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活动中,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王祺扬(右一)等在监利县白螺镇农户家走访。

蕲春县横车镇九棵松村新农村。

湖北省钟祥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内的中粮祥瑞公司,由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投资兴建。
组织动员十几万名各级干部,开展农情大调查,走进全省所有农户家庭;
综合考评县级“三农”工作,牵引指导发展方向,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成为“全国第一省”;
大力实施“重大工程”,提振农产品加工业,增值增效,强农富民;
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分类实施,持之以恒,奋力实现全省新农村建设几年大变化;
……
山重水复、沃野千里的农业大省,伴随着“中部崛起”的密集鼓点,重农惠农强农的大手笔、大举措迭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幅画卷在千湖之省铺展开来。
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在湖北成为一种理念,落实为具体行动。其动力来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来源于“三农”工作的特殊地位和基础作用;来源于三千万农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和鼎力支持;来源于“三农”工作者崇高使命和无尚荣光。
尤其令人感奋的是,今年五六月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湖北省要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总书记的希望与关切之情,极大地鼓舞着湖北的干部群众,激发了他们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荆楚“三农”功业的热情和干劲。
不久前,记者深入湖北各地采访,感受荆楚大地议“三农”、谋“三农”、强“三农”的浓厚氛围,感受乡村幸福指数和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的现实体现,感受“重中之重”理念在湖北大地结出的丰硕果实。
“湖广熟,天下足”。省委书记李鸿忠说,作为中部农业大省,湖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全省上下不懈努力,一定能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开展“三农”工作综合考评——抓住一个“牛鼻子”。多项指标攥成拳头,重中之重落在实处。
7月6日,“千年铜都”大冶市的天气如熔炉般火热,大巴车行驶在通畅的乡村道路上,二百多顶草帽在骄阳下闪动。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与会者是县级以上党委或政府一把手、所有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上午,他们进社区、入园区、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下午,他们开大会,感受“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区)表彰会氛围,听取省委书记李鸿忠和省长王国生的重要讲话。
这个阵势,外人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而湖北省的各级党政“要员们”已经习以为常,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三农”会议每年都开。
这次会议名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受表彰的却是“三农”工作综合考评先进县,还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龙头企业”。“涉农工作是一个整体,方方面面密切关联,需要统筹策划、整体推进。”这个观念在与会者的头脑中早已确立。
李鸿忠强调:“这样的考评和表彰,核心就是表明省委、省政府抓‘三农’的力度,表明‘三农’的地位。一定要不懈地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任何情况下都要突出抓好。”
沙洋县受到表彰而且名列前茅,县委书记郑中华说,抓“三农”工作不能今天抓一把、明天抓一把,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综合抓、长期抓,县域经济要按照科学、协调、可持续的路子发展。实行综合考评,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约束性。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巴东县不在先进之列,县长刘冰并不气馁,“今后还有机会”。综合考评的各项指标设计得很科学,为81个纳入考评县核定了基数,大家比的是增长率、加速度。
开展‘三农’工作综合考评,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于去年上半年作出的决策。考评办法充分考虑各地客观条件、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量、结构、速度、效益、质量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考评。考评指标体系分“综合、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民生改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农村和谐稳定”6大类34项指标。各项指标在满分100分中占不同权重,重要的指标权重大,比如“农民人均纯收入”权重最高,占17分;而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项,也都列为了考核指标,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长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出生人口性别比、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初中三年级巩固率等。
