪学习十分刻苦。上课总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前排。听课笔记一本一本记得密密麻麻。弄不懂的问题也是认真地向老师请教,那态度近乎于一个小学生。当时我们都笑他过于较真。今天看来,正是他的学习态度打牢了他的教学功底,也使他成就为一名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


    1987年,我们大学毕业。老汪分到了黄冈中学,我来到了黄石。因为各有自己的一份工作,接触慢慢少了。第二年,我专程到黄冈看望老汪,却被告知他调回老家蕲春了。从此就没有他的音讯。


    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母校。相互打听,都没有老汪的半点消息。校友会编撰“通讯录”,老汪只有个“湖北蕲春”,其他一概全无。老汪为什么离开黄冈中学?他又去了哪里呢?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湖北师院的田澜老师到我校讲学。不经意间,田老师问我,有没有一个叫“汪金权”的同学?我马上眼前一亮。连忙说:有!只是一直没有他的消息。不知道他过得怎样?田老师说:听说在蕲春四中教书。不过他看上去很老,一点都不像你们的同学。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就说:吃完晚饭就去看他!


    当晚我们开车辗转三个多小时,直到晚上12点半,才到达四中所在地——蕲春县张榜镇。
   
    一路打听,我们终于在一座大山脚下找到了蕲春四中。好不容易将守门的老师傅叫醒,说明身份、来意,老师傅用手一指,“汪老师就在操场边亮着灯光的小平房里。”


    我有些惊异,这么晚了,老汪在那儿干什么?老师傅又怎么知道他一定就在那儿?摸索着走近那排破旧的小平房,只见大门敞开着,屋里异常安静,只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农村惯用的长条凳上,趴在双人课桌上改试卷,丝毫没有察觉我们的到来。待我走近,小心翼翼的问:“请问汪金权老师——”,他才猛地抬起头来,一眼认出了我。老实说,如果不是他叫出我的名字,我真的不敢相认,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同学汪金权!


    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是激动还是辛酸,忍不住泪水浸满眼眶,内心五味杂陈:老汪啊,你这是何苦呢?这么晚了,这多年了,除了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满身的疲惫,你还收获了什么?!


    在一家小旅馆,我们安顿下来,已是午夜1点多钟了。我让同去的同事买回几桶方便面。我对老汪说,快点把面泡着吃了!他一阵推辞,连说不饿!但还是拿起了面桶。因为面是密封的,老汪怎么也开不了那桶面。我内心有说不出的阵阵酸楚,但又怕伤了他的自尊,强忍着泪水,笑着对他说,你先去洗洗,待会儿万一停电了,就洗不了啦!


    老汪很尴尬地将面递给我,起身进了卫生间。我连忙把面泡上。我猜想,老汪也许过于节俭,从来没吃过桶装方便面吧。待我把一切准备好,我喊老汪:面泡好了,你快来吃!说完,我起身准备去洗漱。眨眼功夫,老汪已将面吃完,正在喝面汤。可是,我再也吃不下我的那桶方便面。


    找到老汪以后,我将老汪所有的信息都传给了关心他的同学们。同学们纷纷前来看他,也有人鼓捣着想把他调出去,让他稍微过得好一点,但老汪总是笑笑,婉言谢绝。


    看望老汪的次数多了,我慢慢走近了一个20多年不为同学所知的汪金权。我知道,他是为了践行一个诺言而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了作为一名山乡教师的坚持与坚守之路;我知道,20多年来,他将自己大半的工资用来资助山区的贫困的孩子,而自己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我也知道,他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教书育人,将那些需要他帮助的孩子带在身边,却没空照顾患病的妻儿;我还知道,他风雨飘摇的老屋,没钱翻修,那里还住着他的母亲、爱人和孩子等至亲骨肉;我更知道,正因为他的无悔选择与倾心付出,他收获了许多感激,许多荣誉……


    2006年,我与几位同学相约再次来到蕲春四中,看望老汪,第一次走进了他在蕲春四中的家。尽管我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但还是让我深深震撼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没有一件电器,没有一点现代气息,甚至没有装修,还是学校分的毛坯房!但他的房间里,却摆满了学生的高低床、竹床。在学生的床铺中间,满头银发的老汪正在埋头给学生改作业。这就是我们的同学汪金权吗?这就是老汪今天的生活吗?


    回去的路上,我们内心都很难受,大家默不作声。过了好一阵,有人说,应该帮助一下老汪。同学会会长陈好银提出,在同学中成立“金权基金会”,一方面彰显他无私救助山区孩子的事迹,另一方面通过同学的力量帮助他改善一下生活。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这便有了后来“金权基金会”的成立,也便有了今年“五一”节同学们看望老汪的蕲春四中之行。


    也就在当年9月,我说服老汪,将他的大儿子汪品超接到我所在的学校宏志班就读。宏志班不仅可以减免学费,而且每月补助生活费。满以为这样可以帮老汪减轻一点负担,谁知我的这一举动,竟被老汪“误解”了。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每年他一定带上2-3名贫困生,央求我一定收下,还说他们都是他的孩子!2007年,校友会举办毕业20周年庆典活动。应同学的要求,我将老汪接到武汉,这才让大多数同学毕业后第一次看到了老汪。在母校桂园宾馆的接待大厅里,我领着老汪去签到,大厅里所有的同学竟没有一个人认出他来。第二天,老汪代表我们班发言,说起他二十年的坚守,说起农村孩子的艰难时,他流泪了,很多同学也流泪了。因为工作和孩子的关系,我与老汪有了更多的接触。一开始我不太赞同老汪的选择。但当我真正面对他,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时,我又发自内心地尊重他,尊重他的选择,以至被他的选择感动。


    当我们谈及他的学生——那群山里的孩子,他才私下里告诉我,一直以来,他在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着他们。这些孩子中,既有品学兼优的,后来他们上了大学;也有行为不端、品行不良的,在老汪的悉心教育下,健康成人。谈起这些,老汪双眼充满光芒,如数家珍。他将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集中在他的简陋的宿舍里,既管学习、思想,也管生活,实施全方位的教育。仅生活费一项,他大概每月要多支出600多元。而他当时每月工资仅 1500元左右。他对我说:“我知道亏欠家人的太多,但我真的放心不下那些困难的孩子,我不可能丢下他们不管呐”!


    作为老汪的同学和同行,我理解他,钦佩他。教育的全部意义,就是“爱与责任”。爱是一种责任,责任也是一种爱。老汪不计回报的付出,反映出一名人民教师对改变山区贫困家庭及孩子命运的一种责任。尽管老汪也很困难,但在他看来,他自己的困难算不了什么。而有些家庭,如果不帮一把,就可能过不下去。在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山区的孩子。他就像是一座永恒的桥,要让学生踏着他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一生做个好老师——这就是老汪的理想。


    我为有汪金权这样的好同学而自豪!


    教育园地为有汪金权这样的好老师而骄傲!


    全社会也将会为有汪金权这样的好榜样而感动!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