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人口的发展史

武汉城市人口的说道说道历史上的百千万历史
1万——隋朝
隋朝在统一全国之前和统一之后,都做了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武汉早期人口资料。
隋朝的武汉地区可不像现在的武汉三镇数县,它隶属于不同的郡县。当时湖北境内共设14 郡81 县,其中襄阳郡领县11、汉东郡领县8、舂陵郡( 跨境) 领县4、南郡领县10、竟陵郡领县8、沔阳郡领县5、夷陵郡领县3、巴东郡( 跨境) 领县2、房陵郡领县4、安陆郡领县8、永安郡领县4、蕲春郡领县5、江夏郡领县4、清江郡领县5。而现在武汉地区由江夏郡下辖的江夏县( 今武汉市江南地区) 、沔阳郡下辖的汉阳县( 今武汉市江北地区) 及永安郡下辖的黄冈( 今武汉市新洲区) 、黄陂( 今武汉市黄陂区) 二县所组成。
据专家估算,当时武汉的户口数为户25985,口131742,在全省所占的比重
约为5.3% 。其中长江以北有县3,约有户22542,口114287; 长江以南江夏县有户3443,口17455。江北户口为江南的6.55 倍。
这是全部的人口总数,如果按照城市人口占10%(历史统计学里的惯例)计,则在隋朝的大业五年(公元 609 年) ,武汉城市人口已达万人。
10万——南宋
1170年(乾道六年)陆游从浙江入蜀,去任夔州通判。闲不住的他将沿途经过的风情都记录下来,写出《入蜀记》一书。他在书中提到了当时的武昌城:“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这里提到的南市,是武昌城外南郊的一个商贸集散地。同时代诗人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说:“ 南市在堤外,沿江数万家?……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也就是说,南宋时期的武昌,无论城里城外,都是商铺林立,人口众多。以数万家计,当时武昌的人口应该在8-10万左右。.
还有汉阳。那时的汉阳是个军事城镇,南宋黄幹在此筑城,他说:“本军(指汉阳军)城内外户口不下三千人家,又有船居四百只” 。又说:“在军城下并汉口,共三千家……今且以每家五口约之,家食五升,是三千家合食一百石。”也就是说,当时汉阳城内外大约15000人,加上千人左右的船户,汉阳的总人口在16000人左右。
武昌汉阳合在一起,当时城内外的常住人口应该在10万左右。而当时的汉口,还只是汉水北岸的荒地,人口可以忽略不计。
百万——1913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原属汉阳县的汉口镇,单独划出设夏口厅,辖区包括襄河以北,西至埙口,北到滠口之地,横长120余里,纵宽30-40余里,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武汉自汉口开为商埠以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腹地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由武昌、汉阳转移到汉口,人口重点,也由武昌、汉阳转到汉口。从1888年到 1913年,25 年间,汉口人数增加五倍以上。1913年《汉口小志》统计的人数为80万,还不包括当时汉口后湖一带低洼地势里聚集的穷苦移民和船户大约5万人。
据《武汉小志》记载,1913年武汉总人口120万,武昌25万,汉阳15万。汉口人口为武昌、汉阳人口总数的二倍。这种三镇人口分布的格局,以后经历了四十多年时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从这些人口变化增长的曲线可以看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武汉人口从1万到10万,历经了600年,这期间,人口到达1万和10万的峰值后,都因为饥荒战乱,很长时间难以恢复。而且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口的增长是个缓慢而起伏的过程。
从10万到100万,又历经了大约600年时间。这期间,几次大的动荡战乱也让武汉的人口几次下降,几次恢复。而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汉口开埠,商品经济产生的强大吸纳力量。人跟着商品走,人口随着经济涨。
这也许是武汉这个城市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