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上海“all adidas”(全倾全力)活动现场,李连杰是最大的腕儿,但李玮峰却是最焦点的人物。重回国家队的他备受关注,在韩国踢了两年球后,李玮峰重新诠释了“球霸”的含义。本报记者也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年轻时看东西太短浅了
新京报:今年33岁的李玮峰,有没有回想过25岁的李玮峰当年在做什么?
李玮峰:25岁时的李玮峰其实也在踢球,只不过当时踢球的想法没现在这么强烈。那个时候的他对比赛和生活的追求,可能没现在这么严肃。我觉得,年轻人都会有一个成长过程。要是没有之前那些成长的经历,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新京报:25岁的李玮峰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
李玮峰:那个时候可能看的东西太短浅了。我那个时候看待生活的态度,可能跟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总是在盲目地追求什么,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我觉得应该活得更加真实一些。
在韩国的转变挺难的
新京报:和当年比,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李玮峰:车范根在韩国带我两年,对我影响确实挺大的。2009年我刚到韩国的时候,车范根跟我谈了很多次,他希望我能够成为中国足球和韩国足球的桥梁。这句话很短,但内容却很丰富,我要想做好桥梁,首先得把自己管理好。要把韩国媒体看我的老眼光彻底改变,可能要比改变中国媒体对我的看法更难。
新京报:为什么更难呢?中国媒体其实对你也有看法。
李玮峰:我在中国可能还会有一些人际关系和朋友,我的朋友可能会写我好的方面,但韩国媒体只看你的足球。我刚去韩国的时候,他们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的。但能不能改变呢?能改变!靠的就是你在球场上的表现。所以我始终告诫自己,为了这个桥梁作用,一定要让自己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新京报:你觉得这个转变过程艰难吗?
李玮峰:挺难的!在中国球队中,我可能是最好的,但换到一个新的球队,你要按照韩国人的方式跟他们沟通,建立足球上的友谊。完全要融合到别人的圈子里,甚至包括你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就像我以前说的那样,在水原三星的队友没有把我当做外援,他们已经把我当成了韩国人。他们会觉得玮峰是我的哥们儿、朋友,唯一的遗憾就是他说不了韩语。
孩子是改变的动力之一
新京报:在韩国踢球这两年,给了你很大启发。
李玮峰:韩国的两年让我安静了很多,我也一直在想自己应该如何走下去。自从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我要有一个新的改变,我要给孩子和家庭做一个好的榜样。人嘛,三十而立,立在哪里呢?我觉得我首先要给孩子做一个很好的榜样。
新京报:家庭和孩子也是促使你改变的主要原因吗?
李玮峰: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可能想的都是自己。但自从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想的就是她们了。每次出国都会想给孩子买点什么礼物。孩子经常在电视机前看我的比赛,她会对着电视机喊“爸爸”,我受伤了也会跟着一起着急,这都让我非常感动。我在外面踢球时间更长一些,所以她经常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中国缺少真正的球霸
新京报:在中国踢球时,你听到了很多骂声,现在回过头想想,怎么看这些骂声?
李玮峰:这应该是非常正常的吧,我能接受。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准备,选择这个行业就是活在别人的各种要求之下。真的没有什么,以前那么难的时候我都挺过来了。
新京报:以前怎么难了?
李玮峰:最难的时候就是我在国内踢球每次打客场的时候,好多人就在喊什么“球霸”、“李玮峰退出国家队”。我去北京打客场的时候,球迷从我拿第一脚球的时候开始骂,一直骂到90分钟结束。他们可能不会看你踢得好坏,来了就是骂你的,所以我觉得我自己一定要有承受力。要去接受更多人对自己的挑战。
新京报:“球霸”曾经是你的绰号,这个词可能有褒义,也有贬义。
李玮峰:其实我真的想当中国的球霸,因为现在中国没有球霸。假如真的有球霸的话,中国足球可能会比现在还要好。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