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03阅读
  • 1回复

蕲州的痛-空有博士街 却不见“博士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5
铜币
37015
威望
59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9-23
— 本帖被 admin 执行加亮操作(2011-09-27) —
  蕲州镇虽小,却年年举办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易会。来参加药交会的人瞻仰李时珍陵园后,都会不约而同地参观有一条名叫东长街的小街道,因为这条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街道不仅是李时珍的故居地,而且还有一个令人惊奇不已的名称:博士街。


600米的小街,走出了120多名博士
从李时珍纪念馆返回蕲州古镇,约有4公里路,“湖北蕲州中药材市场”在纪念馆与古镇的中间。从中药材市场出来,记者在路边拦了一辆由三轮车改装的出租车,上车后直向古镇驶去。路上,出租车司机向记者介绍,黄冈市有两个全国著名县城,一个是“将军县”(红安),一个是“教授县”(蕲春)。有人统计,蕲春这个只有90多万人口的普通县,走向海内外各地的教授就有1800多人(含副教授、博士),如果加上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级人才,蕲春籍教授级人物可达4000多人。可称为教授村的有31个,所谓“教授村”,就是一个村里至少有10个以上的教授。
记者问,蕲州有几个教授村?
司机笑着回答,蕲州不叫教授村,而叫“博士一条街”,原名叫“东长街”。这条街不足600米、只有百余户人家,却走出了120多名博士,其中接近一半留洋海外。
“博士街”?像发现了一条重大新闻线索一样,记者的神经突然兴奋起来,接着司机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司机一面手握方向盘,一面告诉记者:在博士街,一个家庭里父子、父女或兄弟双双为博士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有个叫李宝珍的,她的一家,就被誉为“博士之家”。李宝珍1918年出生在蕲州城内一个世医之家,其先祖父是李时珍12世传人。1938年,高中毕业的李宝珍毅然投考名重一时的中正医学院,发榜时,名列前茅。后又转学华西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纽约某学院的教授。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几个子女也都学有所成:其长子吴永辉是数学博士;次子吴永新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教授;三子吴永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女儿吴永寿是美国布朗医科大学博士。此外,李的长媳为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女婿毕业于美国布朗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还有个叫黄恒学的,在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参加高考,并被武汉大学录取。此后,他不断求学深造,先后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学和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蕲州采访,一位老人向记者出示了一本他个人收集的东长街名人名单,单单生于1920年至1959年的,就有40多位。
据蕲州人讲,博士街不仅自己产生了100多名博士,而且还向周边村镇辐射,使周边的村镇也产生了不少博士,如在蕲(州)漕(河)经济走廊以南的范铺村,全村11个村民小组,565户人家,除少量杂姓以外,80%以上为童姓。因清朝顺治年间,有一范姓人家在此开了一家杂货铺,出售油、盐、酱、醋、茶、糖果、糕点和日用小商品及针线布匹而得名。千百年来,范铺人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顽强拼搏、生生不息。该村父子同教授、祖孙同教授、夫妻同教授、兄妹同教授,夫妻同博士,一家三个教授也屡见不鲜。村民童德年家就走出了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学术委员会委员、两个博士和三个教授。据该村老人童能奇老先生统计,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从这里走出了80多名国内知名教授和30多名高科技人才,还有11人在美国任教授(其中8人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任教授),7人分别在英国、德国、南非、奥地利、新西兰、新加坡任大学教授。这个村在清代走出去的举人有童憩南、童树嘉、童德颐、童德禧、童退庵等5人,毕业于清代北京译学馆(外语大学)的童德颐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主事;解放后走出去的知名博士、硕士有一大批。