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06阅读
  • 5回复

《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新解“兰陵笑笑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各一方
 

发帖
1374
铜币
11498
威望
50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16



 本文两位作者徐仁达与赵颂平合影 


    2009年3月,陈明达先生的论文《<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考》在新华网上发表,接着,国际作家书局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徐仁达、陈明达、赵颂平、夏吟四人合著的《<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和《<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的立论依据》两本书。一个关于《金瓶梅》作者的新说——“蔡荣名说”(以下简称“蔡说”)在海内外金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为了使大家深入了解“蔡说”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我们对“蔡说”的要点进行概括论述。


    一、“王世贞说”是“蔡说”的立论基础


    “蔡说”认为:在以往《金瓶梅》作者的各种说法中,“王世贞说”(以下简称“王说”)流传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


    首先,明、清二代的文献资料有直接、也有间接阐述《金瓶梅》的作者是王世贞。


    王世贞的同代人, “大司马大山之子”屠本畯,对王世贞的事情知之甚详。万历三十八年左右,他在《山林经济籍》中,写了一段按语。“《金瓶梅》流传海内甚少,书帙与《水浒传》相垺。相传嘉靖时,有人为陆都督炳诬奏,朝廷籍其家。其人沉冤,讬之《金瓶梅》。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家藏全书,今已失散。”


    这段话已向人们暗示,《金瓶梅》的作者就是王大司寇(王世贞)。


    万历四十七年,沈德符在他的《万历野获编》中又一次委婉地指出《金瓶梅》的作者为王世贞。他说“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指斥时事,如,蔡京父子则指分宜,林灵素则指陶仲文,朱勔则指陆炳,其他各有所属云。”


    清朝年间,宋起凤在《王弇洲著作》一文中,对屠本畯、沈德符的话,进一步作了明确的注脚,直言不讳地指出:《金瓶梅》的作者是王世贞。


    总之,在明代的文献中,阐述《金瓶梅》的作者是王世贞讲得比较间接、委婉,清代的文献中讲得就比较直接。


   其次,《金瓶梅》的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


    明代的屠本畯在《山林经济籍》中说:“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家藏有全书,今已失散”。明代谢肇浙在《金瓶梅跋》中说:“此书向无镂版,钞写流传,参差散失。唯弇洲家藏者为完好。”屠本畯说的“王大司寇凤洲”和谢肇浙说的“弇洲”指的都是王世贞。


    上海财经大学许建平教授在《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一文中,详细考证了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的《金瓶梅》由手抄本到刻本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金瓶梅》刻本源于王世贞抄本,其传递过程是:吴中刻本——冯犹龙——沈德符——袁郎中——刘承禧——徐阶——王世贞。


    《金瓶梅》的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早有成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也是“王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证据。


    3、《金瓶梅》书中有王世贞的许多影子。


    陕西省清涧县史办公室李保雄先生在论文《<金瓶梅>作者应为王世贞》中指出《金瓶梅》隐含王世贞“弇州、息庵居士、九友斋、王元美”等名号。


    李保雄先生的论文中还说,《金瓶梅》中有着王世贞家乡江苏太仓的影子。如道观,佛寺,粮仓,漕粮海运等。


    “王说”认为《金瓶梅》中的有些官员,如狄斯彬、韩邦奇、曹禾等都是王世贞的同乡、同年且熟知的朋友。他们不仅名字相同,与史料中记载他们的事迹也很相近,甚至连个人秉性、性格的描写也都很相似。


    此外,“王说”的有些专家还提到《金瓶梅》中有一些江苏太仓的方言,比如“落作”,有太仓的名菜“川糟鱼”。


    4.《金瓶梅》的创作手法,符合王世贞的文学主张。


    《金瓶梅》中有大量随手引来的词,曲,韵文,宝卷以及从别人书中抄来的故事等资料。这种大量借用、镶嵌他书素材的创作风格与王世贞倡导的模拟创作方法有关。


    综上所述,“王说”虽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受到“重创”。但在以往诸说中仍然是最合理、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仍然居《金瓶梅》作者“候选人”的首选的位置。当然,“王说”也有它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金瓶梅》的创作年限。


    吴晗先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中说:“《金瓶梅》的成书时代大约是在万历十年到三十年这二十年中。”郑振铎先生也说:“把《金瓶梅词话》的创作时代放在明万历年间,当不会是很错误的。”复旦大学黄霖教授在《<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一文中,就《金瓶梅》抄万历十七年前后刻印的《忠义水浒传》的事实来说明:“《金瓶梅词话》的成书时间当在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四年之间,换句话说,就在万历二十年左右。”吴晗、郑振铎,黄霖诸先生对于《金瓶梅》著作年代的考证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可。根据“明史”记载,王世贞卒于万历二十一年。根据专家们研究确定的《金瓶梅》的创作年限在万历二十年左右。此时,王世贞已垂垂老矣。


    史料记载:王世贞晚年,由于在短时间内连丧三子一女,特别是母亲与弟弟王世懋的死,致使他的精神被彻底地摧垮。而且,又有眼病,直至失明。这种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又怎么能够写出《金瓶梅》如此煌煌大作呢?


