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地处鄂东蕲春的一个小山村,东临巍峨的大别山,南倚浩浩荡荡的长江。以往每次回家过年,我要辗转换三次汽车,历经近十个小时,今年买了车,回家的路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于是,我带着老婆和出生以来只回过一次老家的小女,早早就开着车子回家过年了。
当农民比当市民还难
家乡的变化真大啊!两年前回家时,镇上到村里的路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这次换成了水泥路,车子走在上面非常平稳。回家不到一个时辰,老支书和村组长就登门看望,告诉我这两年来村里发生的“新闻”,原来这条水泥路是国家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现在村里还开通了开往县城的公共汽车,每天两班,乡亲们进城可方便了。
“农民的身份现在可值钱了,有的人想回农村当农民还回不了!”村组长的一番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以前村民们都是想办法花钱把子女们的户口转到城里去,现在真的颠倒过来了,当农民比当市民还难吗?村组长解释说,现在农民种田不用交税,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农民积极性很高,但农村的田地只能分给农民,有的人为了能分点田地,想把城里的户口转回农村,这条路现在已经走不通了,除非他补交齐以前的农业税,所以,现在想当一个农民,“门槛”还是很高的。
村组长还给我展望了咱们村未来的发展规划:今年村里已经有几户人家买起了小汽车,明年水泥路要修到各个村民家门口,让大家都能把汽车直接开回家;而且,村里的自来水水塔也列入建设计划中,很快乡亲们都能喝上来自大别山的山泉水……听着村组长介绍的宏伟蓝图,我这个出生于农村的城里人不仅生出了一丝羡慕,而且倍感自豪,真希望家乡能越变越好!
女儿捞年鱼当“农民”
变化的是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变的是淳朴的民风。老家依然完整的保留了中国民间传统的过年习俗,捞年鱼、磨豆腐、打年糕、写春联、守岁、拜年……让生长在大城市的小女在老家不仅体会到了浓浓的年味,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农家劳动课。
老家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二十四,嗦鱼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称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还年福;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喜嚜嚜(音同么)。”这句童谣基本概括了老家过年前的风俗,也让小女大开眼界。别的不说,单就说腊月二十四她姑父家的池塘捞年鱼那一回,别看她还不到五岁,大人们冒着严寒在池塘边拉网捞鱼,她拎着小桶兴奋地跟在小表哥后面跑了大半天,第一次看到了鱼儿是怎样被捞起来的,还抱起了五斤多重的大鱼,体会到了渔民的艰辛和快乐,却一点也不怕冷。
小女在老家还当了一回农夫。她爷爷从别人那里买了一包冬虫夏草的种子,因为老家有“立春过后不能动土”的说法,因此,爷爷打算赶在春节前下种。虽然她以前从没看过别人干农活,可一拿起锄头却像模像样。爷爷在前面下种子,她在后面帮着填土坑,俨然一个干农活的老把式。她妈妈在一帮看着,惊诧得合不拢嘴巴,还不忘调侃我一句:“你们家祖祖辈辈真是农民啊,连女儿都受了你们遗传,天生就会拿锄头。”
全家团圆乐融融
在老家,过年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全家大团圆。平时老家只有她爷爷奶奶两个人在家,其他人都在外地工作,今年过年她姑姑和我们一家都回来了,全家聚在一起非常热闹。由于不懂老家风俗,小女还闹出很多笑话,给大家带来了不少乐趣,增添了过年气氛。这里我就拿一个小场景与大家分享一下,真的很有趣呢!
腊月二十六那天,爷爷一早起来就开始杀鸡,以备年后招待客人,小女从小就爱吃鸡,而且又是头一次看杀鸡,于是她就很专注地看爷爷杀鸡,那神情跟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一样,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眨也不眨,可爱极了。爷爷当天一共杀了五只鸡,她都记在心里,但由于奶奶不想大家晚饭吃得太油腻,因此到了晚上吃饭时,桌上一只鸡也没有,这下她可有点不高兴了,“我还以为晚上有鸡吃,爷爷杀了五只鸡却不吃,太浪费了。”这么犀利的话,让爷爷怪不好意思的,赶紧说明天就吃鸡,我们几个则笑得前仰后合,原来小人看了一天,就是想晚上吃鸡啊,而且还这么振振有词地向爷爷要鸡吃,真是脸皮够厚的,恐怕也只有她这么小的人才敢说这样的话吧,而且还说得那么自然,那么可爱!
有小女在家,她爷爷奶奶像年轻了十多岁一样,每天都很开心,小女也自称是他们的“小尾巴”,整天跟着他们。看着他们祖孙辈之间都这么开心,我和她妈妈自然也喜在心头,看来以后过年,还是回老家好!
来源:扬子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