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39阅读
  • 0回复

不仅仅是仓央嘉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8-19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曾经的局面
  电影《非诚勿扰2》让很多人以为《见与不见》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仓央嘉措一下子火了,写他的传记,评他的诗歌的书也多了。但世人除了张冠李戴,把不是仓央嘉措的诗歌写成他的名字,还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把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成六十六首七言的人。目前出版评仓央嘉措的书的作者,似乎都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个翻译者的存在,这其实很不厚道,好像只有《不负如来不负卿》提到了这位翻译者。
  和纳兰容若不同,纳兰词是直接用汉文写就,才情脱凡,深情处让儿女情长,豪迈处让英雄气短。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纵才高八斗,毕竟是藏人,所以流传说是他写的诗,都是藏文,在藏民中传播,不被大多数汉人所闻,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极大改变了这个局面。
  这个人就是曾缄,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其实他大有来头。
  曾缄(1892-1968),出生于四川,叙永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受教于蕲春人黄侃(此人乃章太炎门下得意弟子,一代国学大师,留下不少趣事,写他的书和文不少,这里且不表)。曾先生自云:“在民国十八年(1930年),余重至西康,网罗康藏文献,求所谓情歌者,久而未获,倾始从友人处借得于道泉译本读之,于译敷以平话,余深病其不文,辄广为七言,施以润色”。
  到这里曾先生说得明白,仓央嘉措的情歌在藏民中大大有名,有汉人做了翻译,但是译得不好,到底怎样一个不好法,我们不妨看看仓央嘉措最有名的一首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先看看于道泉的译文: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实在是粗鄙得可以,于只知道按仓央嘉措的藏文直译,这种诗句如能流传,那是笑话。
  而曾先生妙笔生花,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意境又不是仓央嘉措原文所能比拟的了,这完全可以算是曾先生彻底的再创作,这一创作,又因着仓央嘉措的名头,得以快速流传,让初次见过的人为文采惊艳不已。
  仓央嘉措只是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人们其实已经不在乎这些诗是否真是仓央嘉措的原作,人们只是羡慕这“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爱情,爱他迷离的身世,爱他不羁的生活,爱他的人生悲剧,所以但凡有这样爱情和意境的文字,人们都愿意看做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文字。
  比如这首歌词,很多人以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听过所有经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的确,这诗有仓央嘉措爱情的影子,但这是当代歌手朱哲琴的《信徒》里的歌词。
  又比如电影《非诚勿扰2》里面的那首《见与不见》。很多人以为这是仓央嘉措的诗,这其实更是误会,写这首诗歌的作者是一位美丽的70后汉族姑娘,现在信了佛法,改名扎西拉姆·多多,这首诗全名其实叫《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话说真正让仓央嘉措文字变得广为人知的曾先生,解放后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文革”中遭迫害致死,关于他的事迹变得很少。但是,正是由他开始,让仓央嘉措不仅仅是仓央嘉措。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