    “蔡说”讲述的就是王世贞到了晚年,年老多病,体力不济,却又有写《金瓶梅》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请黄岩蔡荣名到他的家里,按照他的创作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可能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叫蔡荣名进行《金瓶梅》的创作,蔡荣名住在王世贞的私家花园——弇山园整整两年。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王世贞交给他的任务,王负责出版,蔡荣名同意隐姓埋名。“蔡说”讲述论证的就是以上整个《金瓶梅》的创作过程。


    因此“蔡说”认为:在创作《金瓶梅》的过程中,王世贞的角色是:“制片人”、“导演”、“发行人”,蔡荣名仅仅是执笔者、编剧而已。


    二、“蔡说”的六大依据


    “蔡说”在“金学界”能够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后来者居上,成为“金学界”的重要一说,除了“蔡说”以“王说”为立论基础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以许多史料为依据进行论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依据。


    <一>王世贞赠蔡荣名的两首诗。


    在《四库全书·弇洲续稿》和蔡荣名的《芙蓉亭诗钞》都记载着王世贞赠给蔡荣名的两首诗,这两首诗记录了《金瓶梅》从初稿到成书的整个过程。是“蔡说”最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


    第一首诗: 


    赠蔡簸藩先生


     天台蔡去疾千里见访,袖出古文辞为贽,时年二十有四,豪士也。留饮累月,尝醉堕予山池中,赋诗赠之。


    老觉朱弦倍可怜,那能对尔不蝉连。


    名从元礼门中得,酒爱知章水底眠。


    物色要搜瀛海外,风流须问建安前。


    莫夸仙骨天台易,不识丹房二十年。(《芙蓉亭诗钞》首卷题词)


    据黄岩县县志记载:蔡荣名(1559~?),字去疾,别字簸凡,路桥人。出身书香门第,习研古诗文,鄙视“程朱理学”的崇尚空谈。中廪生后,诗文不合时宜,屡试不中,遂纵情诗酒,醉中成诗。这一首诗讲述的是蔡荣名24岁首次拜见王世贞,献“古文辞”作为见面礼。王看后对蔡很赏识,延为上宾,蔡在王家住了个把月,王赠诗对蔡加以勉励,称赞蔡荣名没有受当时不良的风气影响,二十年寒窗苦读,已经成才。王认为:只有冲破“程朱理学”、“八股文”和“台阁体”的教条,才能写出秦汉时期一样的好文章。只有去除门户之见,等级观念,才能物色到真正的人才。


    第二首诗:


    赠文学蔡去疾


    蔡文学去疾,甫裒,然小试首矣。两岁,冬,袖所作贽余,痛饮旬日而别,意欲得余一言耳。沃之酒,歌以送之。


    吾怜蔡荣名,不荣龊龊尘世名。


    纵然茂才冠东越,自有微尚依西京。


    吾怜蔡去疾,不去陶陶酒人疾。


    小饮犹倾三百杯,大醉须眠一千日。


    两年两叩先生门,沾沾所见惬所闻。


    袖携天台石,吐作弇山云。


    先生舍身作道民,南斗黯没干将文。


    甕头颇足中山酒,只是无名可借君。(《四库全书》1282·139、140页)


    从这首诗的题记和诗文的内容,综合分析,记录着以下历史事实:


    王世贞把蔡荣名请到自己的家里,住在他的私家花园——弇山园里整整两年,请蔡把上次送给王的“古文辞”(诗中称之为“天台石”)按照他的创作思想、创作要求,进行重写。蔡在王的亲自指导下进行再创作。王每次去看蔡,他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使王很高兴、很满意。经过两年辛勤的劳动,作品终于创作成功。“天台石”变成“弇山云”;“古文辞”变成《金瓶梅》。王世贞对蔡荣名送给他的《金瓶梅》书稿很满意,称之为文学史上的首次尝试。称赞蔡的文学才华超过了文坛上的所有人。诗的题记还记录了王和蔡沃酒盟誓:王负责作品的发行刊出,做“流行者”,蔡承诺终生隐姓埋名。蔡到死都没有泄露这个秘密,所以地方历史资料都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通过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第一首诗是蔡献“古文辞”,得到王的赏识,王给蔡的凭据。第二首诗是蔡完成了王交代的任务,交《金瓶梅》书稿,王给蔡的收条。两首诗合起来,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金瓶梅》的创作成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金瓶梅》的历史故事。

离线天各一方

发帖
1374
铜币
11498
威望
50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16

    <二>《金瓶梅》中特有的黄岩方言


    “蔡说”的创始人陈明达先生精通黄岩方言,他经常说:“用普通话读《金瓶梅》许多地方总是不顺,用黄岩方言一读,就感到非常流畅。”他在《金瓶梅》书中摘抄出600多句黄岩方言,自编成《金瓶梅》书中黄岩方言小词典。在《<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和《<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立论依据》这两本书中应用了其中的200多句。黄岩方言属于吴语方言区域中浙东方言小区中的台州话南片——太平话。所以黄岩方言既有一般的吴语,又有独特的方言,但要寻找仅在黄岩小区域使用的特有的方言,要论证方言的唯一性,的确是一件比较难办的事情。我们把1982年8月由香港太平书局出版的明万历年间刊本《金瓶梅词话》影印本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08年4月出版的明崇祯年间刊本《金瓶梅》进行认真的对照。发现明崇祯刻本删改了许多万历刻本中的黄岩方言。因为万历刻本《金瓶梅词话》是最早问世的版本,书中有许多特有的黄岩方言,所以该书出版以后,读者普遍认为难懂、难读。明崇祯刻本的校勘者不懂黄岩方言,认为是讹误难读,进行了删改。有些篡改了作者的创作原意,有些影响了小说原有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对照万历刻本与崇祯刻本,就被删改的一些黄岩方言进行点评。以供大家鉴别是否属于特有的黄岩方言。


    万历刻本86回2590页:月娘埋伏下丫环媳妇七八个人,各拿短棍棒槌,使小厮来安儿,谁进陈经济来后边,只推说话。把仪门关了,教他当面跪着,问他:“你知罪么?”崇祯刻本86回461页把“谁进陈经济来后边”改为“请进陈经济来后边”。“谁”是黄岩方言记音字,音近“旋”,欺骗的意思。黄岩话“骗人”讲“谁人”,“谁进陈经济来后边”就是“骗进陈经济来后边”。


