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14阅读
  • 1回复

慷慨赴难的江西籍外交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16

蔡公时担任山东交涉员处理战区外交事宜时遭日军割耳剜目仍大骂不绝


  100年前,一名志存高远的青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时写下四首七律,诗中写有“英雄血和杜鹃开”、“不抱丹心莫错来”、“功名都在死中求”等语句。此人,正是江西籍外交官蔡公时。


  48岁时,日本侵略军出兵三万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他任山东交涉员处理战区外交事宜,遭到千古未有的割耳剜目毒刑,在极度痛楚中,仍大义凛然,骂不绝口,英勇无畏之态使他被誉为“中国外交第一人”。


  在九江甘棠湖畔有他的雕像,碑上有冯玉祥为他题词“誓雪国耻”,当你的脚步从这里经过,你可知道他的铁骨铮铮和慷慨赴难往事?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离线蕲春人

发帖
2134
铜币
21930
威望
63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16


蔡公时碑前,其子献花


  【起点1881年~1900年】满腹经纶的少年并非读死书,乱世之下有自己的抱负


  九江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荣彬由于对九江乡贤蔡公时烈士坚强民族气节和诗文书法的崇敬,多年来致力于搜集蔡烈士及济南惨案的文史资料,对蔡公时生平非常熟悉。


  而如今,当地人说起蔡公时,都知道他家出九江望族,其先祖都以诗礼传家,兼营商业。勤奋好学的他,16岁时,已饱涉中国古代典籍、诸子百家无不博通,且雅善书法。


  九江是“湖汉九水入彭蠡泽”的“孔殷”之地。在九江的码头工人中长期活跃着“哥老会”等帮会组织,并与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建立了联系。后来的蔡公时从会党分子口中了解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事迹,他再也无心呆在学堂里念那一本本厚厚的讲经论史的线装书了。受孙中山影响,蔡公时毅然剪掉象征“大清帝国”臣民的“豚尾”——发辫,脱掉长袍短褂,穿上西装,以示革命的决心。


  此后,蔡公时便经常约他的同窗挚友聚在一起研读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书籍刊物,也更多地深入到九江码头,有时也到南昌、吉水、赣州,甚至北渡长江到华阳、黄梅、蕲春等地去参观游历,设法尽量多地参加会党的活动。


  【1900年~1904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蔡公时等人创办的慎所染斋很快被清廷视为反动,不得不关闭


  在109年前,九江府南门滨湖的蔡家大院里的一座学馆,数十个儿童分成大中小三个班,除了学习《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等传统的启蒙课本外,他们还在学习地理、历史和时事之类的新知识。这座学馆,就是1902年蔡公时与友人开设的教书馆慎所染斋。


  彼时,蔡公时和好友在“慎所染斋”开办了夜校,利用晚上教那些流落城市的破产农民、码头工人读书识字的机会,讲评时事,议论朝政,宣扬进步思想,联络会党群众。不到半年功夫,“慎所染斋”便成了九江及其附近地区各路人马的联络总站。蔡公时等人常常在这里聚众演讲,公开批评时政,介绍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人物的事迹。


  可以预料的是,清廷当时很快发觉,立刻勒令蔡公时关闭“慎所染斋”,江西巡抚认定蔡公时是个危险人物,遂下令捉拿严办。蔡公时即遭通缉,不得不到广州躲避风头。


  若干年后,著名革命党人李烈钧等高度评价了“慎所染斋”的历史地位,明确肯定了“江南内地之有革命运动,殆以此为嚆矢。”


  【1904年~1924年】铮铮铁骨,为济南“五三惨案”中的大义之举埋下伏笔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蔡公时与孙中山的相遇颇具戏剧性。


  1902年,蔡公时避祸广州,曾凭着自幼练就的一手工整的魏碑书法,于客栈前当众书写出售。有一天,被孙中山先生路过看见,爱才的孙中山便问他:“你是想读书,还是想做官?”蔡公时答:“我想出国深造。”于是孙中山便资助他赴日本弘文书院留学。


  可以肯定的是,蔡公时遇见到心仪已久的革命领袖后,也开始了他日后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一生:1905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参加反清革命;1908年,同黄兴、潭石屏等在广西钦州发动起义,之后返回江西任教于江西政法学校;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策动江西独立,之后任江西省政府交通司长;1913年,参加湖口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后被通缉,因而再次逃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参议……直到后来,1924年,蔡公时追随孙中山北上与段祺瑞共襄国是,在孙中山病重之时,仍然侍奉在侧,并料理孙中山后事。


  值得一提的是,蔡公时东渡日本深造时,有一次正碰上日本“天长节”,即日本天皇的诞辰。东京街头来往的行人均向皇宫方向弯腰致敬。蔡公时认为自己非彼国公民,不必如此,于是信步从街上走过。几个日本彪形大汉一齐上前,按他的头,强行要他做弯腰鞠躬的姿势,“虽惨遭毒打,公时亢然不从”。


  如此铁骨,在日后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中,在蔡公时身上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1928年终点】他用九江口音的国语喃喃地说:“不料吾辈不死于枪林弹雨之中,而竟死于强暴倭奴之手!”