其中童光灿一家有6名教授,妻子是美国人,在新西兰大学任教授,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为著名画家,三人为大学教授;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矿冶系,1943年留学于南非,1945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的童光煦,1955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1958年调入北京钢铁学院(1989年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任矿冶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 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公派留学美国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童光志,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病毒学家……
再如,离蕲州更远一点的青石镇大樟树村,则以“黄氏一门七教授”而远近闻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北京大学国学教授、“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
在蕲州人的眼中,“博士街”就是蕲春“教授县”诞生教授的发源地。
名扬天下的“博士街”,却是一个普通的集贸市场
记者返回蕲州古城时,已是下午3时,出租车带着记者驶进蕲州的大街,眼前突然闪出“博士街鞋店”几个醒目的大字。记者立即问出租车司机,是否博士街到了。司机回答,刚才走过的那个集贸市场就是博士街,这里已经到了博士街的出口了。记者立即要司机停车,然后,回头寻找博士街的风景,只见街道两旁布满了各种店铺,店铺不大,店名却十分显赫,如“家乐福超市”、“精益眼镜”、“特步专卖店”、“李时珍大药房”等,本来就不宽的街道,被流动的地摊小贩占去了一半,的士勉强可以从街上缓行而过,街道两旁的房子都很陈旧,一般都是两三层楼,四层楼不多。
记者来到街中心一位摆摊卖肉的汉子面前问:“博士街离这儿还有多远?”汉子回答:“这就是博士街。”记者问:“这哪像博士街啊?”汉子说:“博士街并不是每个门面都写着‘博士’,也不是你想象的打着博士招牌形成的旅游街,是因为曾经在这条街上住的人家出了不少博士,才叫博士街的。”记者问:“这些博士的家人还有住在这里的吗?”汉子摇摇头:“考上博士就走了,家人也被带走了,比如有个叫李宝珍的一家5个博士,现在她家没有一个人在蕲州。这里只剩下空房子,有的博士把家人带走后,将房子都卖给别人了。”
记者经过打听,终于找到了一家王姓博士的旧居,当地人叫“教授里”,也称王家弄。从一米多宽的一个狭小通道走进去10多米,可以看到夹杂在楼房之间的一个古式建筑。高檐青瓦,灰砖条石。据王家弄的一位老人介绍,这房子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一大户家庭的厅堂,后被分隔成几户人家居住。可就是从这个狭小灰暗的弄堂里走出了五六位教授。其中,王北平东北师大毕业,任新华社译审,一子一女王愚、王卓一个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一个考上清华大学,后双双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有史料说,王家大屋是“博士街”上有名的古老家族。相传,王氏家族的始祖王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随之将,官封明威将军,蕲州卫指挥使。其子孙后代世袭其位,繁衍于东长街,所居之地称王家大屋。王忠将军十一世孙王御龙,由于重视诗书并教子有方,其子孙7人先后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的举人、进士,其中进士5人,也就是闻名遐迩的东长街“一门五进士”。王家好学之风也延续到了现代,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至今,从王家大屋已走出近30位博士、教授。
据蕲州人介绍,一百多年来,由于读书而外出工作的人太多,东长街迁出去的人至今都无法做仔细统计,人口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很多房子因此都是空着的。往往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子女全部读书升学出去,很难有知情人。“这个地基的风水特别旺”,一位中年人指着自己家楼房旁边一栋低矮的旧平房说。这栋房屋原是同济医科大学教授杨仕豪的旧居,60年代他家先后出了4个大学生。由于兄弟姊妹全部离开蕲州,老房子长时间没有人居住,后来就卖掉了。令人惊奇的是,买得这房子的人,还没来得及搬新房子,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考上大学。
走在博士街上,如果你不深入到王家大屋去了解其屋主的历史,你是很难感觉到自己是走在博士街上。这条街非常普通,普通得和全国千千万万的乡镇集贸市场没有两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看似普通的街,蕲州镇周边的妇女,怀孕了,都要特意地到博士街上走一走,说这样可以沾上博士街的灵气。
这条街完全可以开发成“中国第一条博士街”
据说,明代在蕲州设置荆王府时,这里的横街、全胜坊、第一社和瓦硝坝是城外的几条小街。横街、瓦硝坝为商业区,全胜坊、第一社为住宅区,李时珍当时就住在瓦硝坝。一些学人和求功名者为方便巴结权贵,开始在此建房居住。到清初,这条街道尚还有很多空隙地。随着讲学求学之风的盛行,一些文化名人纷纷在此隐居。巨商余恒丰、李大有、杨庆丰、梁太和,王元丰、刘大兴和富有宦官王伴樵、刘炳福、袁唤、王勉吾、王颂威、汪南懦等,也争相购买空地,与进士名人为邻居,几条街道逐渐连接起来。