    万历刻本46回1214页:只见平安走来,贲四家叫道,姐们还不起身,爹进去了。那春梅听见,和迎春、玉箫等,慌得行回不顾,将拜了贲四嫂,辞的一溜烟跑了,只落下兰香在后边了,别了鞋赶不上,骂道:“你们都抢棺材奔命哩,把人的鞋都别了,白穿不上。”崇祯刻本46回236页将兰香“别了鞋”改成“跑脱了鞋”。“把鞋别了”是黄岩话,意思是把鞋子左右搞反了,穿不进了。它和“跑脱了鞋”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万历刻本20回516页:金莲道,“就是揭实枝梗,使了三两金子满纂,挷着鬼还落他二三两金子,勾打个甸儿了”。西门庆笑骂道,“你这个小淫妇儿,单管贪小便宜儿,随处也掐尖儿。”崇祯刻本20回103页将万历刻本“挷着鬼”三字删掉了,这是他不懂黄岩话的结果。“挷”是作者造的黄岩记音字,音近似乒乓的“乓”,是“碰到”“遇到”的意思,“挷着鬼,还落他二三两金子,”是说遇着鬼,还骗到他的钱,比喻这个人比鬼还厉害,与“任你奸似鬼,也要吃老娘的洗脚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54回讲的是“应伯爵郊园会诸友,任医官豪家看病症”,将万历刻本与崇祯刻本一对照,读者就会看出,这一回除了主要框架没变,内容全部改写了。崇祯刻本校勘者为何要改写这一回?我们研究后认为,这是因为万历刻本54回有许多黄岩方言,成为崇祯刻本校勘者阅读的障碍,他干脆整回改写,将这些疙疙瘩瘩的方言一并清除。下面我们就随手举几个例子:


    万历刻本54回1448页:玳安道,二爹,今日在“那笪”吃酒。1456页:西门庆道,也罢,就在“那笪”也好。笪(dan),记音字,跟“旦”接近,黄岩人说“那笪”,就是指“那里”。


     根据刘本栋《金瓶梅考证》(台湾三民书局,2010年6月三版三刷《金瓶梅》)的文章介绍:《金瓶梅》最早的删改本就是崇祯本,这也是后来一切删改本的始祖……在崇祯年间有一个杭州文士大加删改,而成了后来普遍流行的崇祯本及依据此本再加删改的其他版本。


    崇祯版如果象刘本栋所说的那样是“杭州版”,那么校勘者肯定很熟悉一般的吴语,即使不是“杭州版”,因为当时会讲一般吴语的人较多,校勘者不应该不懂吴语。既然校勘者把这些特有的黄岩方言认为是“讹误”,删改了这些黄岩方言。从这个历史痕迹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被删改的黄岩方言就应该是黄岩特有的方言。书的作者只能是黄岩人。


    黄岩有一位30后的老先生,在书中找到五句黄岩方言,我们也认为这五句黄岩方言的确比较正宗,是黄岩特有的方言,分别记录如下:


    万历刻本第25回636页:又是高低鞋,跸不牢。“跸”字,用脚钉住地面,不使打滑。黄岩方言常用语:“ 跸牢,少(不要)滑到。”


    万历刻本第27回696页:“拿到县里,反问他打纲诈财,倚尸图赖。”“打纲”“图赖”即无理取闹,凭恶势力诈财。


    万历刻本第45回1174---1175页:“你这屏风买的巧也得一百两银子与他,少了他不肯。那里有哥这等大福,偏有这样的巧价儿来寻你的。”“巧”指价格便宜的意思。


    万历刻本第54回1460页:“嚷道:‘不好了,呕出来了,孥些小菜过过。’”“过过”,用菜下酒。


    万历刻本第94回2804页:“教你做口子汤,不是精淡,就是苦丁子咸。”“苦丁子咸”,咸的发苦。


    “蔡说”认为,从作品中出现的方言,指定作者的籍贯是一条可行之路,因为方言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必须要有前置条件,要搞清两个方面的问题:方言区域外的人能否写出这个区域的方言;懂得这个区域方言的其他人能否写出这个作品。讲明白一点,《金瓶梅》中出现黄岩特有的方言,不是黄岩人是否可以写得出来?黄岩人除了蔡荣名以外,其它人有无可能写出《金瓶梅》?


    黄岩地处浙东沿海一隅,属于吴语系的边缘地带,在400多年前的明朝,黄岩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化交流较少。还没有发现在清《光绪志·方言》以前有黄岩方言的文字记载。从现有的所有历史文献查找,还未发现,历史上不是黄岩人,会讲黄岩话,会写黄岩话的大人物。可以想象,他们为什么要学黄岩话?他们怎么学会黄岩话?语言文学教授池太宁先生说得好:“研究语言现象,最好用典型分析法,完全归纳法是不适用的,因为研究对象无限,不可能理据穷尽,而且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结论。”他还说:“只要《金瓶梅》中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只有黄岩人才说得出,不是黄岩人就说不出的黄岩方言词语。就可推知作者与黄岩的关系。”更何况“蔡说”的立论基础是“王世贞说”。所以“蔡说”要研究的仅仅局限在王世贞一人身上,王世贞懂不懂黄岩话?王世贞能不能写出《金瓶梅》书中的黄岩方言?从历史资料查阅,王世贞没有在黄岩生活过,他怎么能写出《金瓶梅》书中的黄岩方言呢?王世贞写不出来,那只有请黄岩人代劳了!那么黄岩人除了蔡荣名以外,其它人还有没有可能帮王世贞写《金瓶梅》呢?根据现有历史文献资料查阅,还未发现王世贞与其它黄岩文人相互往来的资料。在明嘉万年间,黄岩人还没有比蔡荣名更加出色的文人,从历史资料看,我们认为蔡荣名是黄岩历史上最有文学才华的人物。临海乾隆壬辰年进士,大诗人黄河清在给蔡荣名做传时,对蔡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前明一代,黄岩诗人,必推荣名,及今二百余年,亦未闻有继者。”


