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湖北省阳光工程首次订单就业洽谈会上一片欢声笑语。湖北省100所阳光工程培训学校与近20家用工企业签订协议,培训转移153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
湖北是农业大省,实施阳光工程任重道远。2004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对阳光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公开运作,提高农民转移培训实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到今年7月份,湖北阳光工程累计培训83.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4万人。实现了农民就业大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
2006年是阳光工程实施的质量年,湖北省政府将阳光工程作为今年为全省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到今年底,全省95个县市有100余万农村中青年接受阳光工程培训转移,走上靠技术和智慧致富的希望大道。
大培训:武装了农民
“打苦工,一场空”,这是湖北省松滋市南海镇35岁农民佘昌洪与千万农民的深切体会。佘昌洪曾在广州做普工,每天工作18小时,月薪600元左右。在他得知阳光工程后学习电焊,被深圳一家公司聘用,还升职当了领班。
“没有金钢钻,莫揽瓷器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武装”农民,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湖北阳光工程将培训工作放在首位。
农民培训,愁的是学费。湖北阳光工程急农民之所急,重点扶助贫困生职业技能教育,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降低农民参训门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今年,省阳光工程将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补助资金330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3850万元和地方政府补助资金2068万元捆绑使用,实行“代金券”一券通的形式,根据农民培训时间的长短分类直补农民。即培训15-30天每人补助100元,培训31-60天每人补助200元,培训60天以上每人补助300元。此外,还推行垫资培训、贷款培训、以工养学等办法,解决培训经费不足问题,让农民无学费之忧。
农民培训,盼的是学到技术。湖北阳光工程严把学校关,以“典型带动、滚动发展、优胜劣汰”的方式确定培训基地,为学员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设备。2005年全省对2004年的345个培训基地重新考核,2006年公开招标了530个基地。培训基地按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和实习内容,严格制订大纲,精心编写计划,使用规范教材。部分地市开展超前培训、深度培训和二次技能升级培训,让农民有所学、能应用。
三年来,湖北阳光工程严把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关,培育出了响亮的劳务品牌。“木兰花”巾帼家政、“建筑鄂军”、“楚天豆腐郎”、“湖北海员”、“潜江缝纫”等十余个品牌深受劳务市场的欢迎。
“艺多不压身”、“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培训,农民掌握了实用的知识技能,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生力军。
大转移:成就了农民
培训是手段,转移才是目的。“武装”好农民,让他们接受劳务市场的考验,既要“嫁”得出去,还要“嫁”得好。
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尺度是转移就业人数和就业率。2004年湖北阳光工程培训17.6万人,转移就业16.8万人,就业率95.5%。2005年,全省培训农民32.1万人,转移就业29.7万人,转移就业率92.5%。2006年1-9月份,全省已培训34.1万人,转移就业26.9万人。
转移就业率为何如此高?原来培训前各学校就为学员寻找出路,学员结业之后能立即上岗获益。
校企联合,订单培训是就业转移的有效途径。黄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美尔雅服饰有限公司等联合培训缝纫工,今年上半年转移农民864人。就这样“报到一批、培训一批、鉴定一批、就业一批”,农民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婆家”。
针对部分农民年龄偏大、异地转移难的实际,湖北阳光工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与招商引进的外资、合资、民营企业的发展结合,让农民就近培训,就近就业,离土不离乡。
“嫁出去”的“女儿”不是“泼”出去的水。湖北省阳光工程注重跟踪服务,开展“信息收集、组织培训、派遣输出、参保维权”一条龙服务,建立外出档案,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农民保驾护航。去年10月,应城市女工与务工单位发生劳务纠纷,被扣工资数万元,政府有关部门协同调解将工资如数追回。
此外,湖北阳光工程将温暖延伸到后方,“空巢”家庭子女教育、老人养老等问题也得到一定的解决。农民反映,有了如此悉心的服务,他们在外打工很安心。
如今,湖北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输入地建设不断加强,减少了农民外出的盲目性,实现了农民与企业、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农民外出打工走得放心、工作有保障。
大增收:富裕了农民
应城市光明村的丁爱英现在不用为钱发愁了。她原来月收入不足700元,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后到日本打工,月工资7000元人民币。去年以来,应城像她这样去外国就业的农民有73人,月薪在5000-8000元之间。
阳光工程富的不是个别农民,而是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今年春节,10.8万“潜江裁缝”被300家服装企业抢聘,每年挣回15亿元。麻城输出海员700人,每年为老区带回数千万元。“楚天豆腐郎”每年实现劳务收入近20亿元。
“转移1个农村劳动力等于新增10亩高产农田;1户有1个人外出打工,等于这户人均增收1000元。”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镇委书记说:“人多地少,柴湖移民懂得走出去的重要性。”柴湖镇人均耕地0.78亩,几十年来,人多地少成了农民头上的“魔咒”。而今,土地魔咒破解了———劳动力培训转移。1999年,柴湖镇打工人员仅2000人。在政策扶持和典型宣传下,柴湖农民不再“画地为牢”,加入劳动力培训转移大军。2004年柴湖打工人数1.6万,2005年增加到2.1万。目前,柴湖2.33万个家庭一户一个“打工人”。
2004年启动阳光工程以来,湖北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3.4万。2005年农民人均非农就业收入比2004年增加199.34元,2006年前三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达907.84元,同比增加207.14元。劳务经济是湖北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为湖北经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农民是阳光工程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收入情况的大改变是对阳光工程最直接的认可。“国家是真的在为我们农民办实事。”蕲春县车门村农民田凤秋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大发展:盘活了农村
阳光工程输出了大量劳动力,除直接获得可观的劳务收入,还引回了生产力,给农村带回现代科技文明和都市气息,盘活了沉寂的农村。
湖北英山县雷店镇的段勇,初中毕业到建筑工地当小工,后来参加阳光工程学习电子专业,结业后到北大方正集团东莞分厂工作,干起了技术活。还有不少农民淘到了“真金”。他们经过打拼积累了资金、学到了管理经验,做起了老板。巴东农广校旅游专业学生陈玉春开办了一家大型酒店,年收入超过50万元。
湖北省部分县市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优惠政策发展“返乡经济”,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近转移。“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实现了由打工型转向创业型的转变。
湖北通城县鼓励成功农民回乡办企业。近两年来,全县有470多人返乡创业,引进资金8.2亿元,为农民提供5000多个岗位。潜江市也开通“绿色通道”,建立“返乡机制”,开辟“创业园区”,实行“品牌招商”,确保了务工人员出得去,成功人士回得来。昔日的山沟沟,涌现了一批批企业,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而今,在湖北的农村,如果你徜徉在宽敞的公路上,享受清新空气、沐浴明媚阳光,发现了现代化的厂房、着装统一、训练有素的员工,完全不必惊讶,因为这就是盘“活”了的农村、转变中的农民。广大农民正沐浴着“阳光”,昂首阔步走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