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88阅读
  • 3回复

大别山区走出的安徽唯一军事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0
铜币
25186
威望
67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21



    在红军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军事家,他没有在功成名就后终其天年,既不是牺牲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也不是壮烈地倒在敌人的刑场上,而是被“左”倾路线的推进者所杀害。他,用短暂的三十年,写下了一个天才军事家璀璨的人生篇章;他,高大伟岸的人格形象,永远闪亮在共和国将星的行列。他,就是红军杰出将领——许继慎。


    初出茅庐


    走近金寨县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被彻底震撼了:金寨被追认的革命烈士达到1万余人。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当硝烟散尽,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战火纷飞的场景了,就像金寨红军广场前窃窃私语的恋人们,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美好。但,这就是革命先烈抛洒热血的目的啊——让子孙后代永不再受那奴役苦,可以向往、可以享受最美好的生活。


    在诸多的革命先烈中,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面孔,年轻到我们都不愿意相信他真的那么早离开。他,就是许继慎。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看到了当年的草鞋、马灯等物,通过它们,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特殊的岁月。


    许继慎,原名许绍周,字谨生,1901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接受进步思想的许继慎1923年4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和推荐,许继慎和徐向前等人在上海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鼓轮破巨浪,风送夕阳归。明晨云雾散,昂首看朝晖。国事艰难日,英雄奋起时。光阴如逝水,觉醒不宜迟。”这是青年时代许继慎写的一首诗,饱含着其忧国忧民、奋起报国的远大志向。黄埔军校毕业后,他终于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


    1925年春,在第一次东征中,许继慎在淡水、棉湖、河婆等战斗中,指挥少量兵力打退数倍于己的敌军攻击。1925年10月至11月,广州国民政府东征军在广东地区对军阀陈炯明残部的一次进攻战役,是为第二次东征。这次东征中,许继慎担任一军第三师七团党代表办公室少校干事并代理团党代表。11月间的兴宁之战,许继慎力劝已经败逃的担任阻击任务的主力团团长,投入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事后,该团长晋升为少将。许继慎缄口不谈自己的战功,得到周恩来的赞赏,表扬了他的机智、勇敢和谦虚精神。


    如果说两次东征只是许继慎作战指挥能力的小试牛刀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战斗则完全成为许继慎展示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的舞台:1926年5月,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时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的许继慎带领部队强占咸宁县城。在随后的贺胜桥战役中,他亲率独立团二营冲锋在前,连破敌军几个阵地。1927年5月,在蒋介石唆使下,夏斗寅率部发动叛乱,许继慎率部力拒三倍于己的叛军。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0
铜币
25186
威望
67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21









○六安当地学生祭扫许继慎烈士墓

 

    战功卓著


    安徽六安,是许继慎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彪炳史册的地方。


    六安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邓典厚告诉我们,就在4月中旬,北京有一批老红军的后人还到六安来祭奠革命先烈,其中有一位老红军后人就提到许继慎,说自己的父亲就是当年许继慎的部下,对许继慎的为人处事、指挥作战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两位白发老人在许继慎的事迹介绍栏前,久久伫立。一打听才知道,两位老人是从江苏特地过来祭奠许继慎的,因为他们的父辈曾跟随许继慎一起在这块地方战斗过……


    1930年3月,许继慎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边区,任鄂豫皖特委委员,其任务是将分散在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个地区的红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接到这个任务,在上海工作的许继慎立即收拾行装,踏上“回家”之路。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许继慎将分属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的红31师、32师、33师统一改编为红一军,下辖三个师、一个独立旅共计2100余人。许继慎出任军长兼红一军前敌委员,徐向前任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红一军组成后,鄂豫皖边区的红军统一了指挥,作战行动可以更加集中,这为克服山头主义和狭隘的地域观念,提高部队战斗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过渡创造了条件。后来,徐向前总结说:“红一军3个师捏拢在一起,许继慎同志立了一大功。”