清朝晚期,这条街已有顾、董、冯、王、张、李、陈、萧、刘、熊、黄等11大家。由于世代相传,崇尚读书,孜孜不倦,故显功名者代代有人。1958年,在街道居委会的率领下,街道居民用三合土筑成了一条连贯的长街,横街、全胜坊、第一社和瓦硝坝第一次完整连接在一起,正式命名东长街。
东长街地势高朗,东西走向,街道两侧原来的房屋坐北朝南的前庭向南,坐南朝北的后院朝南,均为日照充足,空气流通新鲜,十分适合读书讲学。而且,后院多深井,水清味甘,极养人。知识分子群居于此,互相影响,彼此促进,读书求学自然渐成风气。从前,东长街人选媳择妻的条件就是:貌中人,性温恭,识文字,善女红。
东长街的房屋很多是明代建筑,有的有四五重深,而且家家都有天井,非常安静,读书环境倒真是非常好。
据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陶书记介绍:在我老家对面是皇子的外行宫,小时候那里常常演戏,看得多了我们一群仔也自己来扮演,过一把名人瘾,非常有意思。小时候,我们还结伴到城里头一些儒学书院逛。书院中满是名人塑像,很多是蕲州城走出去的读书人。有老人说,只要我们读书能读出去,也可以上这个名人塑像榜。那时心里就立志读书,以便自己也能在此立有一席之地。小孩子的好胜心嘛。当时,蕲州城说书的非常多,这些说书人,把一些古典名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编得栩栩如生,听者如云。所以在茶馆听书也是当时一大乐事,像《封神榜》、《施公案》、《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我最初都是从茶馆中获知主要情节的。现在看来,这种经历对以后学习古典文学,特别是促使我走上古汉语研究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蕲州一位朋友告诉记者,民国前,东长街的居民在当地是否有地位不是看他家里有多少财产,而是看他家里有多少牌坊,走出了几位秀才、举人、进士,民国以后,则演变为比谁家里出的大学生多。对这里的居民而言,家里有无读书人,是关系到脸面的大事。经济条件再好的家庭,倘若家里不出几个大学生,也会感觉抬不起头来。邻里吵架时,要是被人骂“连个大学生都没一个”,将是一种奇耻大辱。所以,家家户户父母再穷,也会咬牙让孩子念书。有了读书的孩子,才有了未来出人头地的希望。对于小孩子而言,倘若家里穷,更要发奋努力了。
有人说,东长街之所以成为“博士街”。走出了那么多教授、博士,是因为风水好。从记者采访的事实看来,东长街成为博士街,是因为这里的文化氛围好。试想,如果这种学习上进的精神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里有前人匾额,平时说话中有相关谚语,周围厅堂有很多名人传说,等等,这对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种多么大的熏陶!蕲州人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从蕲州王家大屋走出的王氏后人、现任蕲春《教育志》编辑的王树蕲告诉记者,王氏家族至今保留下来的祠堂名叫“锄经堂”,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祖先起名“锄经”的含义,是“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的简称,也就是告诫族人要时刻不忘读书好学,哪怕是在务农放牛之时也要“手不释书”。类似王氏家族这样的门风,也成为当地人一直效仿的榜样。
走在东长街上,记者思索着蕲州和东长街的历史,从李时珍和他的后代们身上寻找着创造这番神奇的答案——明朝时期,朱元璋之子在此建立王府,蕲州城更是成为政治、经济、交通中心。一大批名士幕僚在此居住,古城规模比现在大好几倍。明末张献忠部队在蕲州城杀了生活在这里的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子,但这些幕僚并没有离开,他们沦为一介平民后,把自己毕生精力都放在教育子孙和邻里上。这是一种传承教育,他们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点燃了后继者们心灵深处的火炬,这火炬燃烧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智慧。抑或是,李时珍去世后葬在雨湖之滨的蟹子地,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他在冥冥之中,默应着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
可惜的是,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蕲州人却让她默默地躺在那里,没有让她放射出应有的光辉。
其实,要把这条街变成一条可观可游的旅游街——“中国第一条博士街”,也不是很难的事,只需把那些博士们曾经住过的房屋稍加修整,然后,在门楣上挂上博士的名字,屋子里摆放一些博士曾经学习生活过的用具(可用仿制品陈列),再加上博士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可用图片展示)。另外,博士街道两旁的店铺最好是经营文化用品之类,而且要设计得有点创意。让游客看起来是一条由博士文化建造的旅游街,其实是“中国博士教育基地”,让游客们来到这里,得到“读书”的启示,“读书”的灵感!
离线sunsky

发帖
3417
铜币
32543
威望
125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9-27
只有当地人知道蕲春是教授县,外地人根本不知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