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90阅读
  • 0回复

甘霖润土细无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5-29

  今春不平静。50年一遇的大旱肆虐荆楚,田裂河涸,苗枯秧萎。在与旱魔搏斗的日子里,全省农信社储存的巨大资金流,像甘霖一样,滋润着干渴的大地。信合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内涵。


  救急如救火!全省开通贷款“直通车”


  5月17日下午,孝感市孝南区朱湖农信社营业大厅里,朱湖农场长湾村3组村民涂发田办完手续后,朱湖信用社主任曹爱宗告诉他:3万元钱马上可以到达他的福卡内。


  涂发田没有想到,这么快贷款就能到自己的户头。上午来申请办贷的涂发田心里还忐忑不安。他家有23亩鱼塘,合理水位应在1.8米-2米,而目前水位刚过1米。水少鱼多,随时可能翻塘,急需3万元购置抗旱机具救急。17日上午,他急匆匆地到朱湖信用社申请贷款,请求曹爱宗早点给自己放贷。曹爱宗告诉他,马上派信贷员实地查看,最快下午就能给他办好贷款。


  上午申请下午钱就到账,涂发田“还真不敢相信”,感觉自己这回受到了“特大的优待”。他不知道,像他一样,与旱魔搏斗的全省农民兄弟都能享受这种“优待”。4月初,省农信社理事长徐新就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农信社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抓。5月12日,省农信联社紧急通知各地农信社,要求各地农信社开辟抗旱贷款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实行优惠利率,优先支持农户购买抗旱物资。


  这些指令迅速在全省各地传达、落实,全省数千个农信社营业网点,出现了标注“抗旱专用”的窗口,建立了快核实快审批快发放的贷款“绿色通道”,千千万万的涂发田们一两天就贷到了“救急款”,开始抽引“救命水”。


  省农信联社的同志告诉我们一组不断增长的数字。随着旱情加剧,农信社不断加大抗旱贷款的投放,至4月底,投进10多亿元,5月中旬,已经超过20亿元,5月底,投放总额达30亿元!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变成灌溉机具、引水管道,变成或大或小、或清或浊的水流,“流”进荆楚大地无数龟裂的田块……


  贷款“解渴”,农民抗旱“不差钱”


  5月初,望着水流进了干涸的稻田,云梦县沙河乡齐云庵村村民王云芳脸上布满了笑意。4月的王云芳可没有这样的好心情。


  王云芳是粮田承包大户,140多亩水稻田是他的“全部家当”。看着田地一天天干裂,秧苗一天天枯黄,自己的资金“全部养了田”,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到银行贷款是需要抵押的,可他无物可抵,只有干着急!那些天,他时常望天兴叹,欲哭无泪。


  4月中旬,他听说沙河信用社建起了“抗旱贷款绿色通道”,无需抵押直接放贷。老王还有些将信将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进了信用社。谁知“一试就爽”!信用社当即派人到田间核实,随后便为他办理了小额农贷4万元。一拿到钱,老王便去买来了抽水机具,牵上电线就往田里引水。


  19日,罗田县凤山镇李家楼村村民李光明告诉我们,家里出了急事,把准备买水泵的钱用了。他想贷款,可“信用社里没熟人”,便找到村支书李宗保。李宗保打电话到信用社,把他的情况一说,信贷员马上送来了2000元贷款。


  咸安区马桥镇曾铺村农民吴其熊也是这样,“一个电话就搞定了贷款”。5月初,他买抽水机具差钱,给信贷员打个电话后,不到半小时,信贷员就到家核实,第二天他的卡里就收到5000元小额贷款。他告诉我们,村里群众都知道,抗旱贷款“随叫随到”,这叫“电话贷款”。


  3月以来,我省各地纷纷喊“渴”,但绝少听到抗旱贷款难的声音。蕲春县联社理事长肖作云说,该联社一个多月投放了6700万元资金,帮全县57万亩农田“解了渴”。各地农信社负责人都告诉记者,为支持农民抗旱准备了充足的资金,“让农民抗旱不差钱”。


  患难之中,见证血肉关系


  5月中下旬,记者到旱区各地采访,到处是一派忙碌的抗旱景象,到处可见农信社干部职工的身影。在孝南区朱湖农场长湾村3组村民涂发田的鱼塘边,我们遇到孝南区农信社三农部主任戴义双等一行人。他们在这里查看旱情,为下一阶段发放抗旱贷款作准备。在咸安区马桥镇曾铺村,村支书童正平指着新疏通的引水渠对记者说,这条渠淤积多年,是信用社帮助疏通的,使2000多亩稻田有水下秧了。


  据省农信联社的同志介绍,目前全省农信社共有1500多个专班,与农民一道,奋战在抗旱第一线。


  对农民的事,农信社为何这么卖力?特别是在当前银根收缩、资金偏紧的时候,农信社为何不遗余力大量放贷支持农民抗旱?罗田县农信联社理事长王斌说:农信社的根基是农民,优势在农村,发展靠“三农”。我们“当然要跟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


  黄冈市农信联社理事长程中良说:支持农民抗旱,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经营任务。农民是讲感情的,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帮了他们,农民兄弟是会记得、会回报的!


  农民群众确实记得农信社。咸安区一位农民说得很实在:现在农村存款容易借钱难,一说贷款,就要抵押,押田押房人家不要,那叫我们种田人拿什么去抵押贷款?只有信用社肯帮我们,养鱼养猪养鸡,购农机买药肥,信用社都肯帮忙贷款,抗旱贷款更是有求必应。信用社能帮我们应急,我们有了钱也当然会存进信用社。


  采访中的所见所闻,让记者感觉到,农信社的干部职工没有忘记“我是谁?”“我该为了谁?”农民群众也时时记着信用社的好,把农信社当做“自己的银行”。农信社与农民从“天然盟友”向着“自家兄弟”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