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67阅读
  • 0回复

去哪儿、携程大点解再升级 酒店团购成最新战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sky
 

发帖
3417
铜币
32543
威望
12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6-18

近日,在线旅行网站去哪儿网向各大新闻媒体通发了一篇题为《酒店不满、消费者愤然 携程变身“邪城”》的新闻稿件,引发了在线旅游行业两大巨头携程与去哪儿的新一轮口水仗。


“去携”冲突事件回放


《酒店不满、消费者愤然 携程变身“邪城”》一文认为携程在其相关“0元团购”活动中存在欺诈行为,并指责携程利用其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处处打压竞争对手、阻碍整个酒店行业向前发展的“邪程”。与此同时,去哪儿网又披露携程2009年“去哪儿涉嫌侵犯酒店点评著作权”败诉事件,并指责携程单方面撕毁当年协定。


很快携程对此事做出了回应,表示活动页面写明了本次活动细则,但有用户表示活动的标题容易引起歧义,他们会进行改进,同时其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近日有公司散播有关携程的诸多不实信息,希望有关企业,放弃无谓的同业相煎,执着于事业、专注于服务,共同为中国旅游服务品质的提升,为在线旅游业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双方的网络口水仗不断升级,当然这并非双方的第一次交锋,回顾过去几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携程与去哪儿网的恩怨由来已久。


“去携”双方历史恩怨


双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双方爆发过一场被称为“划线门”的纠纷。“划线门”事件争端的缘由是去哪儿在其搜索结果中将携程的价格与其他网站价格比较,并将携程的名称和价格划上线,表示和携程相比,去哪儿能找到更便宜的价格。携程认为去哪儿此举侵权,便将去哪儿上诉至北京市海淀区工商局,结果是携程胜诉。


在2008年末,携程再次把去哪儿告上了法庭,此次纷争源于去哪儿抓取了携程网上的用户点评信息,携程认为去哪儿链接自己的用户点评信息侵犯著作权,便要求去哪儿删除所抓取的相关资料,并赔偿诉讼相关支出1000元。案件的初审是携程胜诉,但这件案子比较离奇之处在于双方没有公布其终审的判决,通过最近去哪儿网披露的信息来看,去哪儿在初审败诉后提出上诉,上诉结果是终审驳回了携程的上诉请求,而之所以没有公布结果是当时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携程做出了一些让步,故双方在此事上偃旗息鼓。而如今去哪儿认为携程在其在团购业务中违背了当年的共识,所以于近期把这件事披露了出来(详情可查看《去哪儿团购发展迅猛 携程单方面撕毁当年承诺》一文)。


进入到2011年以来,双方的矛盾焦点集中到了团购业务之上,双方围绕着团购爆发了多场口水仗。今年三月份,双方围绕着团购爆发大规模口角,携程在2010年发布《携程酒店最低价承诺书》,做出"双重低价保证、三倍赔付承诺",即承诺其国内酒店价格低于酒店前台或其他在线旅游平台价格,否则赔付三倍现金差价。但是随着团购业务今年在在线旅游行业的兴起,团购的低价酒店在不在携程的三倍赔付范围内这一点,引发双方的争执。携程认为团购属于特殊政策价格,不属于三倍赔付范围,而去哪儿网副总裁戴政认为,携程把团购酒店看做是"特殊产品",其实团购产品是酒店自身淡旺季调控的产物,产品品质与代理网站预订的一致,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对此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在线旅游业的革命者与被革命者


携程、去哪儿此次团购口水仗可被视为团购进入在线旅游行业以来,双方在这一领域竞争白热化的反映。而追根溯源,则是双方背后所代表的商业模式之争,不同商业模式让两者分别处在革命与被革命者的不同地位。


携程早期以革命者的角色出现,被革命者是传统线下代理业务。通过互联的应用,携程将线下代理变成线上代理,开启了旅游代理的新模式,即互联网线上代理模式,互联网的便利使得用户可以获得更加廉价便捷的服务,携程通过互联网线上代理分销,扩展了酒店额航空公司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各家酒店和航空公司的销售收入,通过新的运营模式,携程革命成功。


随着时间推移,携程代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示,首先是高昂的代理佣金费用,携程在酒店中的抽取的佣金比例大致在16%左右。其次,由于携程控制着销售渠道,使得携程控制了房价和机票价格的控制权,酒店和航空公司与携程在定价问题上容易产生一定的冲突。


