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34阅读
  • 2回复

如何让“山茶花”永驻芬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5-25


每次有采茶戏演出,乡亲们都是携家带口地跑来看。



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上表演的采茶戏节目《绣出幸福吉祥来》。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5-25



一名候场的年轻演员看着舞台上的演出,眼里满含羡慕。



古装采茶戏《桃李梅》选段。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5-25

  核心提示:


  阳新采茶戏有200多年历史。被誉为“湖北一枝独秀的山茶花”。
  2008年6月,阳新采茶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7月,阳新采茶戏和阳新布贴一同亮相上海世博会。  
  2011年除夕之夜,阳新采茶戏《绣出幸福吉祥来》亮相央视戏曲春晚。
  2011年5月18日,省首届阳新采茶戏艺术节举行。三天里,阳新街头,鼓乐齐鸣,戏曲声声……


  阳新采茶戏,这朵被誉为“湖北一枝独秀的山茶花”,在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后,终于迎来首个艺术节。这朵孕育鄂东大地艺术奇葩是如何绽放的,如何让这朵“山茶花”开得更芬芳艳丽?
  
  一枝芬芳的“山茶花”
  
  18日晚7时30分,伴随着《绣出幸福吉祥来》的优美旋律,省首届阳新采茶戏艺术节在阳新体育馆拉开帷幕。鼓乐齐鸣,观众满堂。
  “土味土调,根植民间,这就是阳新采茶戏的魅力。”国家一级导演丁素华这样评价阳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有200多年历史。《阳新县志》记载:“晚清时期,境内流行采茶戏与汉戏200余个,艺人2700余人。知名采茶戏艺人有陈新岩、李盛满、李殿才、徐世怀、陈世锡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省群艺馆的专家调查时发现,阳新有乡村剧团200余个,传统戏本100多台,阳新“戏窝子”之称由此得名。
  1964年,阳新县委为挖掘和保护民间戏曲,邀请了湖北省艺术学院的杨匡民等教授来阳新,召集采茶戏知名艺人集中完成阳新采茶戏的调查、挖掘、整理和记谱工作。同时,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又加入丝弦伴奏,大大丰富了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力。
  1965年阳新采茶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成立40多年来,创作、移植现代戏和传统剧目100多部。
  从1982年至今,阳新采茶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一大批采茶戏。其中,大型现代戏《载梦的小船》在2003年全省戏曲调演中荣获多项大奖。2008年6月,阳新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长为我省优秀地方剧种,成为黄石“四宝”中的“一宝”。
  令阳新人颇为骄傲的是, 在2011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上,有阳新采茶剧团编排表演的《绣出吉祥幸福来》。该节目时长2分33秒。如今,又成功举办了湖北省首届阳新采茶戏艺术节。
  国家一级作曲家、阳新采茶剧团创始人之一的戏曲专家李家高介绍道:阳新采茶戏一路唱来,至今,已累计演出5000余场。
  在民间,阳新的采茶戏也异常活跃,全县有5个乡村业余剧团。排市镇民间采茶戏剧团2008年3月成立,领队成传林,是排市镇文化站站长。成传林说,剧团的演员们大部分是镇上的居民,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剧团是自发成立的,政府不拨款、演员不发工资、演出免费。目前,这个民间剧团进村入乡,免费演出近百场,没有一次商业演出。
  去年10月成立的阳新县兴国镇采茶戏剧团,也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已经义务演出十几场。目前,该剧团的想法是,开设采茶戏培训班,招生、培养传承人。
  