“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更不能挂在口头和文件上,而要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实行综合考评,建立考核、奖励、监督机制,就是落实“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湖北在此开了先例,这是一种突破。今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就指出,要把“三农”发展综合考评结果作为县(市、区)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分管农村工作的省委常委张昌尔,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赵斌,都是制定决策的参与者。记者分别采访请教,探析湖北出台“综合考评”重大决策的初衷,各位领导的认识高度一致: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农民是全社会的衣食父母,农村是发展稳定的“底盘”。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有深刻寓意的,是高瞻远瞩的。稳定“三农”,就是稳定国家之根基;发展“三农”,就是提升综合国力之要点。一些地方干部深知“三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片面政绩观影响,难以割舍“GDP情结”,会不自觉地“嫌贫爱富”、重工轻农,不能把重中之重落到实处。开展综合考评,实际上是要“抓牛鼻子”,扭住不放、牵引指导。
湖北“三农”发展综合考评以县(市、区)为考评单元,根本目的就在于强化县市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责任,真正把“三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主任刘田喜兼任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认为,加快“三农”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基层,取决于基层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程度。“荆门、十堰等地此前已经开展了‘三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表彰,作用十分明显。”
事实上,湖北对“三农”事业的整体谋划,并非从这项考评开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地把“三农”工作“拿在手上抓”,先后启动了“仙(桃)洪(湖)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山区脱贫奔小康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等项目;今年又启动了大别山、武陵山两大试验区建设,把“三农”工作继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县域经济的整体推进形成氛围。
湖北“三农”工作的整体推进,带来了全面收获。2010年粮食总产463.2亿斤,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31元,同样实现“七连增”。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30元,接连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年均增加52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4%,“新农保”26个试点县参保人数达543.79万人,综合参保率88.6%,通村公路、安全饮水、沼气工程等农村民生事业大步推进。
“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矛盾,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也需要经济的发展。”孝感市孝南区委书记仇平贵说,“综合考评,是防止盲目追求GDP而忽视农业的重要举措。”自省里的考评办法出台后,孝南区就据此出台了一个对区内各乡镇的“三农”工作考核办法,融入原有对乡镇的目标考核体系,更加突出重中之重的地位。
这个考评既是重中之重的落脚点,也是农村发展的导航仪;既让农村干部签了责任状,也让基层干部吃了定心丸。很多县乡干部如是说。
突破二元结构——用“一体化”推倒“二元墙”。新农村建设持之以恒、分类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加力。
随着县域经济的增长,广大乡村正在受到强劲的辐射带动,湖北的城乡统筹工作也逐步加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年提速。省里提出,奋力实现全省新农村建设5至7年大变化。
长期以来,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在湖北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厚重的墙。老百姓常说:“城乡两张图,隔着一堵墙;有水流不动,无法去共享!”2009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确定鄂州市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了“一体化”推倒“二元墙”的工程。
两年多来,鄂州市坚持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市场体系和基层党建等方面推行一体化;以“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和“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两型”社会先行区的战略眼光,来考虑鄂州城乡统筹发展的谋篇布局;以主城区为中心,以三座新城为支撑、十个特色中心镇为节点、其他乡镇和106个中心村(新社区)为基础,形成城镇功能及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说:将城乡融为一体进行全域统筹规划的城市,鄂州走在了全国前列。
通过规划引导、迁村腾地、项目拆迁等六大模式,鄂州相关部门将农民的土地和宅基地腾退,就近集中新建漂亮整齐的别墅和单元楼,让村民住进环境好、配套全的小区,腾退出的土地用于集中搞产业开发和规模化经营。根据测算,可节约耕地5.1万亩,相当于一个乡镇的面积。
李鸿忠对各地城乡一体化实践总结出几条经验:发展是根本,就业是核心,增收是目的,规划是关键;搞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盖楼修路建服务中心,要把功夫用在发展上,通过发展来统筹城乡,这是根本,是核心问题;如果农民上楼了,生活没有改善,那不行,一定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这几条实际上是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确定了基调。