  如今在九江市,还有一位与蔡公时亲近过的亲人。蔡君岑老先生生于1906年,也是九江市区目前最年长的男性老人,今年已是106岁高龄,而蔡公时就是他的叔公。他在对记者的回忆中说起,上世纪20年代,他到广州谋生时找到蔡公时,在叔公家住了两年,并且通过蔡公时举荐,蔡君岑进入了黄埔军校二期读书。蔡公时在工作之余都会无微不至亲自照料他,并经常教育他“要爱国,要革命”。


  1928年4月,当蒋介石率北伐军进入山东时,日军以保护侨民为由横加阻挠,出兵三万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蔡公时被南京政府任命为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兼该会外交处主任,后又任命为山东交涉员,赴济南与日方交涉。


  时间定格在5月3日,蔡公时身着灰色布军装,头戴大檐帽,腰扎宽皮带,于上午8时率领外交处官员及勤务兵共18人直赴交涉署。但谁能料到,当晚10时许,破门穿墙而入的日军,剪断电灯线,全署员役被全部捆绑起来。蔡公时怒发冲冠,大骂日军:“这是中国政府外交机构,不是军事单位!你们要受到国际公法审判的!”


  日寇理屈词穷,恼羞成怒,不等蔡公时讲完,便一拥而上,逼其下跪,但蔡公时坚决不跪,还继续抗议。残忍的是,日军拔出战刀,削掉了蔡公时的双耳,接着又剜掉了蔡公时的左眼和右眼。蔡公时顿时血流满面疼痛难忍,但依然大声呼喊:“野兽们,来吧,中国人可杀不可侮!”


  根据后来在这次惨案中侥幸逃脱的勤务兵张汉儒回忆:“其时也,予已血流蔽面,虽痛至彻骨,犹念及蔡主任不知已作何形状。借日军手电中得见诸人之形状,大半有耳无鼻,有鼻无耳,血肉模糊,其状之惨,几至令我昏厥。蔡主任被割去双耳,挖下双目后,在极度痛楚中仍大声斥敌,他用九江口音的国语喃喃地说:‘不料吾辈不死于枪林弹雨之中,而竟死于强暴倭奴之手!’”


  此次惨案,除张汉儒一人侥幸逃脱外,其余17人全部罹难。屠杀过后,日军埋尸灭迹,又放火焚毁了“交署”小楼。


  【后记】在九江,烈士于1908年回乡登临的烟水亭还在,他留在“苍茫烟水间”的长联也还在


  济南“五三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从此,5月3日被国民政府定为“国耻日”。


  李烈钧称蔡公时为“外交史上第一人”。孔祥熙写下:“发人猛省”,冯玉祥则写“誓雪国耻”。另外,当时还有一人写下一首十七字诗,“此耳此鼻,此仇此耻,呜呼泰山之下血未止。”这个人是于右任。


  蔡公时死后,还有两件事令人唏嘘。其一,济南惨案的消息传到南洋各地后,陈嘉庚领导新加坡华人社团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向当时铸造技术较高的德国厂家订制了蔡公时烈士铜像。这个厂曾铸造南京中山陵孙中山铜像。1930年,铜像铸造完毕由德国运至新加坡,准备随即运至济南,安放于蔡公时罹难地。可是,铜像抵达新加坡后,中国国内局势更加动荡,国民政府无暇顾及铜像落户事宜,人们只好将铜像暂存在陈嘉庚的一家树胶厂内,后受战乱影响颠沛流离,1945年新加坡光复后,铜像才得以重见天日。“五三惨案”78年后,也就是2006年的5月3日,经过各界人士的努力,该尊铜像运回中国济南,矗立在济南趵突泉畔的“五三惨案”纪念园。


  其二,蔡公时遇难时,其儿子蔡今任才6岁,和母亲远在重庆。当时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仅1岁,被蔡公时好友收养,取名查学敏。新中国成立后查学敏考入北京石油学校,后来一直在大学从事校医工作,1987年在山东大学校医院离休。1992年以前,查学敏从不知自己真实身世。直到1992年5月,在蔡公时殉难64周年之际,历经波折,这对自幼离散、历经战乱的兄妹才得相识,查学敏说:“哥哥1993年3月从台湾来信,说他叫蔡今任,我改名蔡今明,意思是我年近古稀,才明白自己的身世。”


 


来源:大江网

蕲春论坛我爱您——一切都是为了您
蕲春新闻天天精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