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23阅读
  • 0回复

杨玉春烈士是自贡大山铺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勿忘我
 

发帖
1664
铜币
18381
威望
57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6-08



位于烈士陵园附近的野战医院旧址

142烈士墓前的纪念碑


  经专家考证和现场辨认,6位烈士信息有8处重要修正

  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阮长安湖北摄影报道

  ●特派记者再赴赤壁,勘定川籍烈士碑文,对6人信息作出8处重要修正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撰文指出,赤壁是国内第三大志愿军烈士安葬地

  ●众多读者纷纷致电本报,或者在网上给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留言,为寻找烈士提供线索

  在湖北赤壁市羊楼洞村,山坡上有一片烈士墓群,那里埋葬着142位烈士,其中6名川籍烈士始终没有找到亲人。6月3日,华西都市报独家刊发6名川籍烈士碑文信息,希望能替他们找到家乡和亲人,引起各方关注。

  端午节期间,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再次来到羊楼洞村,拍下6名川籍烈士的碑文信息,带到湖北武汉请语言文字专家辨认,并修正了其中的8处错误。

  与此同时,四川也传来好消息:6名川籍烈士之一的杨玉春烈士,可能是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人。

  守墓人每月仅有100元补贴

  羊楼洞村在当地其实小有名气,2010年底,这里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记者来到一个当地人叫做大营盘的茶山上,这里矗立着一座2层楼高的纪念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红色大字非常显眼。而围墙内,就是142名烈士的栖身之所,每块碑上都详细记录了战士牺牲时的年龄和籍贯以及所在部队番号等信息。

  看守烈士墓的是羊楼洞村16组

  老队长许立君,今年65岁。3年前,赤壁市里找到老许,让他负责看管这片墓地,每个月给100元补贴。老许家离这里只有几百米,要是有人来这里参观,他在门口就能看见,小跑几步就能赶来,摸出钥匙开锁让人进去。

  在多年持续关注此事的赤壁市老警察余发海的带领下,华西都市报记者很快找到了6名四川籍烈士的墓碑,拍下照片,并详细抄下碑文,与之前的资料一一比对。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碑文有些已经风化,看不清详细字样。

  川籍6烈士信息新校对8处

  6月7日,记者带着拍下的照片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在该校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韩启振的帮助下,再次仔细核对了照片和之前的资料,并详细整理出6名川籍烈士的最新版详细信息。对比此前的资料,对6名川籍烈士的基本信息作了8处重要更正。

  黄兴华同志,1排4号墓,四川省峨边县人,1948年入伍,43军128师班长,1952年4月22日牺牲,36岁(墓碑上为36岁,原抄写为26岁,系抄写时错误)。

  潘吉成同志,7排11号墓,四川省绵竹县人(墓碑上为“棉竹县”,系刻碑时的明显笔误),1946年8月入伍,58

  军军部班长,1948年8月入党,1955年1月17日牺牲。

  宋小沛同志,10排6号墓,四川省丹宜县家乡区宋家沟村(或者“宋家蒲”,原抄写成“宋家洼”),1948年入伍,1949年入党,任两广纵队排长,1952年8月30日病亡,享年32岁。

  周士福同志,11排1号墓,四川省宣汉县(抄写为“付汉县”,碑上实为“富汉县”,应为抄写时的笔误),1948年入伍,中南直属队学员,1952年10月8日去世,享年34岁(原抄写成“29岁”,系抄写错误)。

  杨玉春同志(原抄写成“扬玉春”,系笔误),11排11号墓,富顺县大山铺乡人(碑文上为“富顺县大山埔乡”,应该是现在的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即“江姐故里”),194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六纵队二营五连任战士,1954年8月10日病故,享年52岁。

  袁昌读(原误为“渎”)同志,12排5号墓,四川省广安县人,1949年10月入伍,在湖北军区政治部招待所任战士,1952年10月20日病故,享年27岁。

  3100多伤员曾在这里治疗

  新中国成立初期,原第四野战军40军119师独立4团在此驻防过。1951年,中南军区将这里改建成一所

  临时野战医院,接收朝鲜战场转送来的志愿军伤员,同时南方剿匪战争中受伤的部分伤员也转运到这里治疗。其中142位伤员因救治无效而身亡,就地安葬在这里。

  当地凡7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都能讲述一些野战医院的故事。守墓人许立君清楚地记得,上世纪50年代,“我当时是个孩子,我大哥背着我去医院玩,那里有很多伤兵,他们经常将挂在床前的豆腐干等慰问品发给小孩子吃。”

  羊楼洞村16组80岁的许石秋身体依然硬朗,他还记得当年“火车先后运来了很多伤病员,当地组织腰鼓队、担架队、献血队为伤兵服务。”

  来这里治疗的伤兵到底有多少,当地村民没人能说得清。在一本由当地民政局编撰的《赤壁民政志》中明确记载:1951年6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羊楼洞第67预备医院正式接收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至1953年7月,共接收伤病员3100人,治愈2700余人,该医院后迁蕲春改为湖北省第一康复医院。

  2010年10月11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撰文指出,赤壁是国内第三大志愿军烈士安葬地,规模仅次于沈阳和丹东两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杨玉春烈士或是大山铺人

  自6月3日华西都市报启动“烈士回家”系列报道以来,众多读者、知情者、志愿者纷纷致电本报,或者在网上给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留言,为寻找烈士提供线索、想办法、出点子。  自贡的刘先生,成都的陈先生、赖先生都致电本报热线028-86969110说,杨玉春(原误为“扬玉春”)烈士的家乡应该是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而不是墓碑上的“富顺县大山埔乡”。

  在成都一家装饰公司上班的陈先生是自贡人,他说,碑文上说杨玉春烈士是“富顺县大山埔乡”人,自贡历史上曾属于富顺县管辖,而当地确实有一个叫做大山铺的地方,是烈士江姐的故乡,不过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大山铺乡如今已改成大山铺镇了,现在属于自贡市大安区管辖。

  昨天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将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发给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承诺去“仔细翻看镇志”,核查一下到底有没有这个叫“杨玉春”的烈士,并尽快回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