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84阅读
  • 0回复

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ny
 

发帖
2440
铜币
29719
威望
117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01
今日的红土地还是那片红土地,但整个大别山的事与物已非昔日可比。
如果把此前获批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比喻成一盘棋,那么黄冈市就是棋眼。善弈者一子定乾坤,满盘皆活。黄冈市,鄂东门户,四省通衢,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大别山区,又属于 “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可谓“四区合一”;“1+8”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月17日开始,大别山试验区启动建设已经4个多月了。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的定位,即是——“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
打开山门
主动出击 以诚动人
办工业、上项目要资金,老区最缺的就是资金。面对招商,黄冈显然缺乏经验。
2003年,同为革命老区的江西瑞昌成为黄冈学习的第一站。那一年,黄冈掀起招商引资的高潮。
“万事开头难。”黄冈市招商局纪检组组长夏国民告诉记者,“我们起步的时候,投资就已经形成卖方市场。”投资方强大的寻租力量,使原本作为市场“守夜者”的黄冈政府不少项目被周边地方所俘获的情况凸显。
“不设条件、不限领域、不拘形式、只讲内容。”黄冈市招商局局长黄文虎的合作表态,基本代表了不少地方政府早期的态度。当时,借助投资方的强大资本发展区域经济,弥补经济低迷时期民资、外资的投资不足,成为所有地方的“战略选择”。
“那时候,鄂州、武汉东西湖区,甚至是枣阳的条件都比黄冈好,当时很多企业最看好的都不是我们。”黄文虎直言,“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伊利落地黄冈就是个典型案例。
“伊利当初落户黄冈的可能性极小,为什么来了?”黄文虎一个反问,让记者颇为意外。“当时我们的先天条件很差,但我们的信念是,一定要让其落户。”黄文虎直言,第一靠诚信,第二靠锲而不舍。
“为了这个项目,时任机关工委的熊明华去了100多趟内蒙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中间也用了倒推法,要落户,最重要的是董事长潘刚拍板,我们倒推,得找一个能和潘刚说话的人。然后一步一步做工作,最后伊利落户了。”
引进伊利乳业等饮品生产企业,不仅形成年产值过40亿元的产业集群,还带动了万头奶牛的养殖业。
此外,黄冈振达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的落户,同样让人津津乐道。
这家外来的国内大型企业从协议签订到投产,仅用了四个半月时间,被誉为黄冈的“深圳速度”。前后五年的“亲密接触”,先后“三次握手”的“好事多磨”,这家企业高层从最初的“不动”,到被“感动”,进而“心动”,最终选择了“行动”。
再后来,汇源果汁、太子奶、伊利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建设,相继延续了“黄冈速度”。北京汇源两位股东远在北京,为方便企业尽快领取营业执照,有关部门特事特办,主动赴京协商,从受理到发照仅用6个小时。“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专人办。”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常常以此形容当下“黄冈式效率”。
据统计,今年一至五月,该市新引进项目419个,协议总投资48.52亿元。在谈项目209个,意向总投资189.36亿元。今年以来,该市招商引资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6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当前形势,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说:全球金融危机之危,便是“弯道超越”之机;经济下行之危,便是万商西进、产业转移、抢商落户之机;农民工返乡之危,便是全民创业之机。
截至目前,该市在建项目1228个,增长52.2%,计划总投资865亿元,增长17%;到位资金205.96亿元,增长33%。此外,该市在建亿元项目97个,完成投资51.33亿元;有25个在建项目列为省重点项目,总投资527.59亿元,已完成投资1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0.5亿元。
“黄冈市、县两级还大力营造创业氛围,对创业明星、纳税大户、致富标兵、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实行重奖,出台政策激励百姓创业家、能人办企业。”黄冈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马惠军指出,近三年,有4000多名黄冈籍人士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办千万元的企业近百家。
在黄冈有句俗语,“蕲春的药材武穴的鸭,浠水的生猪黄梅的虾,团风的马蹄黄州的菜,麻城黄牛龙感湖的花,红安的花生英山的茶,罗田的板栗甲天下”。 “红安、麻城、英山、罗田、团风、蕲春六县市,即是大别山试验区主体,又是黄冈经济发展的中坚,其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刘善桥常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来形容大别山试验区的远景。
所有迹象表明,这片“红土地”长期积蓄于体内的发展能量和渴望崛起的诉求,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或许只需要一个突破口释放。
然而,作为工业化后发地区,黄冈市并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
为了以“好”促“快”,黄冈市明确规定“四个不引”:高耗能的项目不引;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破坏生态的项目不引;危及人身安全的项目不引。
在设计目标考核体系时,确立了三大指标体系,除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还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一些山区乡镇,只考核生态指标,不考核工业经济指标。
“我们选择的是一条绿色崛起之路,不走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换取经济高增长的‘老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更不走出了政绩老百姓却得不到实惠的‘狭路’”。市委书记刘善桥说,“你看在高速公路上,能够超车的都是好车,只有‘好’才能‘快’嘛!”