  “山茶花”盛开的艰辛
  
  夜幕降临,来自黄梅、蕲春等地的6个黄梅戏业余剧团,几乎夜夜在阳新县城立交桥、古商城上演黄梅戏。
  “看不上采茶戏只好欣赏黄梅戏解渴。”一些年长的戏迷告诉记者,阳新采茶戏除了在特殊节日有看的外,平时很难看到。
  处在“戏窝子”的阳新人,难道还看不上采茶戏?
  阳新官方也关注到这一问题。从去年7月份起,县里决定在县城每月义演采茶戏5天,以满足城区居民的看戏愿望。
  阳新县采茶戏剧团也有其难处。团里一位人士称,剧团是专业剧团,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像业余剧团那样随时“摆场子”。一场戏演下来需要3000多元的费用,每年还要送戏下乡约110场。
  过去,阳新采茶戏的演出舞台有阳新剧场、人民礼堂,现在这两处场所因存在消防隐患,早几年就都关门谢客。
  “采茶戏没有演出场所,与戏迷们疏远了。”阳新县文体局局长洪登亮说:“看到阳新人在街头巷尾观看外来剧种,心里真不是滋味。”
  就在阳新人自己很难看到阳新采茶戏时,阳新采茶戏迈向外地的脚步也是充满艰辛。阳新采茶剧团一位知深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拨付给剧团工资100多万元。剧团有100多号人,有160多万元的外债。
  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剧团会搞一些小的商业演出,好的年成可以增加个七八万元的收入,这几乎全部用在添置道具等消耗品上。
  没实力,本地的演出市场被“抢食”,抢占周边的演出市场就更难了,更不用说创立采茶戏学术研究中心、培植业余剧团了。就连此次首届艺术节的费用也是剧团员工集资的,加上一点广告收入,县财政提供的只有2万元钱。
  5月19日晚上,阳新体育馆正在上演采茶戏《罗帕记》,阳新工业园五里湖大队的吴女士看完采茶戏后说:“有些戏词听不太懂,又没有字幕。”吴女士是阳新本地人,外地人要想完全听懂戏词就更不容易了。
  不仅听不懂,年轻的一代还不了解采茶戏。当晚,阳新一中八九名高二女学生来到体育馆“捧场”。她们只仅仅知道“阳新采茶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看一下。”就冲着这个“国家级”遗产。
  排市镇民间采茶戏剧团领队成传林的想法很朴素,希望通过这次展演,获得政府的拨款支持,也能够获得商业演出的机会。
  但是5月20日晚上的省首届阳新县采茶戏艺术节闭幕式上,排市镇民间采茶戏剧团、兴国镇民间采茶戏剧团虽获得了“阳新县采茶戏传承剧团”殊荣,然而奖金只有1000元钱。这离成传林“想得到政府扶持”的想法相距甚远。
  
  让“山茶花”开得更艳
  
  阳新方言太土了。有人建议把采茶戏的语言改为普通话。是用现有的汉话道白、普通话唱腔,还是用阳新方言融入湖广韵白,还是用纯粹的阳新话?其唱腔和音乐,是以原本的南北腔、民间小调等腔调为主,并用阳新采茶戏特色的锣鼓点,还是加入流行元素?是借用京剧、昆剧表演形式,还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表演形式?
  “这次艺术节,不仅是一次采茶戏大展演,还有一个探讨采茶戏的语言、唱腔、音乐以及表演方式的研讨会。”在此次采茶戏艺术节开幕之前,阳新采茶戏剧团团长张佰伦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
  5月19日下午,研讨会举行。
  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是阳新本地人,还经常回想起儿时的看采茶戏的情景。他说,到2008年底,全国371种地方戏剧种,剩下的不足一半。“趋同”现象造成了地方戏的硬伤。他认为,中国地方戏最大的三个特点是:地域性、民间性、乡土性。如果地方戏盲目的向西洋剧和大剧看齐,丢掉特色,就会变得“土不土,洋不洋”。他说,阳新采茶戏使用阳新方言演唱,就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越是乡土的东西越有生命力!
  国家一级编剧宋西庭发表同样的观点。他说,阳新县采茶戏用阳新方言才是特色。
  针对一些观众听不懂阳新方言的问题。国家级一级导演江兆旻建议:戏里的大角色可用阳新的官话,小角色可用个性很鲜明的方言。国家一级导演丁素华则认为,在保持剧种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剧情适当做些调整和改变。做到要坚守,不要死守;要变通,不要变调。
  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阳新采茶戏?事实上,阳新官方一直很努力。去年9月11日晚,省文联主席、著名剧作家沈虹光专程来到阳新县浮屠镇明九村观看阳新采茶戏剧团表演的采茶戏《秦香莲》。演出后,沈虹光就阳新采茶戏的题材选择、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就在排演2011年央视戏曲春晚剧目《绣出幸福吉祥来》之机,参演节目的年轻演员,被送到省里接受专家学者的指导。
  “一个剧种要发展,‘窝着’不是出路,要走出去才能扩大影响力,抢占演出市场。”阳新县采茶戏剧团舞蹈老师陈秀元认为。
  如何走出去,扩大采茶戏的影响力?陈秀元说:“要让年轻一代接受采茶戏,就要让孩子从小就了解采茶戏。戏要演、人才要培养。”
  沈虹光建议:阳新采茶戏要提炼出富有特色、便于推广、易于传播、朗朗上口的精华句段,在大场合、大集会上展示阳新采茶戏的魅力。演职人员要下苦功夫,学习传统采茶戏,努力吸收民间各种艺术,提高自身综合修养。
  专家学者们认为,要扩大阳新采茶戏的影响力,就要组织编辑出版采茶戏相关书籍、光盘等,在坚持送戏下乡的基础上,组织采茶戏进校园,扶持民间剧团,组建“阳新采茶戏发展基金”,培养更多的采茶戏新生力量,让采茶戏深根、开花、结果。


