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51阅读
  • 1回复

实施“一区两带”战略,摆脱“跟跑”持续“领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qcip
 

发帖
3384
铜币
14449
威望
248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2月14日,湖北省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在接受采访时说,“十一五”时期是黄冈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从“跟跑”迈向“领跑”的状态。“十二五”时期,全面实施“一区两带”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力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为把黄冈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奋进“十一五”:三突破、三增强、三改善

  刘善桥说,“十一五”时期,黄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方略,抢抓促进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等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与2005年相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三个突破、三个增强、三个改善”的特点。

  “三个突破”,一是经济总量实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4年翻番,预计今年将达850亿元,在2005年350亿元的基础上净增5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元,年均增长14.6%。刘善桥强调,这是黄冈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赶上全省平均水平,摆脱了排位明显落后的“跟跑”地位,在发展速度上出现“领跑”的势头。

  二是规模工业发展实现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在全省率先突破1000家,今年预计可达1500家,比2005年净增97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达230亿元,是2005年的2.86倍,年均增长23.4%。

  三是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突破。全市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食品饮料、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31个,其中,7个产业集群进入了全省重点行列,在2005年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三个增强”,一是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可达90亿元,是2005年的3.02倍,年均增长24.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可达39亿元,是2005年的2.97倍,年均增长24.3%。

  二是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以水、电、路、能源为主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可达750亿元,是2005年的4.73倍,年均增长36.4%;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1.6%,投资出口势头强劲;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7%,预计年底可超额完成“十一五”20%能耗下降目标。

  三是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民创业方兴未艾,在全省首家实行个体工商户“零费登记、政府买单”,并出台了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减免有关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至今年11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18.26万户,比2005年净增11万户,增长124.3%,注册资本金47.48亿元,比2005年增加31.25亿元;私营企业达11282户,在2005年基础上净增7270户,增长181.2%,注册资金11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84.61亿元,增长308.5%。

  “三个改善”,一是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全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11.58%、42.93%和45.49%预计调整为10.21%、58.35%和31.44%,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5.4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计由2005年的23.94%提高到30..59%。

  二是经济运行质效明显改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8.56%提高到10.5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提高到2010年的39亿元,是2005年2.97倍。三是民生事业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12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500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02.98%和70.20%;就业再就业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46万个;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回望“十一五”:“八项工作”促转变

  “十一五”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重点抓的“八项工作”。

  (一)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突出抓好集群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近几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户数和厂房面积每年以200多户、100多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到今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可达1500家,比2005年底净增976家。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繁荣农村经济。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92家;茶叶、板栗、中药材、蔬菜、水产、蚕桑、奶牛、速生丰产林等特色板块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700多万亩。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市已建成投产千头奶牛牧场19个,存栏奶牛2.1万头,日产鲜奶近百吨。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连续六年实现了增产增收。

  农业发展,扶贫工作也取得进展。黄冈以实施“1321”工程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市县乡三级联动帮扶活动,先后帮扶846个重点村,完成了8600户农村危房改造,有57.96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以优化经济结构为方向,大力推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深入开展“大干项目年”和“大干项目提升年”活动,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都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额2125.52亿元,是十五投资总量的3.7倍。

  二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繁荣城乡市场系列活动。全市11个县(市、区)已建成农家店2864家,村级覆盖率55%,乡镇覆盖率达89%。建成县级农村配送中心5个。

  三是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十一五”前三年,我市外贸出口增幅一直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07年达到75%。2009年以后在遭受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市大力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着力扩大内需,有效应对外需紧缩,逐步收窄出口降幅,在“十五”末的基础上仍保持低速增长。

  (四)以实施“五大突破”为抓手,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推进市区突破。2009年市本级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比2006年增加6.7亿元。城市管理水平也不断上升,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二是推进园区突破。推进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要素保障向园区集中,把工业园区逐步打造成企业聚集区、城市新城区、“两型”示范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打造成调结构、促转型的示范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30个,规划面积2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7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

  三是推进沿江突破。在省委、省政府“一江两圈”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我们确立了“建设沿江经济带,打造新的增长极”发展目标,突出抓好岸线开发,大力发展造船业。全市已建成船舶企业13家,年生产能力达204万载重吨,成为全省第二大造船基地;在建和即将开工的船舶企业7家,投资规模75.1亿元。

  四是推进沿路突破,在铁路公路沿线建设了一批示范基地、一批专业市场,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崛起了一批新型集镇。五是推进沿山突破。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着力打造大别山生态旅游经济带,着力提升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三大旅游品牌。2009年黄冈共接待游客6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实现三年增长57%和67%。“五大突破”协调推进,促进了县域经济竞相发展。