    1930年5月,许继慎指挥红一军大举出击,积极向外发展,纵横驰骋于淮河上游、皖西、京汉铁路南段等地,接连攻下麻埠、霍山等县城,歼敌千余人。在霍山县东北下浮桥一带,红一军迎头痛击来犯的潘善斋新编独立第五旅,毙俘敌副旅长以下700多人。红一军屡战屡胜,捷报频传,军威由此大振。随后,从6月至8月短短3个月间,许继慎再次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指挥红一军攻克数城,歼敌7000余人。红一军也由初建时的21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战斗力大为提高。


    1931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共1.25万余人,下辖红10、红11两个师,许继慎任第11师师长、红四军前委委员。许继慎没有因职务的降低而减弱工作责任心和革命意志,继续指挥所部英勇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党组织、政府和红军中树立了崇高威望,就连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都这样写道:“许继慎的声望有时高出于党和苏维埃之上”。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0
铜币
25186
威望
67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4-21









○许继慎纪念馆

 

    但,就在许继慎等一批骨干将鄂豫皖根据地慢慢壮大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1931年春,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为了推行其“左”倾政策,中央先后派张国焘等人到鄂豫皖根据地,成立中央分局和省委,进行所谓“改造党和红军”的工作。


    1931年夏,为了援助中央根据地,鄂豫皖军事委员会讨论红四军行动方针,张国焘提出红军在打下英山后,出潜山、太湖进逼安庆,威胁南京。他的建议令红四军将领目瞪口呆。但这个极度冒险的计划在张国焘等少数人的坚持下还是付诸实施了。


    8月1日,改任红12师师长的许继慎率本师一个多团在第11师一部的配合下攻克英山,全歼守敌,生俘敌团长以下1800余人。在英山,红四军领导根据多数同志的意见,决定红四军停止东进,转而南下。结果,红四军在一个月内,横击浠水,回扫罗田,突袭蕲春,进驻广济,连下四城,兵临长江,不仅歼敌5000余人,而且还将蒋介石准备派往中央苏区执行“围剿”任务的徐源泉第十军钉在长江北岸,动弹不得。同时,留在皖西和鄂豫边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也主动出击,大量歼敌——事实证明南下方针是正确的。


    但是,张国焘却为红四军公然违抗他的命令而暴跳如雷。他指责红四军与中央分局的分歧不是军事策略上的分歧,而是原则上路线上的分歧,并认为这股反中央分局的暗流是许继慎拨弄的,曾中生、徐向前受了许的蒙骗。为了排斥异己,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个人独裁,他手舞“肃反”大棒,开始实施他“彻底改造”根据地的党和红军的阴谋。


    1931年11月,张国焘利用敌人一次反间计,将党内斗争与对敌斗争搅在一起,把一些人抓起来,大搞逼、供、信,使一些人屈打成招。于是,张国焘宣称许继慎组织了反革命集团,开始了旨在清除异己的大“肃反”,一大批红军优秀指战员被错误杀害。11月中旬,张国焘下令处死许继慎。遇害时,许继慎年仅30岁。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0
铜币
25186
威望
67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4-21









○许继慎故居

 

    英雄身后


    30岁,一个美好的年纪。


    一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的红军杰出将领,没有牺牲在同敌人浴血奋战的沙场上,却蒙冤屈死于窃取党内高位的张国焘之手,扼腕——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所有的赞美都只能表达惋惜之情,无法阻止那个年轻的军事家的离去。


    让我们欣慰的是:


    1945年,中共七大为在错误“肃反”中死难的烈士平反,许继慎的冤案真相大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赫然列入了许继慎的名字,他也成为我省唯一的军事家。


    1991年,许继慎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六安市政府和党员干部集资修建的“许继慎将军陵园”在许继慎的故乡六安土门店村落成开放。凝重洁净的大理石地面上托着出自著名雕刻大师刘开渠之手的许继慎半身汉白玉雕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同志之墓——徐向前敬题”的墓碑、许继慎生平介绍的文碑以及大理石砌成的墓。


    将军泉下有知,也当笑慰平生。


    今年是许继慎诞辰11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他的墓碑前静静地站立很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