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产业和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正是跨越式发展的好时期。事在人为,业在人创,现在正是成就大业、实现梦想的时代,关键在于敢想敢干,干的力度有多大。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宜昌代表团、咸宁代表团审议会上的讲话

代表访谈
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牺牲环境
——访全国人大代表、鄂州市委书记范锐平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特派记者范宁 “当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之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不完全取决于当地的资源或是经济水平,更多的与发展思路和配套环境相关。”昨日,被问及湖北如何应对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全国人大代表、鄂州市委书记范锐平说,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政策为产业转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动力。
“现在湖北上下都在思跨越、谋跨越,在海内外企业家中间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是推动产业集聚最重要的优势。”范锐平说,有了思路,还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创新和改革,打造出一个和国际接轨、符合企业需要的服务平台,由此形成政策优势,与沿海开放城市在行政服务水平上接近。
范锐平以鄂州为例,“十一五”期间,鄂州对整个鄂州城市体系进行规划,面向武汉规划了两座新城,面向黄石规划了一座新城,它们不仅仅适合产业投资,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将能保证生活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仅留住了产业,而且留下了人。”在其他硬件设施上,鄂州启动了临港新城的建设,“它拥有长江13.5千米的深水岸线,有广阔的湖地供物流开发,它将成为武汉新港重要的港区,为湖南、河南等省提供新的贸易通道。”
范锐平还向记者介绍了当地可培训5万学生规模的职教园等项目,“这样可以配合产业转移订单式提供所需的劳动力。”范锐平强调,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建设绿色、集约和高端的产业体系,“如果承接的产业不能达到环保标准,我们宁可放弃数十亿、上百亿的投资。”他举例说,2008年,有一个化工项目想落户鄂州,在谈判阶段鄂州方面就提出,要该企业利用现代技术保证不会污染环境,但对方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当时很多人都很惋惜,但我们认为,如果为此让这个项目落户,环境遭到破坏就更难以弥补。”
范锐平说,“十一五”期间,鄂州关闭了一批小水泥厂、小化工厂等,为了保护梁子湖,湖边工业基本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