    综上所述,从王世贞家传出的《金瓶梅》手抄本由蔡荣名执笔起草,无疑也!下面我们还有另外三个方面的依据,作为对这一论点的佐证。

离线天各一方

发帖
1374
铜币
11498
威望
50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1-16

    <三>《金瓶梅》中的江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黄岩特有的食品。


    《金瓶梅》的题材由《水浒传》“武松杀嫂”一小段的故事演化而来。可是将故事的发生地作了更改。


    《水浒传》中说,武大、武松兄弟原是清河县人。武大娶了潘金莲后,因受不了几个浮浪子弟的骚扰,只好搬到阳谷县住,而西门庆是阳谷县人,故事就在阳谷县发生了。《金瓶梅》却说武大、武松哥俩是阳谷县人,武大因遭饥荒,搬移到清河县,娶了潘金莲,而西门庆是清河县人,故事的发生地自然是清河县。阳谷县、清河县相邻,当时都属山东东平府,故事发生在哪个县似乎都无所谓。但如果认真读了《金瓶梅》你就会醒悟,这一改动是大有必要的。故事的发生地变了,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武松的籍贯都变了,作者很明显地告诉大家,我写的清河根本不是《水浒传》上的“清河”。《水浒传》上的“清河”是山东的清河,而《金瓶梅》中的“清河”却有江南水乡情调。因此书中描述的生活场景,生活习俗是江南的,在书中,可以处处闻到江南的味道。


    下面我们把《金瓶梅》书中描述的江南特色的饮食文化作详细的介绍,同时还特别指出《金瓶梅》书中还出现黄岩这个小地方特有的食品,以此作为“蔡说”的一个佐证材料。


    1、丰盛、精致的江南菜肴


   《水浒传》中讲到饮食时,无非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下酒的都是几盘熟牛肉,几只熟鹅,烧鸡之类,而《金瓶梅》中则不同,无论是高档酒宴还是普通家宴,家常饮食,都十分丰盛、十分奢侈、十分讲究。


    一是《金瓶梅》中所用食材以江南居多。书中提的“辣菜”,並非用辣椒炒成的菜肴,而是特指用芥菜菜芯制作的菜。据《黄岩文史资料》第11期“土物小识”介绍,摘花菜菜芯,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放坛内封好,过一夜,就“气辛触鼻,为辣菜。”这种辣菜,浙江一带才有。至于笋、螃蟹、海蜇、蛤蜊、虾米、鳓鱼鮝、鸽子雏、黄芽韭等等,虽然不是江南特有,但是也都是南方人餐桌上常常出现的食物。


    二是烹调精细,暗合江浙菜系。《金瓶梅》中的菜肴做工精细。除了凉拌(海蜇拌豆芽菜,黄瓜拌金虾),冷盘(甜酱瓜茄,五方豆豉,糟鹅胗掌,银鱼鲊,苔菜,辣菜,香菌……),煎、炸、炖、蒸样样俱全。苏菜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煨,炒,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口味平和,咸中偏甜。浙菜烹调技法擅长炒,炸,烩,溜,蒸,烧,重原汁原味,特点是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金瓶梅》中的菜式与江浙菜系的技法,特点都是很相符的。苏菜中有一道名菜叫水晶肴蹄,而《金瓶梅》万历刻本34回879页,也有一道“水晶膀蹄”,其烧法应该是相同的。《金瓶梅》中糟货很多:如糟鲥鱼、糟鸭、糟笋等等,而糟也是江浙菜系中最常用的技法。


    三是食具精致,显现出江南富豪人家的气派。《金瓶梅》中所描述的各种食具,都十分精致。食盒是八槅的罩漆方盒,可以装八种食品。饭碗是银厢瓯儿。筷子是牙筋(象牙筷子)、金筋牙儿(镶金的象牙筷子)。盛菜的是里外青花白地瓷盘;菜碟是里外花靠小碟和小翠碟、小泥金碟。调羹是金杏叶茶匙。酒壶是团靶勾头鸡膆壶。烫酒的是铜甑儿。酒杯花色很多,有小金钟,小金莲蓬钟,银珐琅桃儿钟等等。食具如此精致,讲究,从中显现的是江南富豪人家的气派。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食材,烹调技法,还是食具,我们都可以看出浓郁的江南特色。


    2 江南特色的主食和糕点


    《水浒传》中以馒头炊饼为主食,《金瓶梅》中的主食是大米饭和大米粥,完全是江南口味。例如万历刻本20回513页:西门庆在李瓶儿屋里吃饭,两人面前是两银厢瓯儿白生生软香稻粳米饭儿。万历刻本22回583页:西门庆和应伯爵、陈经济一起吃饭:放桌儿,拿粥来吃……银厢瓯儿,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除了主食,《金瓶梅》中还有许多糕点。如团圆饼、果馅寿糕、玫瑰八仙糕等糕点,大多以果为馅,制作精细,讲究酥甜,完全是江浙口味。


    3  江南酒和江南水果


    《金瓶梅》中,每次吃饭少不了饮酒。书中酒的种类自然不少,有白酒、菊花酒、荷花酒、茉莉酒等等,但吃得最多,最普遍的是金华酒。


    《水浒传》中,酒是存放在大酒缸中的,而《金瓶梅》中金华酒和其他酒都是用陶瓷坛子装的,陶瓷酒坛黄岩人叫酒刁。书中还有倒酒时先打开泥头的说法,如万历刻本49回1301页:教琴童拿过团靶头鸡脖壶来,打开腰州精制的红泥头。所谓泥头是指南方酒酿好后,装在陶瓷酒坛里,盖上竹箬系紧,然后用黄泥龙糠(谷壳)相拌封口。这个封口的黄泥龙糠就叫泥头,所谓红泥头是指泥头上刷着红色印记,如酿酒作坊的名字。还有《水浒传》中喝酒都是用碗盛的,一喝就是几碗十几碗,而《金瓶梅》中喝酒都是倒在小巧精致的小酒杯中的,从酒缸、酒桶到酒坛,从酒碗到酒钟,这些酒器、酒具,也可以看出南北粗细的差别。