  (五)以优化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环境是竞争力,是生产力。我们坚持“放心、放手、放胆、放宽、放开、放活”的方针,出台了激励全民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我们在全省首家实行个体工商户“零费登记、政府买单”,并出台了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减免有关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领能人回乡、老板回家、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变“打工潮”为“创业潮”、变“打工仔”为创业有成的“老板”。三年来,全市有4000多名黄冈籍人士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其中,兴办投资过50万元的企业有600多家,过千万元的企业近100家,吸纳农村劳动力8万多人。

  (六)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在农村,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全市10个县市区全面启动,参合农民已达553.8万人,参合率达9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三年来共为280.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杂费7.24亿元,免费提供价值2.9亿元的书本费,为39.5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5亿元。

  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启动,18万农村特困救助对象首批受益。在城市,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了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复退军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力度,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就业再就业,全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启动了农业“小三场”职工、失地农民、村主职干部、辞退民办教师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在团风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市“五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低保规模稳定在14.1万人左右,农村低保对象为 27.8万人。加快了廉租房建设步伐,廉租房建设规模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七)以构建“两型社会”为目标,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打好生态绿色牌,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等重点工程,近三年共完成春季工程造林90多万亩。大力加强森林保护,建立了维护生态和森林资源安全的预警和防控体系,严禁乱砍滥伐,严防森林灾害。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开展了环保专项治理,市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投资9.3亿元,3家投产运行,4家进入试运行,6家主体工程建设接近完工。共投资1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83个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关闭“九小”企业104家。

  同时,牢固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做到“四个不上”,即破坏资源的项目不上、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上、危及人身安全的项目不上、高耗能的项目不上,实行源头控制。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总结推广了武穴祥云、大别山火电厂、伊利、华新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新格局。

  (八)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抓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党建工作部署,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涉农领域腐败风险防控、项目建设腐败风险防控、县委书记腐败风险防控等三大风险防控体系,开展了治理“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收受礼金”等专项行动,加大了对涉农惠农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和清理,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源头治腐“十个全覆盖”,确保权力运行安全、资金运行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干部成长安全。

  勾画“十二五”:我们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黄冈实际,制定“十二五”规划。我们将全面实施“一区两带”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三个高于”、“五个翻番”、“五个增加”、 “六个控制”、 “七个提升”。

  “三个高于”:力争全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高于“十一五”发展水平。

  “五个翻番”:GDP、投资、消费、出口、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一五”末基础上实现翻番,其中GDP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

  “五个增加”:有效增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三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六个控制”:着力控制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人口总量、城镇调查失业率、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

  “七个提升”:到“十二五”末,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继续提升,分别达到45%和3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十二五”时期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首先是实施“一区两带”战略,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和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一是大力推进黄冈临港经济区建设。抢抓建设武汉新港机遇,加快推进黄冈临港经济区建设。以市区为中心,以团风、黄州、浠水为主要组团,不断创新临港经济区发展模式。按照 “以港兴城、以港兴业、港园城互动”的发展思路,突出工业、物流、贸易三大主题,着力构建临港产业、综合交通、综合物流三大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化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物流、船舶制造、钢构、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窑炉、电子信息、新材料、临港配套服务业等十大产业,打造连通大武汉的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对接大武汉,推进同城化,把临港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黄冈长江经济带、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发展的龙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二是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科学开发,和谐开发,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进一步完善大交通、培植大产业、搞活大流通、优化大生态,大力推进沿江新一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沿江产业密集带、高新产业示范带、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带、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新型城镇带等“五带”建设,发展壮大船舶制造、钢构、医药化工、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清洁能源、农产品生产加工、沿江特色旅游等十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市区、武穴、黄梅、蕲春、浠水、团风等六大物流产业板块。加强岸线资源利用、管理和保护,推进绿色开发。创新机制,创优环境,打破地域界限,加强沿江县市之间的合作,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以“大别山水·人文黄冈”为主题,以发展 “三色”旅游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规划引领与规范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统筹推进景区景点等核心吸引物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全力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推进旅游招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一批各具文化内涵的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景、开发一批独具黄冈元素的旅游精品线,加强核心景区建设,打造大别山旅游核心吸引物,建设一批旅游强县。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旅游业与优势工业、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加大旅游产业产品开发的力度,旅游品牌创建的力度,配套服务业发展的力度,延长旅游产业链、产品链、服务链、经营链,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味、核心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完善景点景区路网体系,加强大别山旅游公路主线、完善大别山旅游公路支线等重点工程建设,改造提升景区连接干线公路等级。推进景点景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大别山腹地城镇带建设相得益彰,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四是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土地集约、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建设以黄冈市区为核心,以沿江城镇带、京九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带、大别山腹地城镇带为主轴的城镇空间格局,力争全市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离线qcip

