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16阅读
  • 0回复

大山红烛 巍巍师魂-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sky
 

发帖
3417
铜币
32543
威望
12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陈杏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陈杏兰,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的一名记者。


    今年5月14日,我第一次走进蕲春四中采访汪老师。初见汪老师的感觉很惊讶——年仅47岁的他,白发蓬乱,身材消瘦,身上的西装看不出颜色来,脚上还穿着一双解放鞋。在充满活力的校园中,这一身打扮特别奇怪,就像一位山区老农,突然闯入了校园。
      
    可是四中的老师悄悄告诉我:别看汪老师外表“土气”,教书却很厉害呀。他原本是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1987年分配到黄冈高中,为了支援山区教育,自愿来到了蕲春四中,一干就是22年,很不简单呢!


    在汪老师的宿舍门口,我又感受到第二个惊讶。原来汪老师的宿舍门从来不上锁,因为他的宿舍里总住着学生,为了方便学生进出,他从来不锁门。一位毕业生说:“我离开四中7年了,可每次到汪老师宿舍来,房门总是一拉就开!”


    宿舍里的情景也让人吃惊。简陋的毛坯房里,只有一张捡来的旧书桌,床是用木板拼的,几件旧衣裳,一双解放鞋,一堆书籍,这就是他全部的家当。奇怪的是,厨房的灶台下还堆着柴禾,灶台上摆着咸菜。听说,汪老师每个月生活费不超过200元……


    我觉得这个老师浑身上下都冒着问号:执教23年,目前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工资也不算低啊,为什么过得这样艰苦呢?后来通过深入采访我才了解到,原来20多年来,汪老师一直在用自己微薄工资接济贫困学生,迄今帮助了两百多人。


    四中副校长江支民说,1988年,汪老师刚到四中后不久后开始担任班主任,春季开学时,汪老师发现有的学生没来报到。他就一家家的走访,一家家的劝说家长们:“让孩子们去读书吧,学费我来想办法!”而汪老师所谓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工资去垫付学费。


    大同中学教师查献玉回忆说:“16年前,汪老师教我的语文。当时他的工资只有一百多块,他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负担沉重,可他不忍心看学生辍学,经常挤出几十元、上百元给同学吃饭,大家深受感动,一个个都发奋学习。”


    蕲春四中高二(6)班学生吴晶晶说:“今年春季,家里下的种子没有发芽,爸爸妈妈把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又拿去买了种子。我很伤心,在作文里写下了这件事,汪老师看到后,主动找到我,帮我交了几百元学费,还叮嘱我好好学习。”


    听说,在四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困难,找汪老师。”因为这句话,一些素不认识的孩子也敢找他借钱。高一(10)班学生王飞飞说,去年11月份,我妈妈生病住院了,家里没钱给我吃饭。我大着胆子找到汪老师,汪老师不仅给了我200块钱,还说以后每个月都会给。


    对学生,汪老师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有人提醒说:“汪老师,孩子们找你借钱,最好核实一下情况。”汪老师总是微笑着说:“孩子们脸皮薄,自尊心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开口。我不能为了一点钱,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哪。”


    据四中统计,22年来,没有一名学生因为贫困在汪老师手上辍学;22年来,汪老师亲手培养了上千名孩子走进大学校园。如今,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材。
   
    华中师范大学程翔章教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2001年夏天,已经毕业14年没见面的汪金权突然来电话,问他借3000元钱,一个瘦小的男孩替他拿了钱后就匆匆忙忙走了。后来程老师才弄明白,原来当时有一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没钱交学费,汪老师拿出了所有的钱还不够,没办法,就硬着头皮向老师借钱。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汪洪奎不止一次说,汪老师就像我的亲人。他无私的资助我读完高中、大学专科、本科,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前后帮助了我10多年。没有汪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汪老师把一大半的工资都给了学生,可是他自己和家人却过得寒酸简朴。学生田涯说,汪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应酬,他的工资除了资助学生,还经常购买书籍和纸、笔等,给学生使用。


    因为经济困难,汪老师至今没有能力在镇上购买商品房,他的家人一直居住在离校30里远的大山深处。我们看到,在他的老家,除了几间漏雨的土砖房,连台电视机也没有。为了生活,他70多岁的白发老母亲至今还在田地里劳动,他患病的妻子和小儿子,每天静静地坐在门口,等人照料……


    眼前的一幕让人鼻头发酸。面对记者的追问,汪老师这位坚强的男子汉,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流下热泪。他愧疚地说:“拖累了白发亲娘,我有愧啊!我当得了一名好老师,却当不了一个好儿子。母亲含辛茹苦供我上大学,帮我操持家务,我却没能让她享一天福。我应该长跪在母亲面前,求她原谅!”汪老师的母亲说:“儿呀,我不要你的钱,只要你能帮到别人,就好……”


    汪老师的大度和无私曾令有些人不解。有人说:“汪老师经济这么困难,却前前后后拿出10多万元帮助学生,让人有点儿想不通。”汪老师平静地说:“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手心向上,他的人生信条是‘给我’;一种人手心向下,他的人生信条是‘我给’。我更愿意做后一种人,因为给予远比索取快乐。”


    曾经一度,汪老师的大儿子汪品超反感父亲的所作所为。读初中时,汪老师舍近求远,将品超送到离张榜镇10多公里远的大同中学住读,条件很是艰苦。面对别人的关心的询问,汪老师说:“要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2009年夏天,品超考上了大学,需要交一万多元学费,可是汪老师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无奈之中,汪老师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他跟品超说:“你到大学去当旁听生,就不用交学费了。只要你努力,一样可以学好。”听到这件事,品超的叔叔和姑姑们很着急,最后,经同事和亲朋好友七拼八凑,总算把学费交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品超慢慢明白了父亲的一片苦心,和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他理解了父亲的选择。今年夏天,品超将一家企业资助他的生活费分了一半出来,捐给其他贫困同学。他说:“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听到这句话,汪老师很欣慰,他说:“品超,你长大了,懂事了!”


    扎根山区22年来,汪老师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他在学校当过的最大一个“官”,就是语文教研组组长,可在几年前,他把这个职务也让给了年轻人。他还三次推让高级教师评选,他说:“我还有机会,年轻的得拉一把。”他的这种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人生境界,令老师们由衷敬佩。


    22年时间既短又长。汪老师将他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人生光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山乡的孩子们。而他自己,已是风雪染白了头发,岁月沧桑了容颜。有人问他后悔不后悔?汪老师总是坚定地说:“我是大山的儿子,父老乡亲养育了我,给了我一切。能为家乡教育做一点事情,是我最大的快乐。”


    汪金权,这位普通的山乡教师,以其22年无怨无悔的坚守和大爱,温暖了人心,感动了社会。一位网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送给汪老师:“桃李无言颂诗魂,方案黑板白发人。书尽年华终无悔,换得新花满园春。”


    采访中我也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汪老师一路走到今天?是责任和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社会学习汪金权老师,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爱生如子、克已助人的高尚品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追寻汪老师的足迹,我们的目光越过蕲春四中,越过大别山区的山山水水。汪老师说,梦想着能有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去,同时还有更多毕业生学成归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像汪老师一样,投身山区教育,争当山乡师表。因为有你们的加入,“大别山师魂”的动人故事,将会续写得更好、更长!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