去哪儿同样以一个革命者的角色出现在在线旅游这个舞台上,这次的革命的对象是之前革命成功的携程。去哪儿带来一套与携程不同的商业模式,其采用垂直搜索引擎模式,通过自己的网站搜索,将酒店和机票的价格等信息直接显示给用户,并把用户直接引导至酒店和航空公司的预订网站,去哪儿则按点击量收费。这种收费模式相比与携程的佣金模式更为低廉,而其最后的交易是在消费者和酒店与航空公司之间进行,去哪儿只是一个平台角色,这也就解决了携程模式中的依附问题。


但是这套模式也存在它天然的缺陷,首先是消费者通过去哪儿网所获得酒店和票价信息并不必然比携程便宜;其次,价格并不是消费者做出选择的唯一因素,服务质量也是重要因素。由于去哪儿只是个平台,不同消费者与不同酒店直接接触,消费者能从去哪儿获得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而携程则拥有庞大的工作团队,仅仅其电话客服人员就多达2万余人,大量的客服可给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让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质量,而去哪儿网员工总数仅150余人,显然无法做到像携程那样的服务。去哪儿网商业模式存在的天然缺陷使得其难以完成其革命的任务,但团购这一商业模式的出现使得去哪儿重新看到了革命成功的曙光。


“去携”冲突导火索:酒店团购


团购这一商业模式自诞生以来,便迅速进入各个行业,可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团购",在线旅游酒店预订也未能幸免。在此行业中,团购的运作模式是由酒店方经过分析考量,在特定时间段内拿出一定量的客房与团购网站合作低价销售,酒店支付给网站一笔低于佣金的服务费,这样将会对携程的佣金模式造成较大影响。团购可以给酒店带来推广效应,降低酒店空置率、减少对代理商的依赖等等益处,一经推出便受到欢迎。去哪儿更是在今年中放出豪言,年内借团购模式超越携程。


在团购在在线旅游刚刚推出之际,由于会对自身的佣金模式造成影响,携程并没有选择跟进,而是选择观望,去哪儿在团购市场上一枝独秀,发展迅速。但好景不长,在今年5月3号,携程推出酒店团购特惠频道,正式加入到了酒店团购的厮杀中,由于拥有品牌效应,多年的客户积累以及手中大量的酒店资源,其团购一经推出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在5月25日,上线仅二十余天,携程方面更是透露携程已获得酒店团购市场近30%的份额。


去哪儿原本指望团购这一利器能够改变在线旅游市场格局,甚至超越携程,但是自携程推出团购以来,其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对去哪儿的团购业务造成巨大影响,并有可能让去哪儿年内借团购模式超越携程的愿望落空,这不免会让去哪儿产生一定的焦虑感。通过以上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去哪儿会针对此次携程团购 "标题党"事件如此大动干戈,甚至于还把多年前的陈年老账给翻了出来。


“去携”相争背后:在线预订市场竞争态势


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在线预订市场竞争正变得日趋激烈,抛开淘宝强势进入旅行预订平台,京东开通机票业务等不论,各大互联网巨头正纷纷进入该市场,试图有所斩获。不久前腾讯斥资8440万美元购买16%艺龙股份即为例证。而在在线预订的主战场上,携程、去哪儿等公司也没闲着,此次团购事件即为竞争激烈化的爆发。


由于早期的资源积累,携程在团购等新领域的成功有其必然性。虽然此次团购"标题党"事件携程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但背后无疑是携程希望能用新业态巩固其已有市场份额的雄心。有分析指出,在去年360上市之前,发生了"3Q大战",而如今去哪儿也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上市的情况下,爆发了"去携大战",时间上的巧合也让人对去哪儿此次行为的动机产生怀疑,有分析认为此次口水仗是为其IPO造势,对此去哪儿在其就近期与携程相关争论答记者问上做出了辟谣,去哪儿网表示这件事与上市无关,其希望帮助消费者和酒店从业者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去哪儿网就近期与携程相关争论答记者问》一文)。无论去哪儿此次大战的动机如何,从客观效果来看,此次口水仗的确为其可能的IPO做了一定的舆论宣传。


那么去哪儿和携程的鹬蚌相争,最终获利的是谁?是艺龙淘宝,还是消费者吗?目前尚不能做结论。不过企业间的竞争是归根到底是产品间的竞争,不断推出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让消费者享受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还是一个企业竞争胜出的最有利武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