    《金瓶梅》中提到的水果很多,如万历刻本42回1098页:买了四盘鲜果:一盘李干,一盘胡桃,一盘龙眼,一盘荔枝。万历刻本52回1384页:黄四家送了四盒礼来……一盒鲜乌菱,一盒鲜荸荠,四尾水湃的大鲥鱼,一盒枇杷果。


    在上述水果中,龙眼(桂圆)、荔枝、枇杷、荸荠、乌菱(菱角)都是南方水果。  


    大家知道,龙眼,荔枝,枇杷的鲜果很难运输,作为商品运往北方,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而《金瓶梅》中这些南方水果却作为时鲜果品,屡屡出现在餐桌上,这只能说明《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江南。


    4  特有的黄岩食品


    在《金瓶梅》中,我们还可以找到黄岩特有的食品,如万历刻本61回1691页:拿了两大盘玫瑰果馅蒸糕,蘸着白砂糖,众人乘热,抢着吃了一顿。这里说的蒸糕,只有黄岩有。


    除了蒸糕(庆糕),书中另一个黄岩特色食品是食饼筒。万历刻本37回987页:又是两筯软饼,妇人(指王六儿)用手拣肉丝细菜裹卷了,用小碟托了递与西门庆吃。用软饼(荷花细饼)裹卷上各样细菜肉丝,递与西门庆吃,这就是黄岩人食饼筒的吃法。


    通过以上对《金瓶梅》书中饮食文化的详尽的分析,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金瓶梅》所展现的生活场景是江南的。作者熟悉南方的生活,他有意无意写出的都是江南的东西,而且书中还出现鲜为人知的黄岩这个地方特有的食品,所以就更有理由相信《金瓶梅》的作者是黄岩人。

离线天各一方

发帖
1374
铜币
11498
威望
505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1-16

   <四>《金瓶梅》中的黄岩历史名人


   《金瓶梅》中有些人物的形象特征,很像黄岩当时的历史名人,作者独具匠心,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刻画书中的人物,把黄岩的历史名人运用各种方法巧妙地写进《金瓶梅》中,知情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人物的原型。


    1.《金瓶梅》中的曾考序和宇文虚中的原形-----黄岩人曾铣。


    陈明达先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考证确认《金瓶梅》中的曾孝序和宇文虚中,是以明朝嘉靖年间黄岩的知名人士曾铣为原形塑造出来的。


    曾铣(1509-1548),字之重,黄岩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曾铣巡抚山东,平定刘仪。受命巡抚山西,修边墙,制火器,于浮图谷获全胜。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同年上疏收复河套。总兵仇鸾贻误军机,被曾铣弹劾,削官入狱。权臣严嵩见帝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发动言官上疏收复河套会“轻启边畔”。并沟通仇鸾,诬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嘉靖二十七年一月,夏言、曾铣入狱。曾铣拟交结近侍律斩,妻与子流放二千里。夏言亦遭斩刑。史称此案“天下闻而冤之”。隆庆元年(1567)曾铣雪冤。帝诏赠兵部尚书,谥襄愍。万历中期,黄岩县城建“三边总制坊”和“曾铣节制三棰坊”。今遗故居“曾铣巷”。


    万历刻本第四十八回写道:“安童……打听巡按御史在东昌府察院住,姓曾,双名孝序,乃都御史曾布之子,新中乙未科进士,极是个清廉正气的官。”的确,曾孝序是《金瓶梅》中难得的几个好官之一。书中写曾孝序秉公办案,很快查清苗青伙同艄公杀害主人苗天秀,谋夺财产,而西门庆、夏延龄贪赃枉法,放跑主谋苗青的案件。上本参劾西门庆、夏延龄。西门庆通过太师蔡京管家翟谦,指使兵部将参本压下。后来曾孝序又参劾蔡京误国,蔡京将其贬为陕西庆州知州,后来又罗织罪名,将曾孝序除名。百善孝为先,孝序为先,曾孝序就是曾铣(先)。


    万历刻本十七回中的兵科给事宇文虚中的原形也是曾铣。书中说宇文虚中参劾兵部尚书王鋪,东京禁军提督杨戬贻误军机,致使边关失守,皇上将两人拿下南牢监禁,会同三法司审问。这里说的其实就是明朝“总兵仇鸾贻误军机,被曾铣弹劾削官入狱”的事。


    2、《金瓶梅》中的“方国珍”


    陈明达先生撰写的《<金瓶梅>中的元末起义军领袖方国珍》一文,用黄岩方言识别出《金瓶梅》中的开封府府尹杨时的原形就是黄岩元末起义军领袖方国珍。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14回364页:差家人来保上东京。送上杨提督贺礼,转求内阁蔡太师帖下与开封府杨府尹。这府尹名唤杨时,别号龟山,陕西弘农县人氏,由癸未进士,升大理寺卿,今推开封府尹,极是清廉。“杨时”是黄岩话“洋屿”的谐音。“屿”(yu)黄岩方言读(shi)。“时、屿”黄岩话同音,方国珍的家乡就在洋屿村。再说“龟山”,“龟、鬼”普通话、黄岩话都是同音,普通话读“gui”,黄岩话读“ju”(举);“山、三”黄岩话同音。“龟山”谐音“龟三”、“鬼三”。“龟三”基于方国珍出世的传说,“鬼三”则基于方国珍的为人。


