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83阅读
  • 0回复

楚人缔造的传奇(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ycadmin
 

发帖
1995
铜币
22151
威望
5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品读《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


严昌洪 何 广


一座城市,不过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之所在;如果和一段历史、一曲佳话相连,这座城市就能别具特色。九省通衢武汉与百年前的武昌起义相遇,就有了“首义之区”的美誉。章开沅先生曾说“过去武汉人总是强调纪念第一枪,我说最重要是第一步,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共和的第一步。第一个共和政府在武昌诞生,第一个临时宪法在红楼产生,这才是武汉最大的光荣”。 “共和之城”的桂冠,武汉当之无愧。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百年纪念到来之际,记者兼作家罗时汉先生撰写的厚厚一本《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不但为这座英雄的共和之城描绘出一幅幅豪情磅礴的画卷,也为缔造共和的城市英雄做了一篇篇生动传神的传记。


这是一本以文学语言来解析武汉与武昌首义历史的读本,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楚人(湖北、湖南人)发起的一场改变中国历史,开辟共和新时代的城市暴动。在叙述首义历史中,作者敏锐注意到了武昌首义的世界影响,而这往往会被同类读物所忽视。对于人们习见的历史现象的评价,作者也保持较为客观的态度。比如对于租界,就没有仅仅片面化视为列强入侵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开放的视野。媒体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首义第一枪”的争论,作者排比诸说,提供相当丰富的史料,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书中记述的黎元洪不是“床下都督”、《鄂州约法》是集体贡献等等,反映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变人们所接受到的错误的或简单化的认识。在展现历史的过程中,作者并不以“我”为唯一讲述者,运用的史料标注简明出处,对于史学研究者的结论性意见也充分尊重,给予说明,透露出作者求实之风,也使文章持论有故,信而有征。


至于作者所下的苦功夫,并非来自后记中的夫子自道。从书中标注的出处中,可获知作者阅读史料和史学研究成果之广泛。几篇附录,也可以看出作者并非埋首案头,而是实地踏勘了不少辛亥遗址。除武汉的众多首义遗址外,革命党人盗金佛的蕲春达城庙,黎元洪祖籍争议地黄陂、大悟,黄侃蕲春故居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


本书插图之丰富,尤令人刮目相看。作者发挥其记者的本能,广收博采,汇集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物以及第一手档案,不但增添了阅读的快感,图片潜藏的信息量也是对文字部分的绝佳补充。



罗时汉是地道的“土著”,笔端流露出浓烈的家乡情怀,对这座生养他的城市历史追怀的同时,也不断关注着城市的现实。他不仅在书中的纪念部分里真切、畅快地表达了自己现实的情感,就是在对历史的观照中,这种难以抑制的情感也在委婉曲折地释放。毫无疑问,这大大增强了这部历史纪实作品的感染力。


煌煌40余万字的书籍,从我们历史学者的眼光看,似乎仍有不够严谨之处,文字虽经几番校订,错误还是难免;辛亥首义同志会成立于1912年(380页),不见历史记载,想必是作者的误会。指出一二,权当对一部寄予厚望的文史读本的求全责备吧。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