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希望孩子有只“左手”
家住蕲春县漕河镇枫树林社区四组的余满琴,今年40岁。她的丈夫早年从一家企业下岗,家里东拼西凑,买了台农用车,靠着跑点小型运输,赚点辛苦钱。
余满琴有点手艺,便在村里开了家小理发店,给村里的老人们剃头刮须,可村里居民有限,收入稳定却很是微薄。
夫妻俩过着清贫的日子。2000年10月26日,儿子汪熙智的出生,让做母亲的余满琴几乎崩溃。
儿子在医院出生时就是残缺的,医生诊断他“左手肘部关节以下先天性缺失”。面对新生的生命却是意想不到的肢体残疾,余满琴心里有很多说不出的痛楚,就因于此,余满琴变得封闭。
残缺在手痛楚在心
两年后,儿子一天天长大,除了手,其他同健康孩子一样,很是活泼可爱,这对余满琴多少有些安慰,她这才慢慢从伤痛中解脱出来。
为了多挣钱,让孩子能好好地生活,她再干起老本行,丈夫依旧跑运输。
夫妻俩总想着,挣一点就存一点,他们想给孩子和其他健康孩子一样的幸福。
今年10岁的汪熙智在当地枫树林小学读五年级。邻居都说,汪熙智懂事好学,还特别喜欢做体育运动。为了不让同住在一起的爷爷奶奶操心,他总是一个人独自上学。邻居们常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虽然缺失左手,但有笑有跳在学校与家之间来回重复“勇往直前”。
尽管儿子看起来很外向,细心的妈妈却发现,只要有孩子碰他的断手,他都会变得十分警觉,有时甚至会去攻击其他孩子,阻止他们碰他的“断手”。
特别是每年夏天,儿子一穿短袖,露出的半截手臂,妈妈看着就心痛,她更担心儿子因自卑而与别的孩子为此而打起架来。
能不能让儿子的左手看起来像正常孩子一样?这是夫妇俩一再考虑的问题。他们打听到,可以为儿子装个假肢,但费用要十来万元,这是一个他们想都没敢想的大数字。
为了儿子的身心健康,他们现在努力挣钱攒钱——哪怕吃再多苦也心甘情愿。可是夫妻俩深感,10万元的费用距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和渺茫,因为靠他们一点点地积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给孩子装上“左手”。
如果您愿意给予经济帮助,帮汪熙智安装假肢,请与本报新闻热线联系,电话:027-59222222。
【记者手记】伤痛
有种伤痛在身,是大家可以看到的;有种伤痛在心,却是大家看不到的。
我想说,采访的这个孩子,10岁的孩子,承受了上述的两种伤痛。
当我和孩子妈妈聊天时,孩子在雪地里与其他的同龄伙伴玩得虽然看上去也很开心,但伤痛是埋在孩子的心中。做妈妈的常常看到孩子因为没有“左手”而痛苦,并用他自己的方式为之而发泄——有哪个伙伴摸他的“左手”,就和谁打架。
我们不敢说,我们能挽救孩子,但让他快乐是我们大人能做到的。
那么什么会让这个孩子快乐?孩子妈妈说:“儿子需要一只‘左手’,让他像个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有愿望,就会有快乐,即使伤痛还在。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