  ■采访手记
  
  坚守背后的思考
  
  (本报记者 梁坚义 实习生 费晶晶)
  
  省首届阳新采茶戏艺术节落下帷幕。不管是“正规军”的展演,还是“杂牌军”的展演;不管是专家学者的建言,还是坊间民众的指点,本次艺术节带来多少效应,还无法得到验证。毕竟,阳新采茶戏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衡量其成功与否。
  从高中学生说“非遗”到村妇进城看戏;从专家学者论出路到票友戏迷谈改进……我们看到了久违的“沸点”,也观察到了“戏窝子”里的老百姓“看戏难”的尴尬。
  “一场演出要投入3000元左右,哪里来?”“艺术节靠员工集资,政府只象征性的给一点。”这些戏里戏外的难言之隐道出几多无奈。
  “演出都是义务的,靠演职员自己凑钱。”本来是想得到政府的支持,争取商业演出的机会,但是这种简单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
  排市镇民间采茶戏剧团演员周淑芳就说,如果一点演出报酬也不能保证,会选择出去打工。
  “不想采茶戏失传,会一直坚守。”这只是一种朴实的愿望。艺术是清高的,但搞艺术的人,却没办法依靠清高来生活。“正规军”只拿到一点工资,“杂牌军”靠集资筹款,没有经济基础,“山茶花”的成活以何为继?没有强大实力,失去演出市场不论,导致采茶戏失传也不是危言耸听。
  戏言戏腔、身段手法,我们可以坐下来慢慢研讨。而没有自主经济能力,“山茶花”的“硬伤”该如何“治疗”?
  治疗这种“硬伤”,传承发展好阳新采茶戏,除了要在艺术形式上作出调整,更需要进入市场,让市场接受采茶戏。市场一直不接受采茶戏,剧团无法获得效益,单靠政府和个人又能“扶植”到何时?
  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阳新采茶戏要尽快与市场接轨,大胆开拓农村市场、尽力培育后发人才、大力发展商业演出、多方筹集发展基金,让剧目内容贴近基层、艺术形式贴近基层、演员作风贴近基层。
  有了市场就有了经济来源,阳新采茶戏这个“小剧种”,才能有气力继续往前走。


  ■资料链接
  
  阳新采茶戏简介
  
  阳新采茶戏是我省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有200多年历史,传统剧目100余个。它是在采茶歌和民歌小调融合成“花灯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戏剧剧种,其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个部分组成。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这类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曲调优美、可塑性大、表现力强,是其主体。彩腔包括专用小调插曲40余支,以彩腔为主的小戏载歌载舞、表演动作朴实奔放、接近生活,情感质朴浓烈。1964年,在通过系统挖掘、整理后,增入了管弦乐伴奏。
  1965年阳新县采茶剧团成立。40多年来,阳新采茶戏排演了大量优秀剧目,其中《三姑出宫》、《闯王杀青》、《张无奈拾印》、《山中一片云》、《载梦的小船》多次获得各类大奖,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编剧、作曲、导演和知名演员。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