正是本着这个精神,在推进“三化同步”的过程中,湖北提出了“两增同步”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是“三化同步”的落脚点。各县(市、区)乃至各乡镇、各村都在寻找自己的优势,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湖北城乡统筹之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仙桃市委书记刘新池认为,用“一体化”推倒“二元墙”,首要的就是产业一体化,把农民的田间地头建成企业“第一车间”,强化工农对接,增强以工补农。仙桃拥有百亿产值的食品加工板块,恒泰米业、楚凤米业等加工企业,与农民签订优质稻收购合同,实行优质优价,生产出声名远播的“仙桃香米”。2010年仙桃市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其中食品加工业就贡献了230元。
应城市的石膏、岩盐、温泉等矿产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做足资源利用文章,大力发展盐业化工、精细化工、石膏建材、温泉旅游等产业,全年产值已超百亿元。
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的远安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县里据此大力培育食用菌专业村和龙头企业,全县香菇产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产值超过5亿元,该县15万农民主要收入的54%来自种植香菇。
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地方政府的财力雄厚了,新农村建设才能“两头发力”,统筹城乡才有可靠保证。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秘书长章新国说,湖北省对“三农”工作下达不少硬指标,实行硬约束,恰恰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没有提量化指标,要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千万不能强迫农民上楼”,鄂州市市长韩进是这么说的,鄂州也是这么干的。在有财力的地方,政府建好基础设施,通过引导和服务,让农民逐步自愿地迁入新村、社区。政府还要花更大精力,开展培训和就业安置,让农民安居之后能够稳得住。
近年来,湖北先后启动了多个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说是试点,事实上现在已经覆盖了全省33%的镇、村。这样的试点,显然不可能是靠“开小灶”、堆项目打造出来的,靠的正是各地自我发展的理念,是各种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干群被激发出来的创造力。
记者一路看到,湖北各地尤其在江汉平原,遍布村容整洁、公共服务完备的新型农村社区。正是有了镇村经济内生发展的动力,和各级财政的支持反哺,才会呈现这样令人欣喜的景象。
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东港村,原来是一个“空壳村”,但这两年来,通过引进企业、打造蔬菜基地,村集体收入已达到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180元。该村14个村民小组,过去散居在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有12个村民组、800多户陆续搬入新居,各级政府对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6700万元;另两个村民小组靠近公路,村民公议不愿意搬迁,也投入一定资金重新整治村容环境。
蕲春县横车镇九棵松村,现有企业25家,村集体收入达1900万元。村里每年投入巨资用于公益事业和民生福利,加上上级帮扶,村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武汉市由市、区统一规划,对辖区76个乡镇、1630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村塆建设、环境治理进行布局设计。蔡甸区星光村建成别墅式楼房512栋,户均居住面积近280平方米。村里投资500万元建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
分类推进,持之以恒。湖北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显其能,逐步实现工农互利、城乡互融,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突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
留在农村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同样,进城农民也能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照耀。
大冶市市长荣绪俭对城镇化有清醒的认识:“不只是简单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打工、居住,要逐步完善进城农民的养老、医疗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让他们能够真正变为新市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辉在参观了大冶市罗桥工业园区后,感慨自己家乡的巨变,赋诗一首:久违故里看沧桑,新路新居新厂房,唯有当年老槐树,方知此处是家乡。
嘉鱼县官桥八组因创办湖北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颇有名气。现在村组人均收入超过2.7万元,集体总资产超过19亿元。官桥八组的村民们住进了精美的别墅,还带动周围村组老百姓共同致富。但是,八组人的想法更长远,他们投巨资在武汉开办“武汉东湖学院”,从培养职业农民、技术工人做起,着眼未来,增强后劲。对此,八组“小组长”周宝生笑言:最小的村组与最大的城市实现了对接。
李鸿忠的“三农”工作一盘棋里面,包含着众多棋子:民要富裕,粮要稳定,田要流转,劳要合作,人要进城,钱要下乡,事要统筹。在目前这样一个农业高低交错、农民工农交错、农村新旧交错的关键时期,“三农”形势既错综复杂,又生机盎然,盘活“三农”一盘棋,以县域为支点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大好时机,该发力了!
开展“三万”活动——让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知“三农”、懂“三农”、爱“三农”,才能抓好“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