    方国珍五兄弟,国珍排行第三。关于他的出生在当地有一个传说:一天,方国珍的父亲方伯奇救了一只陷于沟坎的乌龟。夜里,伯齐梦见一个黑衣人来谢,说要送他一个儿子。他妻子周氏夜里也做了同样的梦。一年后,周氏为伯奇生下了第三个儿子,这就是方国珍。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洋屿青,出海精”。原来洋屿山不生草木,这一年突然草木茂盛,所以人们说方国珍就是海精灵龟变的。


    方国珍不但是海精灵龟投生于方家的第三子“龟三”,而且还是个聪明活灵但又言而无信的“鬼三”。


   方国珍是元末第一支起义军领袖,他的历史功绩值得肯定。但方国珍三次接受朝廷招安,把造反当做与朝廷讨价的筹码,官职越招越大,最后被封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赐爵衢国公。他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间一度曾脚踏两只船,因其反复无常,朱元璋曾下书痛加谴责。


    书中杨时的籍贯是陕西弘农人,谐音就是“善喜哄弄人”,这也正是方国珍这个“鬼三”的性格特点。这也正符合蔡荣名的诙谐幽默的性格特征。


    曾铣和方国珍在当时也只仅仅在黄岩这个小地方比较有点名气。在中国的历史上还不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们能够在《金瓶梅》这部不朽的原著中出现,只能说明《金瓶梅》的作者是黄岩人,才能把乡贤写进书中,让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

离线天各一方

发帖
1374
铜币
11498
威望
50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1-16

   <五>《金瓶梅》中的天台山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天台宗佛教名扬中外,天台山文化是台州文化的代表。而在天台山文化中,济公和尚是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作为台州人的蔡荣名,深知济公和尚的地位和声望,因而巧用妙笔,将济公写进了《金瓶梅》。


   胡僧出现于第四十九回,主要突出他的形象。书中写道:西门庆见一个和尚,形骨古怪,相貌搊搜,生的豹头凹眼,色若紫肝。戴了鸡蜡箍儿,穿一领肉红直裰,颏下须髭乱拃,头上有一脑光簷,就是个形容古怪真罗汉,木除火性独眼龙。在禅床上,旋定过去了。垂着头,把脖子缩到腔子里,鼻口中留下玉筋来。


    西门庆叫醒和尚,问他是哪里人,和尚回答道:乃西域天竺国密松林齐腰峰寒亭寺下来的胡僧,云游至此,施药济人。西门庆将胡僧请到家里,问他用酒不用,胡僧道:贫僧酒肉齐行。西门庆叫琴童把滋阴摔白酒倒在倒垂莲蓬高脚杯内,那胡僧接放口内,一吸而饮之。下酒的菜十分丰盛,加上包子、鳝面和菜卷,登时把胡僧吃得愣子眼儿。


    以上对胡僧形象的描写,特别是鼻口中留下玉筋来(指鼻涕),显得邋里邋遢。而且云游至此,施药济人,酒肉齐行,这些都很像济公。小说中说的胡僧“就是形容古怪真罗汉”,更是把描写济公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因为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天台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罗汉转世,是真罗汉。


    道坚长老出现于第五十七回,主要突出他作疏化缘的特点,疏,原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叫“上疏”,词义扩大,延伸到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也叫疏。而济公别出心裁,化缘也用疏。为修建被火烧毁的净慈寺,济公写了著名的净慈寺募疏和重建净慈寺疏文,流传于世。而《金瓶梅》中永福寺的道坚方丈,为重修永福寺,也是做疏募缘。济公法号道济,方丈法号道坚,两人音相近,使读者不能不由道坚想到道济济公。


    <六>  弇山园是《金瓶梅》的创作场所


    万历十八年,王世贞请蔡荣名到他家,住在弇山园中二年,专门进行《金瓶梅》的创作。弇山园是王世贞的私家园林。邀掇山名家张南阳筑,此园 “名在天下”,世誉“东南第一名园。”


    王世贞十分钟爱自己的花园,专门写了《弇山园记》介绍、夸耀自己的杰作。对照王世贞的《弇山园记》,细细品读《金瓶梅》中有些景点的描写,就可以发现:蔡荣名把弇山园作为《金瓶梅》的有些背景描写的写生地,蔡荣名把王世贞《弇山园记》中的有些内容巧妙地移植到《金瓶梅》中。


    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万历刻本第十回回目就是:武二充配孟州道,妻妾宴赏芙蓉亭。万历刻本十回270—271页:当日西门庆率同妻妾合家欢喜,在芙蓉亭上饮酒。至晚方散。


    蔡荣名晚年不但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芙蓉亭诗钞》,在《芙蓉亭诗钞》中还有一首诗,题目就叫《移席芙蓉轩石上》。


    《弇山园记》中有“芙蓉渚”,“流杯处”,“芙蓉屏”的描写。《金瓶梅》中的“芙蓉亭”,《芙蓉亭诗钞》中的“芙蓉轩”,与《弇山园记》中的“芙蓉渚”“流杯处”“芙蓉屏”,从诗文的内容看,都应该是弇山园里的同一景点。


    万历刻本21页:“阆苑瀛洲。金谷陵楼算不如茅舍清幽。野花绣地。莫也风流。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酒熟堪酬。客至须留。更无荣无辱无憂。退开一步。着甚来由,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


    而《弇山园记》中则有宜花、宜月、宜雪、宜雨、宜风、宜暑的描写,在蔡荣名的《金瓶梅》中改写成“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从用词、语法、内容上都很相似。


    我们通过把《金瓶梅》中有些景物的描写与《弇山园记》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比较,发现二者有极其相似的内容。王世贞逝世后,蔡荣名写过这样的诗句“重登飘渺楼前望,阆苑仙宫万岁期”,不就承认《金瓶梅》里的“阆苑瀛洲”就是王世贞的弇山园!


