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七八年前,东风还是个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老国企。现在,东风汽车不仅有钱,各项事业都发展得非常好。”11月的一个下午,东风汽车一位高层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回忆起七八年甚至是十多年前的场景,如今的他仍然是感慨万千。
与今日东风汽车的春风得意不同,10年前东风汽车是一个连年亏损的商用车公司。经历计划经济时代,东风汽车不仅产品结构简单,经营亏损,并存在着机构臃肿、整体竞争力差等多种弊病。
2003年与日产全面合资后,东风汽车开始步入快车道。到2010年,东风汽车已是国内实力最强的汽车公司之一。2010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东风汽车排名第182,超过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
“东风之所以能有今天,与当初引进外资的重组变革分不开。不过合资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我们要寻求新的发展。”东风汽车上述高层说。
痛苦变革
1999年,当苗圩就任东风汽车总经理时,他或许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机构臃肿、设备陈旧。
尽管当时东风汽车仍保有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名头,但与上海汽车、一汽集团相比,却实实在在是一个“落魄者”。
东风汽车一名老员工透露,1998年前后,东风汽车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发工资,更为艰难的时候,甚至找民营企业借钱贴补工资空缺。1999年,刚刚进入东风汽车的苗圩立誓:“三年不扭亏就辞职”,并最终开创了全新格局。
2002年,是对东风汽车未来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年。
当年,东风和日产合资,并将7万名职工一次性整体划入合资公司。“跟日产合资有两个益处:一是成功盘活了原本闲置的资产,二是成功对几万名员工实施了平稳分流。这是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中最头疼的问题,东风与日产的合资让这些事迎刃而解。”东风汽车上述高层说。
如此大规模的合资,超过70%的资产整体注入合资公司,在当时看来极其罕见。因而诸多质疑也纷纷涌向东风汽车和苗圩。“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年常见的批评性词语。
不过,事实表明,当年的合资之路走对了。
未竟事
今年7月,东风汽车首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并以394.0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182,拿下中国最富车企名号,超过了销量规模大于东风汽车的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
“实际上东风汽车的排名一直很靠前,但我们一直没有申报而已。”东风汽车内部人士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东风汽车在该项排名中落后于宝马公司和戴姆勒公司,但东风汽车的净利润等数据均远远超过了宝马和戴姆勒公司。这意味着,东风汽车的实力在过去10年里得到了根本性提高。
2005年,徐平接掌东风汽车时,东风汽车年产量为51万辆,销售收入约为200亿元。而今年,东风汽车年销量预计达250万辆以上,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东风销售汽车227.85万辆,提前40天达成全年销售目标。其中商用车销量55.98万辆,同比增长48.41%;乘用车销量171.86万辆,同比增长38.72%。
不过,东风汽车仍有一桩未竟事:自主乘用车事业。
2007年6月份,东风乘用车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以副总经理李绍烛挂帅的东风风神管理团队也正式组建。 2007年9月,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生产基地在武汉奠基。2009年,东风乘用车首款车风神S30上市销售。
运行一年,风神S30初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得月均3000辆的销售业绩。不过,相对于一汽奔腾、上汽荣威乃至奇瑞、吉利等公司而言,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起步还是太晚。
对于东风汽车董事长徐平而言,这缓慢的起步乃是未来的关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