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别山上采茶人
信阳,黄冈,分立在大别山的北南两侧。他们有着相似的地理特征,有着共同的厚重过往;因为一衣带水,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正如孪生兄弟,即使在同一环境下成长,其术业成就也各有千秋。多年来,信阳和黄冈走出了各自不同的成长轨迹,也在不同中相互借力发展。
新春时节,我们走进信阳,走进黄冈,探寻其破茧化蝶的秘密,感受其微观之青涩与红熟,亦惊讶于他们的自然之美妙、历史之辉煌。
客来请喝一杯茶
“嗯们(方言,即“你们”)是谁家的客哟?喝一杯茶再走吧!”
“……”
我们是客吗?
我们是客呀!
行走在大别山区的村庄里,经常遇到热情的搭问。我们一时语塞,但转念之后,又莫不自问自答。当手持一方乡情浓浓的茶碗时,浑然觉得身在他乡却在故乡。
信阳和黄冈的自然风光很美。
比如信阳,地跨淮河,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这种过渡气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淮南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犹如江南风光;淮北平原舒展,一望无垠,盛产小麦、杂粮、棉花,北国情调浓厚。清晨的信阳,俨然一幅烟雨朦胧的山水画。
山水风情中,关乎一个“茶”字。
古已有之的绿茶
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造就了大别山地带的特色产品——绿茶。
所行之处,抬眼看山,山上几乎都有茶树,密密麻麻一行行的茶树像一团团绿云,气定神闲于山冈、山洼。
其中,信阳以信阳毛尖闻名,而黄冈则以黄大茶(黄冈绿茶)出名。
信阳毛尖因其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满披而得名“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
据查证,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并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
上等优质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础。有了原料,如何炒制也是一门技艺。信阳很多人都粗通炒茶的方法,尤其是传统的炒制。
在商城县丰集乡,一位70多岁的老人展示他传统的炒茶方式:在普通的铁锅里,新采的茶叶放置其中,下面以木柴添火,火势不大。老人以手作铲,在铁锅里不停地搅动,经过数个小时后,茶叶片慢慢变成细小的叶卷,茶香弥漫于陋室。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河家寨)、一寺(灵山寺)。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
我们慕其名,不辞辛苦,过水攀山,但见层峦叠翠,云雾弥漫。
乾隆时有个拔贡叫程悌,常游车云山而留有一诗:“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
这云雾弥漫之地,丝丝缕缕如烟之水汽,滋润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的信阳毛尖提供了天然资源。
现在,很多规模大的茶叶公司将信阳茶叶的名声发扬光大。
我们参观的位于信阳浉河区的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公司,有3座20吨位的茶叶保鲜库,3个茶叶加工厂,每年加工干茶约30万斤,产品远销到海外。
黄冈地理条件与信阳相似,因而也有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
据《茶经》载,早在唐代,黄冈已是湖北茶叶主产区之一。史上境内茶农所制作的名茶叶“黄大茶”,因其质量好,多被官府用作贡品。1949年以后,黄冈茶叶被定为绿茶型,故名“黄冈绿茶”。
当地茶农告诉我们,黄冈茶系里,还有蕲春绿茶、英山绿茶等等,茶品繁多,因其茶叶原料采摘地不同、制作不同而各有特色。
新近崛起的红茶
红茶近来在大别山区脱颖而出,是一个佳话。
在信阳文新茶叶加工园,“信阳红”发展战略研讨会曾在此召开。“信阳红”是开发的新品红茶。参加研讨会的除了有关领导之外,还有著名专家姚国坤、郭桂义。姚国坤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郭桂义则是河南茶叶专家、信阳农专教授、信阳市农科所研究员。
对于信阳红茶的研发与市场,专家们都持乐观的态度。
据了解,文新公司已经投入364万元添置设备,进行红茶研发,投入生产一个月,即生产和销售红茶3万多斤。
品赏“信阳红”红茶,茶色红浓明艳,茶味甜醇回甘,品后余韵悠然。
公司总经理刘文新说,为了开发红茶,他带着技术人员,到福建学习红茶加工技术。而为了寻找好的红茶加工资源,他们走遍了茶园基地的各个角落,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红茶资源。
因为红茶的开发,改写了信阳夏秋季茶叶弃采的历史,农民秋季开始上山采茶。采茶时节,浉河区环南湾湖“百里茶廊”上,到处是农民采茶忙碌的身影。在董家河石畈红茶生产基地大门口,交售茶叶鲜叶的队伍排成长龙。每斤鲜叶或是20元,或是25元,挎篮子的,扛布袋的,人人脸上都绽开笑容。
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夏国宗算了一笔账:借助于红茶,信阳茶农每年增收19亿元。
茶叶,给大别山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当茶香袅绕于盈盈一手间,这岂是一杯茶吗?这正是一杯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