    以上六个方面的立论依据,有收到书稿的凭据(王世贞的二首诗),有黄岩人写的四个方面的印记,即:讲黄岩话(黄岩特有的方言);吃黄岩饭(黄岩特有的食品);看黄岩人的故事(黄岩历史名人);宣扬黄岩历史文化(天台山历史文化)。同时,还对创作地点进行了有根有据的论证。这六个方面的依据,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论证同一个命题,在逻辑上有互补性,自洽性,形成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集。所以说《金瓶梅》作者是蔡荣名的证据已经够充分了。

离线天各一方

发帖
1374
铜币
11498
威望
50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1-16

    三、“蔡说”的二个重大发现


    在《金瓶梅》的研究中,“蔡说”有二个重大发现,这二个发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 主要影射讽刺对象新说


    《金瓶梅》在社会上流传以后,人们早就看出它是一部“指斥时事”的书。可是几百年来,人们只知道书中影射讽刺谩骂的对象是严嵩父子。因为《金瓶梅》的书从王世贞家传出,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王世贞与严嵩的怨仇关系。


    可是,我们在研究《金瓶梅》时发现:王世贞虽然与严嵩父子有杀父之仇,但是,王世贞已经利用创作戏剧《鸣凤记》,把严嵩父子骂够了。


    而且严嵩父子下台以后就被背上奸臣的恶名,成为过街老鼠,臭不可闻。无论怎样对他侮辱攻击谩骂都不为过。


    《金瓶梅》是一部“指斥时事”的书,可它采用的是“借宋喻明”、“影射讽刺”、“暗中谩骂”的方式,发泄作者的心头之愤。难道暗骂比明骂还痛快过瘾吗?为什么可以明骂,可以公开大骂特骂而却采用暗骂,只能暗暗泄恨呢?可见,在《金瓶梅》中,王世贞要骂的不一定是严嵩父子,可能还另有其人?


    我们在研究王世贞时还发现,王对张居正也积怨颇深。王世贞和张居正是同年进士,张居正掌权时拉笼王世贞,因政见不同,不相为谋。此外,两人之间还发生了一些个人恩怨。据明史记载。张的妻弟王化违法,王世贞没有偏袒他,张居正就罢了王世贞的官。后来王世贞被拟用“应天府尹”,张当面不说,暗中指使言官弹劾,结果“复被劾罢”。王世贞罢官闲居,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拜王锡爵的女儿王焘贞学道,张居正说他蛊惑人心,诛连王锡爵、王世懋,差点酿成大祸。


    王世贞恨张居正,在他的作品中有攻击张的蛛丝马迹。在王世贞的《觚不觚录》记载了他认为张的不觚(不合法制)的事有:僭妄:親王體至尊,“彼此具賓主上坐長揖,無毫發等差”、“知其為避江陵諱也”;堵塞言路;“不轨谋(以首題舜命禹)”;默许父母“忤逆”;“纵容家人游七”;贪赃受贿。《嘉靖以来首辅传》总共八卷,张居正传就有两卷,其中也带有上纲上线放大张居正错误之嫌。毕竟作为一名史学家,也作为一名文学泰斗,王世贞不可以流露出过多的私怨成分。《金瓶梅》创作时,虽然张居正已死,张居正的历史地位。王世贞的文学地位以及他的修养都决定了纵然对张居正有诸多不满,也不便公然指责这位故去的内阁首辅。于是只能请自己欣赏的蔡荣名通过隐姓埋名的方式进行《金瓶梅》的创作,抒发对张居正的愤恨之情。


    把《金瓶梅》与《嘉靖以来首辅传》对照,的确可以找到许多张居正的影子。例如《金瓶梅》里,西门庆最宠爱的潘金莲表面看是第五个妻妾,加上死去的陈大娘子、卓二儿,实际上是第七个,影射张居正宠爱第七个小妾。


    万历刻本十一回288页中,西门庆十兄弟中本来“孙寡嘴年纪五十余岁”,比西门庆大,大家“见西门庆有些钱钞,让西门庆做了大哥”(万历刻本11回289页)。伯仲换位,叔做了大哥,叔大。张居正字“叔大”。《首辅传》503页,误为“时大”。


    万历刻本卷首词23页:“明朝事天自安排。知他富贵几时来,且優游、且随分、且开怀。”我们粗看都以为是说:明天的事天自会安排。其实不然,这是在“刺”张居正不自量力,无力回天。而且有点幸灾乐祸。《首辅传》507页:居正既得国,慨然以天下为己任。”《首辅传》516页:“而居正有奏谢,亦自负以为帝者师;且引赞拜不名之礼,隐然兼萧何子房而有之。”


    万历刻本74回2156页:“宋御史见西门庆堂廡宽廣,院中幽深。书画文物极一时之盛。又见挂着一幅阳捧日横批古画。”《首辅传》509页:“名其楼曰:捧日。”


    万历刻本73回2110页:“伯爵灯下看见西门庆白绫袄子上罩着青段五彩飞鱼莽衣,张爪舞牙。头角峥嵘。扬须鼓巤。金碧掩映,蟠在身上。諕了一跳。问:哥,这衣服是那里的。《首辅传》513页:“坐莽者禁服也,惟司礼首璫,上所慿倚,间或得之。”


    万历刻本79回2431页:“那不便肾囊肿胀破了,流了一滩鲜血。龟头上又生出疳来,流黄水不止。西门庆不觉昏迷过去。”《首辅传》528页:“居正则亦已病矣,病得之多御内而不给。则日饵房中药。......泄之遂不禁,去若脂膏者,而大肠亦出,日以羸削。”这里将西门庆设置于张居正的病症相同,暗示之意极为明显。


    万历刻本62回1748—1749页:“叫迎春替他铺垫了身底下草纸,搊他朝里,盖被停当睡了。......(迎春)正在睡思昏沉之际。梦见李瓶儿下炕来,推了迎春一推,嘱付,你每看家,我去也。忽然惊醒。见卓上灯尚未灭,向床上视之,还面朝里。摸了摸,口内已无气矣。不知多咱时分,呜呼哀哉,断气身亡。”《首辅传》529页:“卧帷中,至明不闻声。家人怪而发焉,则气绝矣。”


