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横车镇新洲村地头,汩汩清水喷涌着,秧苗在明晃晃的日头照射下,透出片片葱绿。如果不是旁边干涸的蕲河水道提醒,你甚至会忘记这里也处在大旱笼罩中。
面对连日来无降雨,新洲村村民在村委会的统筹下,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掘井自救。南方人并不熟悉的深机井,在这里已经打出91口,409亩早稻秧很快插了下去。
极端旱情下,多种抗旱新举措,正在我省旱区被尝试使用。一股战天斗地的不屈,正在一块块龟裂的大地上延伸。
掘地三尺村民打井灌溉
蕲春,这个位于长江北岸的鄂东名城,在暑热中继续遭受煎熬。昨日,32摄氏度的高温再次让这里的大地流火——早稻受旱面积58万亩,已抢插33万亩,还有25万亩面临无水之渴。
而横车镇新洲村的情形,让人依稀看到了战胜旱魃的希望。昨日,记者赶到该村田间,每隔几块田,便可见一台抽水机“轰隆隆”地从地下抽水,地上的秧苗葱绿。
新州村位于蕲河边,往年旱期,村民都从河道里直接抽水灌溉。然而,今年开春后,蕲河水位猛退无水,村里697亩农田无水可浇。
村支书胡锦旺想起当年在河南看到的情景:当地许多村民在田间地头打井取水灌溉。于是,村里发出动员令,号召村民效仿河南“田井取水法”,自力抗旱。
胡景涛是该村第一个带头打井人,他说,这种井只需要花1000多元的成本,将一个小小的钻头在田头钻下十几米后,安上潜水泵,清泉喷涌而出。随后,村民个个效仿,短短几天就在田间打出91口机井。
胡锦旺介绍,一口机井可连续灌溉15亩田,一台泵管用6年。村里决定,给每口井补贴200元。目前,村里409亩早稻秧插了下去,后期生长没了缺水之愁。
打井取水,这种北方农村常用的抗旱方式,在孝感的部分旱区,也同样发挥着功效。
云梦县吴铺镇位于徐家河灌区末端,农业生产抗旱水源主要依靠上游水库放水。昨日,记者在吴铺镇张马村看到,村民在取井水抗旱浇地。
在村主任张安新看来,打井抗旱是被逼出的法子。他指着村旁修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渠说:“要是这条水渠还能用,说不定不会犯这么大的难了。”干旱中,村民选择了最直接有效的打井取水。在一段不足1000米长的干渠里,记者看到3口机井。
张安新称,这个有260多户人家的村子,约有80多口井,其中一半的机井用来灌溉。
引江济渠把水送到末端
“科学利用调度现有水源”,3天来,这是记者在旱区听到干部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对那些靠近江河的旱区来说,开足马力向江河要水仍是取水的第一选择。
前日上午,记者来到黄州区长江岸边的东湖泵站外时,23台临时架起的大功率水泵正在作业。越过围堰,滔滔长江水源源不断地汇入泵站内。现场负责人刘小平和24名值班人员吃住在工棚里。“水泵从5月12号开始运转,24小时不停,一天可以抽起约60万方水。有了这些水,沿岸20多公里的村子,都能引水灌溉了。”刘小平说。
在浠水县,自5月上旬开始,沿江的巴河镇、兰溪镇、散花镇相继架设、开启泵站提取长江水源抗旱。当地初步统计,至目前共开启5座泵站,灌溉21200亩水稻、12000亩鱼池。
长河,是团风县的主要河港。大旱中,该河曾出现断流。前日下午,记者在团风县团风镇举东抗旱工地看到,长河内波光粼粼,7台大功率水泵正不断从举水河中抽水,补给到长河里。工地负责人罗双华介绍,水泵本月20号架起,每天取水量约20万方,沿线4个乡镇8万亩农田的旱情,将大大缓解。
除了向江河取水,筑堰拦水也在黄冈多个旱区得以应用,全市目前筑起3650处拦河围堰。在位于团风县淋山河镇的冯家墩排灌站外,记者看到:长约60米的拦水坝巍然而立,顺着一段豁口,举水河支流沙河水流进排灌站内。
这些引来的水流,如何保证到达沟渠末端?黄冈市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方建华介绍:“统筹协调,分段放水,做上游群众的工作。”在蕲春县,该县先后颁布两道命令,对全县所有水库和三大渠系实行统一调度开闸放水,实行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并派出督查专班,加大渠道沿线督查力度,使得白莲东干渠的水送到了末端的彭思镇。
“旱情还在发展,只能力争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我们已经总结了十大调水方法。”方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