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13阅读
  • 0回复

湖北省入选国家第三批非遗目录25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sky
 

发帖
3417
铜币
32543
威望
12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6-11

  昨日获悉,国务院最近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成功入选25项。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05项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


  此次新入选项目分别是黄梅县禅宗祖师传说、蕲春县李时珍传说、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传说、保康县和神农架林区的黑暗传、利川市利川灯歌、天门市天门民歌、丹江口市武当山神戏、宣恩县三棒鼓、荆州市铅锡刻镂技艺、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又讯 昨日,省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90项。至此,我省省级“非遗”目录达260项。新入选的省级“非遗”目录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10大项,包括三国传说、五句子歌谣、土家族哭嫁歌、沔阳渔鼓、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


  此外,我省命名第二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名。至此,我省国家级传承人达39人,省级传承人299人。


  江城举办非遗展览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慧)为纪念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江城昨日举办了《保护·传承——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


  我国从2006年开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武汉市已有汉剧、楚剧、木兰传说、湖北评书等12个项目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伯华、张明智等7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此次“非遗”展览设在武汉市博物馆,展览分为民间工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乐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及武汉老字号7个内容,除图片和实物展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将在展览现场表演,观众可领略木雕船模、汉绣、泥塑、竹雕等绝活。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观众可免费参观。


  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71岁


  “老玩意”面临人才断档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文 慧


  陈伯华,汉剧大师,92岁;龙从发,木雕船模工艺大师,73岁;何祚欢,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70岁……这是一份“古老”的名单,上面罗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流传多年的“老玩意”,而这些项目的传承人,平均年龄也已年过古稀。


  昨日在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该市文化官员指出,目前,“非遗”保护形式很不乐观,不少项目面临后继乏人或后继无人的危机,有些项目甚至已失传。


  目前,武汉市共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汉剧、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和木雕船模5项选定了国家级传承人。这些“国宝级”传承人里,以92岁的汉剧大师陈伯华最年长,最年轻的楚剧传承人张一平也已经63岁,7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71岁。


  武汉市群艺馆负责人介绍,除以上7人外,该市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另17人中,只有5人年纪在60岁以下。在这个少壮梯队中,仅有湖北小曲传承人姚俐玲为“70后”,高龙传承人李光明和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传人马守志为“60后”,另两人都已年近六旬。


  为了“老玩意”能传承下去,大师们煞费苦心。木雕船模工艺大师龙从发带过一些徒弟,但徒弟全部转行,为寻找继承人,他只得求助媒体。老人迫切地表示:只要脑子灵光,肯吃苦,他都愿意收其为徒。


  汉绣为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其唯一传人任本荣老人也已76岁。近10年来,他一直在物色传人,先后有多名年轻人投其麾下,但目前尚无弟子出师,任本荣说,最害怕的事,就是到自己倒下的那一天,仍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继承自己的衣钵。


  湖北鼓王张明智近年来花费大量精力寻找、培养“好苗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天下掉下个好徒弟”。在去年的告别舞台演唱会上,张明智率弟子同台献艺,当被问及谁是鼓王传人时,张明智表示让观众决定。业界专家则认为,以目前的情况看,弟子们尚不够功力接鼓王的班。


  一项普查显示,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因后继乏人等原因而陷入濒危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消亡了100个传统地方戏剧种。更可惜的是,一些非遗项目还没来得及整理和保护,便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何难以传承?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在谈到曲艺的传承问题时曾告诉记者:一方面,有些“老玩意”兴起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感兴趣的人在减少;另一方面,要学成这些项目,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由于大部分项目无法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年轻人自然避而远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告诉记者,听说项目申报成功后有补贴,所以地方政府在申报时很重视,但申报成功后便乏人问津。“重申报轻保护,这样发展下去,‘非遗’项目走不远。”


  据了解,不少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都在经济上面临窘境。今年,虽然文化部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津贴从每年8000元增至1万元,但对于一些老艺人、老传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有些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一定支持,但力度仍待加强。汉绣大师任本荣在招募弟子时,只一条“4年学徒期间食宿自理”,便吓跑了不少应征者。任本荣无奈地说:“政府出钱帮我开了工作室,我很感谢,但工作室没收入,我养不活别人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