团风县是1996年设立的新县,亟须上项目,但他们没有饥不择食,反而自设门槛,仅县开发区近三年来就拒绝了20多个有损环境的项目进入,涉及投资11亿元。
湖北祥云集团是武穴市一家改制化工企业,废水污染是其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为此祥云集团投资4000多万元建起了闭路水循环装置,使过去直接排放的废水再次利用起来,不仅减轻了环境污染,公司每天的用水量也从四万吨减少到不足一万吨。
不仅如此,祥云集团的废渣还成为华新水泥武穴公司的原料,被用来生产水泥,华新水泥再利用生产水泥的余热发电,为公司自供1/3的用电量。据武穴市委书记张社教介绍,武穴市工业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已建起了多个能源、资源再利用项目,初步形成了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格局。
作为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员之一,黄冈市的循环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大亮点。作为工业化后发地区,黄冈正在积极担当主角、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又甘当配角,刘善桥说,“作为沿海产业转移的基地,大方向上是对的”。
据了解,黄冈对接发达地区“长珠闽”,实际上是一种借助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雁形理论,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而“以工业化为核心”,则借鉴了发达国家、发达省份“经济发达,工业需要优先”的经验。
弯道超越
有危便有机 只有好才能快
后发之优
不缺水、不缺地、不缺树
作为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主体的黄冈的确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唯一的解释便是,过去在发展过程中相对落后。
那么,大别山试验区的具体定位在哪里?
黄冈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5月20日发布的,以省委、省政府8号文件为依托的调研文件作出定位——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主体在黄冈,龙头在黄冈,责任也在黄冈。该市市长刘雪荣此前公开表示,与延安、井冈山这些革命老区相比,大别山先天不足,“仅黄冈市就有117.2万贫困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五分之一。”
但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区而言,大别山却有独特的优势:大别山是革命老区,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大别山生态独特,森林覆盖率达40%;还是连接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承东启西。
也有专家指出,“大别山试验区不缺水、不缺地、不缺树的生态优势,是其最大的发展资源,但在如何发展方面却存在不同的途径选择和争议。”
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仍然需要探索。
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投资70亿元大力开展建设“绿色大别山”活动,其中中央和省扶持资金2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0多亿元。
上述资金将用于包括大别山地区退耕还林、大别山防护林、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珍稀植物园等10个重点项目的建设。
“用红色吸引人,用绿色留住人。”此前,江西省井冈山市委书记梅黎明曾为大别山试验区介绍“井冈山经验”。
据介绍,大别山和井冈山一样,都具有红、绿两种资源优势,1999年,井冈山提出“红色旅游”新概念;2010年,井冈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5亿元,门票收入达2亿元。
“井冈山的成功经验就是把红、绿两种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持之以恒开展特色旅游:用红色吸引人,用绿色留住人。”梅黎明表示,湖北可以成立革命老区的协作组织,定期举办论坛或交流活动,打造一条完整意义上的红色旅游线路。
有专家指出,目前,大别山试验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面临的是如何将开发、保护和发展三者有效结合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黄冈将需要一次新的调研和战略抉择。
多彩的工业城为老区注入新活力。
截至2010年,黄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在2005年350亿元的基础上净增5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元,年均增长14.6%。
2005年以来,黄冈规模以上企业由500家增加到1500家,同比增长30%,增长速度高出全省7.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
据统计,今年前5月,黄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1.5亿元,同比增长2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此前,社会各界就将此解读为“黄冈现象”。
“短短几年大进位、多项指标翻一番,经济发展令人口服心服。”此前,郧西县县长冯安龙在考察完黄冈后感慨,“他们思想解放的程度、招商引资的力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值得借鉴”。
不过,“黄冈现象”的持续还有待时日,而黄冈现象的内涵深化却已经摆在眼前。
本报特派黄冈记者 张磊 采写
从“农、红、贫”
到“领跑者”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过去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资金、技术匮乏,发展相对滞后。作为革命老区,其发展过去相对封闭。有人总结黄冈人“三会一不会” ——会打仗、会种田、会读书,不会经商。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也曾用三个字来形容黄冈的“底色”:一是“农”,传统的农业大市;二是“红”,在缔造共和国的峥嵘岁月中,200多位将军彪炳史册;三是“贫”,十个县市区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省级贫困县。
但过去五年,这片土地在区域经济角逐中续写了新的传奇。 “过去,我们一直是‘跟跑者’,经济增速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十一五’期间,我们改变了这种局面,经济增长达到并超过了全省水平,开始扮演‘领跑者’角色。”刘善桥说。
一组数据见证了黄冈的巨变:年均36.6%的投资增长奇迹,2100亿资本砸进红土地,大别山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另外,近五年,黄冈规模以上企业由500家增加到1500家,同比增长30%,增长速度高出全省7.5%,居全省第一位。
刘善桥说:“近三年来,我们每年新增100万㎡的标准化厂房,超过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里所建厂房的总和。”
早在2003年,黄冈就提出“四抓”的战略思路——“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去年又喊出了“招大商、提质效”外延式增长方式。今年,黄冈再次重申“全民创业”,为大别山经济区新装了内在式增长的轮子。
思路已然决定出路。在大别山经济试验区,六县市去年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8.86亿元,占全市GDP的50.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9.54亿元,占全市投资额的54.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8.7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46.3%。前三项指标,均垒起了黄冈“半壁江山”;后三项指标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突破“五分天下有其二”,接近一半的份额。
“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专人办。”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以此形容当下“黄冈式效率”。
“我们选择的是一条绿色崛起之路,不走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换取经济高增长的‘老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更不走出了政绩老百姓却得不到实惠的‘狭路’。你看在高速公路上,能够超车的都是好车,只有‘好’才能‘快’嘛!”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说。
长江、湖泊,为黄冈市增辉添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