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有着薪火相传的大别山精神,有着区别于他山的地缘优势,有着厚重如山的文化沉淀,可谓是天赐大别山。“大别山试验区”的建设,是黄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抓住了,就成功;放走了,就可能永远不会再来。
当你有一天告别黄冈,你希望黄冈的百姓怎么评价你?
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刘善桥大笑:“政声人去后。”
刘善桥的“大别山精神”显然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与他的语速一样,整个采访中,刘善桥行动干净、利落。他始终处在一个超级忙碌的状态。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获批的这4个多月,他接待的人、处理的事倍多于前。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之前,他刚接待完“荆楚十大爱心警察报告团”;采访一结束,他便起身抱歉,而后便赶去慰问老党员干部。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 赵端 摄
谈机遇 “过去不曾有,未来也未必有”
长江商报:鸿忠书记提出“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概念,目标是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你是什么时候听说这一消息的?
刘善桥:我是在省委九次全体会议上得知“大别山试验区”这一喜讯的。这是一片鲜血染红的土地,我们要让红旗在这块热土上空永远飘扬。“大别山试验区”这样的发展机遇可谓是“过去不曾有,未来未必有。”(一旁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金元说,“一接到消息,他接连几个电话报喜,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机会来了’。)
长江商报:你个人以及黄冈市委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机遇?
刘善桥:这既是730万老区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黄冈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起点建好试验区。
为此,黄冈确定“一区两带”发展战略。即临港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大别山旅游经济带。
黄冈有着薪火相传的红安精神,有着区别于他山的地缘优势,有着厚重如山的文化沉淀,可谓是天赐大别山,“大别山试验区”的建设,是黄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
实践证明,决定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往往只有那么几步,只有那么几年。抓住了,就成功;放走了,就可能永远不会再来。
在这样的机遇面前,如果我们无所作为,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省委、省政府,更对不起黄冈老区人民。
谈建设 32个“点中点”就是我的试验区
长江商报:试验区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但在普通市民眼中,往往显得宏大而不可感,遥远而不可及,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试验区到底是什么?
刘善桥:32个“点中点”就是我的试验区,重中之重是经济。
试验区没有载体就是一句空话,毛泽东同志曾说,共产党这颗小石头可以砸破国民党反动派这口大缸,什么意思呢?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黄冈的域内是有限的,黄冈的资源和财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市场是无限的,创新是无限的,域外是无限的,民资是无限的,黄冈要倾尽全力寻找试验区建设的突破口,要为试验区找到现实的载体,它就是32个点中点。
长江商报:在整个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关注和推进,目前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刘善桥:目前麻城、红安、罗田、英山、大悟、蕲春是大别山试验区启动的6个首批试点县市,6个县市又确定了32个“点中点”。
黄冈接下来将在“点中点”中进行乡镇扩权、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融资平台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跨乡镇连片推进扶贫开发、涉农资金整合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赋予“点中点”先行先试权、政策向“点中点”优先倾斜,项目向“点中点”优先摆布,路子在“点中点”中探索,经验在“点中点”中创新,问题在“点中点”中发现,把“点中点”办成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先试区、试验区建设的样板区。
谈解放思想 “伸手要,不放手干”就是耻辱
长江商报:试验区和经济特区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都在东南沿海,它们的发展和思想解放是分不开的,你认为地处中部腹地山区的大别山,在解放思想方面还存在哪些障碍?需要下哪些功夫?
刘善桥: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讲,大别山过去是解放区,现在是试验区。解放区也好,试验区也好,就要敢打第一枪,迈出第一步,举第一面旗,喊第一嗓子。
黄冈目前划入核心试验区的6个县市,基本上是国家或者省级贫困县,这些年以来,既享受着革命老区的政策也享受着西部发展政策。说实话,国家这些年来给老区补贴了一些钱,但是都吃了穿了,留下来的少,用于发展的少。革命年代,老区人民作出了不少牺牲,我们要感谢国家的关心。但是作为老区人民,我们不能习惯于伸着双手“等、靠、要”,尤其是革命老区的党员们。我认为,伸出双手去要,而不是伸出双手去干,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退一万步讲,我们也要边干边要,先干后要。这才是大别山人民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
建设大别山试验区,干是第一条。大别山也有条“天路”,本地人称“系在大别山上的裤腰带”,贯穿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等7个县市,将大别山一带的红色、绿色和古色景点连成一片。海拔平均千米以上,险峻的地方山羊都上不去,大别山人在崇山峻岭之中穿桥打洞,硬是打通了这条“红色天路”,坚决实现年底通车。
谈蓝图 200个将军、2000个教授、 20万个企业家“同一个故乡”
长江商报:黄冈软实力厚重如山,但一直没有摆脱“红、农、贫”的现状。人说黄冈200个将军,2000个教授,同一个故乡,你能否给我们勾勒一下十年之后的大别山?有多少企业家跟他们同一个故乡?