发帖
3384
铜币
14449
威望
248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21

  第二个重点是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重点发展工业。坚持壮大工业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大力推进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三个一百”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净增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大力发展森工产业,突出抓好总投资80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0 亿元的红安钧宇纸业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浠水核电、麻城和龙感湖生物质发电、龙感湖和罗田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打造鄂东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业,统筹岸线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华海、鄂海、南华、开阳星等重点造船企业为骨干,建设鄂东造船基地。提升医药化工产业,重点推进黄冈化工产业园、广济药业生物产业园、祥云集团120万吨磷酸铵扩建、湖北李时珍医药集团本草纲目园三期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建材产业,推进黄州窑炉、团风钢构、武穴水泥、蕲春和浠水陶瓷、黄梅页岩砖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以打造黄冈大别山旅游品牌为目标,加快全市12大旅游景区、20个红色旅游景区(点)、4个省级重点旅游名镇、13个省级旅游名村的建设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以弘扬发展东坡文化、黄梅戏曲文化、李时珍医药文化、黄梅禅宗文化、万密斋健康文化为重点,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以黄州、麻城、黄梅等物流节点城市为重点,大力推进黄冈楚江物流园、蕲春华龙国际物流园、黄梅中部商贸物流园、麻城中部物流城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仓储、配送加工、多式联运、商品批发和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大信贷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引进商业股份制银行,抓紧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切实缓解融资难题。鼓励支持商业保险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乡镇级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100%,金融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是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推进乳品、畜禽、水产、粮油、蚕桑、中药材等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0家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以伊利乳业为龙头,带动和促进黄州、团风、浠水、蕲春等4个奶源基地县及千头奶牛牧场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0万头,将黄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乳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英山梦丝家、湖北怡莲阳光等茧丝绸加工企业,力争茧丝绸产业系列产值过100亿元,力争黄冈茧丝绸产业综合实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以红安雨润、龙感湖盛龙公司为龙头,带动和促进畜禽养殖和加工产业稳定发展。以湖北神鹭水产品有限公司和湖北海鲲水产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力争小龙虾加工量达到6万吨,实现加工总产值25亿元以上。


  (三)着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8036亿元,重点建设投资过千亿元项目1个,过百亿元项目4个,过十亿元项目102个,过亿元项目733个。项目投资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围绕建设“15分钟快车道、90分钟交通圈”,加速推进“五网”(高速公路网、快速干线交通网、农村公路细胞网、低碳经济水运网、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重点建设麻阳高速、麻竹高速、黄鄂高速、武汉新港江北高速、沿江快速通道等高速公路项目,完善“两纵三横三支线”高速公路网;推进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江北铁路、随(州)—麻(城)—安(徽)铁路、京九和武九客运专线、麻城至六安货运专线、京九铁路和武九铁路连接线,完善铁路客货运网络;加快推进黄冈长江大桥、团风罗霍洲大桥、武穴长江大桥、蕲春棋盘洲长江大桥等过江通道项目,加快黄州楚江物流综合码头、团风罗霍洲综合码头等大型现代化码头建设。积极开展黄冈(蕲春)民用机场建设选点和前期工作。二是完善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武穴500千伏变电站、7座220千伏变电站和31座110千伏变电站,推进城网、农网改造工程。三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鄂东(黄冈)大别山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华阳河流域防洪工程、西隔堤整险加固工程、421座小型水库整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四是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城镇道路、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黄冈市区全面完成黄梅戏大剧院、黄冈博物馆、黄冈职教园、黄冈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任务。


  (四)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是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抓好黄冈化工园区互动发展、黄冈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机制、龙感湖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示范区、黄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武穴市田镇“两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罗田县旅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团风县“两型”社会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麻城经济开发区园区互动发展等试点工作。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重点推进沿江7个县市区25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三是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支持龙感湖、武穴田镇



  (五)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服务,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黄梅戏大剧院、市图书城、市博物馆、市老年大学、大别山地质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工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档案馆库建设和党史资源开发。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具有黄冈特色的文化产业,重点打造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戏曲文化、东坡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保健文化、影视拍摄、传统工艺等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演艺娱乐市场和文化经营市场,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


来源:人民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