    由于案例太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由上文所见,不仅衣食住行,包括病症和死状,基本上就把西门庆的原型设定为张居正。作者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挖空心思地将“张居正”写进《金瓶梅》中,进行无情地鞭挞。张居正可不比严嵩,为此唯有把作者姓名隐去,方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发现《金瓶梅》影射讽刺的主要对象为张居正以后,《金瓶梅》中有些谜题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正面回答了作者为什么要隐姓埋名的原因。其次,破解了廿公书的“跋”中的谜题。


    在万历刻本《金瓶梅词话》中,在欣欣子的序后面,有一短篇廿公书的跋。全文如下:


    《金瓶梅》,传为世廟时一钜公寓言,盖有所刺也。然曲尽人间丑态,其亦先师不删郑、衞之旨乎?中间处处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今后流行此书,功德无量矣。不知者竟目为淫书,不惟不知作者之旨,并亦冤却流行者之心矣!特为白之。署名为廿公书。


    我们认为万历刻本作序的欣欣子是《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自己。这个作“跋”的廿公就是蔡荣名的“教父”、“老师”、《金瓶梅》创作的主谋者王世贞。欣欣子写的序主要强调因果报应,盖为世戒。而廿公的“跋”要强调的“盖有所刺”,流行者的功德。(蔡把书写好以后,已送给王,由王负责出版)“廿公”也可以写成“20公”,我们理解为万历廿年老先生即王世贞是也。


    在这篇廿公写的“跋”中,《金瓶梅》传为世廟时一钜公寓言,原来“金学界”都理解为一钜公写的寓言,认为寻找《金瓶梅》的作者,就是寻找这位钜公。我们发现《金瓶梅》主要影射讽刺的对象是张居正,廿公是王世贞以后,原来的理解完全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钜公写的寓言,而是写钜公的寓言。钜公即张居正也。查《百科辞典》“钜公”一词有二种释义:①指天子②王公大臣。所以“钜公”既可指天子,又可指大臣,很适合张居正“帝者师”的身份。“钜公”二字,作者亦在玩文字游戏,聪明的陈明达先生,早就用黄岩方言破解了字谜。陈明达先生认为:“钜”字是一个拆字谜,拆开就是“巨”“金”二字,“巨”与“居”同音。黄岩方言,“金”与“正”也同音。都读“jin”,“巨金”就是“居正”,也就是说《金瓶梅》其实就是一个讽刺张居正的寓言。


   <二>  兰陵笑笑生笔名新解


   在万历刻本《金瓶梅词话》中,有一篇署名“欣欣子”的序,指明书的作者为“兰陵笑笑生”。


    中国人重乡土观念,在署名时挂上郡望(即籍贯),可说是中国古人的通例。


    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兰陵当作地名,但结果是无论山东苍山县兰陵镇,还是古时曾名兰陵的江苏武进县,山东峄县,都找不到笑笑生,也就是说只有兰陵而没有笑笑生。


    兰陵不是地名,哪是什么呢?“蔡说”认为:“兰陵”是酒的代名词,就像“杜康”一样。读过《金瓶梅》的人都知道,书中人物都嗜酒,每次宴席都少不了酒,而书中的主打酒就是金华酒。据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词典》221页注释:金华酒或谓即兰陵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5: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也。这说明金华酒可以称之为“兰陵酒”,因而兰陵是一种酒名。


    确定了兰陵是酒的代称,那么笑笑生呢?笔者认为笑笑生是同音假借,小生是南戏中的男主角,“笑”黄岩读音近于小,笑笑生即小小生,也就是现在说的小青年。“兰陵笑笑生”就是嗜酒的小青年,贱称酒徒。这里要说明的是,嗜酒现代人认为是陋习,称为“酗酒”,而古代人可不这么看,喝酒是男子汉的本色,就像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竹林七贤个个烂醉如泥,他们的嗜酒轶事,历来都被人们传为美谈。


    “蔡说”认为:《金瓶梅》作者是明代黄岩人蔡荣名,他以兰陵笑笑生为笔名,以酒徒自诩,是其性格使然。”从蔡荣名存世的诗集《芙蓉亭诗钞》中可以看出,蔡对大文豪王世贞十分崇拜,以能得到王的赏识为荣。由此我们推断,兰陵笑笑生是蔡荣名从王世贞的赠诗中得到启发而拟定的,王世贞诗曰:“吾怜蔡去疾,不去陶陶酒人疾。”去,古义为离开,陶陶,快乐的意思,陶陶酒人,即快乐的酒徒,也就是说你离不开一个快乐的酒徒的本色。蔡荣名就以笑笑对陶陶,以兰陵对酒人,兰陵笑笑生,也就是快乐的酒徒。


     《金瓶梅》作者蔡荣名精通古文辞,还可以用古文辞破译兰陵两字。《尔雅·释草》《说文解字》解释:“兰,香草也。”“陵,草名,苕,陵苕,一名为陵时(现在叫凌霄花)。”“蔡,草名。”原来,兰、陵、蔡都是草名。因此,作者挑了兰陵作谜面,蔡为谜底,让后人射虎。《尔雅·释草》说:“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草的花谓之荣,这句话说的多好啊,如果兰陵两个字,“兰”诠释为草名的蔡,“陵”亦当做草名,草谓之荣,草名谓之荣名,兰陵就是蔡荣名,兰陵笑笑生就是蔡荣名笑笑生。


     “蔡说”的二大发现,合理地解释了《金瓶梅》作者起的“兰陵笑笑生”笔名的含义,回答了作者为什么要隐姓埋名的原因,使“蔡说”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科学,为《金瓶梅》研究作出贡献。


 


 


来源:新华读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