刘善桥:这个说法是有来历的,说来还跟我有点关系。2002年,黄冈市包括我在内有一个市长、六个副市长,当时只有摩托车厂、丝绸厂、毛巾厂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大企业,一个地级市的黄冈几乎不如一个县级市的枣阳(当时刘善桥刚刚从枣阳调任黄冈),我在当时的干部大会上说了这么一段话:
黄冈现在有7个市长,但是没有7个大工厂;有100个局长但是没有100个企业家;有1000个科长但是没有1000个老板 。要是哪天黄冈的大工厂数量超过了市长的数量,企业家的数量超过了局长的数量,老板的数量超过了科长的数量,我们黄冈就发展了。
时过境迁,如今十载春秋已成过往,黄冈早已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
现在的黄冈,一个单体车间达35万平米,俨然如首都机场,黄州的船厂可以打造6万吨的远洋邮轮……
如今恰逢“大别山试验区”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我的蓝图是:三年明显变化,五年大变化,十年跨越式发展 。具体点、形象点说:希望200个将军, 2000个教授,20万个企业家同一个故乡。
谈黄冈模式 升级“三会一不会”为“四会”
长江商报:说起黄冈老区人民,有这样一个评价,“黄冈人会打仗,会种地,会读书,就是不会经商”,所以目前红、农、贫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你怎么评价这一说法?
刘善桥:黄冈人会打仗举世闻名 ,2000个教授蜚声中外,黄冈中学冠绝一方不假。但下结论说黄冈人不会经商则不乏偏颇。与其说是黄冈人不会经商,不如说是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了黄冈缺乏市场发育的必要条件。比如鄂黄大桥通车之前,企业要来投资,原材料需要过轮渡,产品需要过轮渡,成本过高,企业自然就不来了。
可以说,过去黄冈一直是“跟跑者”,经济增速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十一五”期间,我们改变了这种局面,经济增长达到并超过了全省水平,黄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领跑者”角色。
截止2010年,黄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750亿元,几乎是2005年的5倍,年均增长超过35%。此外,投资的快速增长,也改善了黄冈以水、电、路、能源为主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
目前黄冈境内共建成高速公路有530公里,已经成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中部交通枢纽城市。
谈自我评价 政声人去后
长江商报:能用一句话来推介黄冈吗?武汉有着千万市民的人脉资源,黄冈将如何依托大武汉?
刘善桥:大别山水,人文黄冈。后面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凿壁偷光”。黄州到天河机场才2个小时,武汉的机场就是我们的机场,“1+8”,我们甘当武汉的配角,实施无缝对接,借助武汉的科技、物流和人气,错位发展;但“8+1”,我们当仁不让,要当主角。
长江商报:不少地方建设,付出了环境破坏的惨痛代价。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天赐大别山的独特资源,黄冈准备怎样回应社会的担心,避免开发与保护的冲突?
刘善桥:麻城杜鹃以前一年100万,现在花期是一天100万。但是我们要求小破坏,大发展,山上所用之石杜绝就地取材,一律运石上山;所修栈道,不砍一棵树。工作人员用长达半年的时间 ,跑了黄冈及周边的七个火车站,全部使用铁道部门的报废枕木。崇尚人文、环保,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长江商报:当你告别黄冈时,你希望黄冈的百姓怎么评价你?
刘善桥:政声人去后。
作为黄冈的一任主官,就像是跑接力赛,接过这只接力棒,只能前进不能回头,你就只能跑稳、跑快, 跑好。
只要我全心全意的工作过、付出过、无愧于心,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人生不留遗憾就行了。
大别山也有条“天路”,本地人称其为“系在大别山上的裤腰带”,贯穿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等7个县市,将大别山一带的红色、绿色和古色景点连成一片。
海拔平均千米以上,险峻的地方山羊都上不去,大别山人在崇山峻岭之中穿桥打洞,硬是打通了这条红色“天路”。
本报记者 张磊 张学荣 通讯员余赤
人物:刘善桥(黄冈市委书记)
记者:耿瑞华(长江商报社长)
严强华(长江商报副总编辑)
张磊、张学荣(长江商报记者)
地点:黄冈市委宣传部会议室
时间:6月29日9:00—10:48
“黄冈长江大桥”是黄冈和长江商报的缘
2007年本报记者专访刘善桥后,鄂黄长江大桥开建。
长江商报和黄冈有着一段不解的缘分。
2007年湖北两会期间,我住紫阳湖宾馆,也是黄冈代表团的团长,长江商报的记者专访了我,正是在这次采访中,“黄冈长江大桥”的动议第一次被提起,第一次见报,第一次受省里所重视。
时值鸿忠书记刚从深圳履新湖北,我跟鸿忠书记汇报工作时专门谈到:现在武汉市有830万人口,城市越来越拥挤,城市病越来越突出,拥挤的武汉需要大别山这么一个后花园,一个天然的氧吧;反之,广袤的大别山区迫切需要武汉这样一个超级大城市,需要城市文明,需要城市的先进的物质文化生活,尤其是城市里的无限商机。
黄冈长江大桥可让 830万武汉人一小时拥有大别山 ,大别山人一小时拥有武汉。当时鸿忠书记听了非常感兴趣。
2008年大雪,鸿忠书记来到黄冈视察灾情。夜访长江,找随同的交通厅长要来湖北省交通地图,用手在长江上那么划了一条线,投资超过100个亿,号称世界第一的黄冈长江大桥,就在之后的一年零二个月内横空出世,堪称中国建桥史的奇迹。
我以前到武汉,得一个多小时, 大桥通车之后,不要半小时就到了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