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曾公开表示,“空间站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掌握这项技术,等到需要使用空间站时再来建造,就会落后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射“天宫一号”给予了强烈关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载人航天一直没有获邀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天宫一号”如果能使交会对接技术获得突破,也许,2020年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只有中国拥有空间站。
北京、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1年9月29日,因为“天宫一号”,这一天注定被写入中国航空航天史。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射“天宫一号”给予了强烈关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载人航天一直没有获邀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天宫一号”如果能使交会对接技术获得突破,也许,2020年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只有中国拥有空间站。
一波三折为了保险起见,“天空一号”的发射日期从9月27日调整到29日,虽然这几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都是天气晴朗,但是他们需要的是最合适的时机。
每次到了如此的大任务期间,作为气象方面高工的张海洋(化名)就特别谨慎起来,他的每一次判断都将和整个发射时间的确定产生直接关系。
计算出的数据与其他人的进行汇合,然后再对今后天气状况进行细微的判断,再将结论提供给高层参考。距离发射的日期越近,他越是不敢掉以轻心。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骑着自行车赶往单位,然后一直到深夜回家,吃饭全部工作餐。在27日,他还听到同事调侃:“听上面大领导说,马上就是‘神八’,所以放假无望。”其实他也有了将神经绷紧到“神八”之后的准备。
当发射场完成转运之后,发射成功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气状况—确保发射期间天气状况良好,不出任何问题。而在这之前,有导弹之父之称的黄春平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技术方面来讲,我们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一般情况下不会出问题。
近些天,很多相关人士都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感受大任务前的紧张气氛。其中有一群备选女航天员的影子,可惜她们如同神龙不见首尾,刚一出现,很快就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在之后不久的时间中,她们将会成为世界航天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外宾在28日这天到达航天城来观摩。航天城的整个生活中心这几天天气碧空万里,胡杨树已经隐隐透出一圈圈的金色。街上还是没有几个行人,时有自行车铃声叮当响起,外面看这里的生活节奏极为缓慢而悠闲。
外松内紧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在紧张地准备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天宫一号”升空一个月后,将会和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实行首次无人操作的对接试验,并将在之后的两年内陆续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进一步为我国顺利地建立自己的国际空间站打下基础。
“天宫一号”的发射可谓一波三折。
2011年8月中旬,接连的阴雨天导致发射场厂房湿度增大。根据指挥部的意见,8月13日,已完成测试的“天宫一号”将被起吊,并由测试厂房转往加注扣罩厂房。但直到16时过后,小雨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准备起吊的天车停了下来。
加注扣罩厂房是发射场专门为“天宫一号”新建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但在阴雨天气状况下不能达到除湿目的。“购买1500公斤干燥剂。”8月15日上午,干燥剂从兰州运抵发射场。
8月16日,“天宫一号”加注推进剂进入推进剂检漏阶段,长征二号F火箭也进行了5次总检查,完成了技术区各项测试。但是,又出了新的情况。8月18日17时28分,托举着“实践十一号04星”长征二号丙火箭升空。随即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长征系列火箭31年来首次失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部决定在“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的原因未彻底查清之前,“天宫一号”暂停发射。
9月20日上午8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重达350吨的厂房大门次第打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长征-2F运载火箭组合体在活动发射平台的承载下缓缓移动至总装测试厂房门口。被推迟的天宫一号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上午9时整,承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2F运载火箭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底部各部件“任务交接”。平台四周底部的8只“千斤顶”渐离地面,沿着相距约25米的轨道,以每秒约18米的速度匀速向发射塔移动……11时35分,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发射塔底部两侧展开的两支巨型塔臂以发射塔为圆心,缓缓向火箭助推器和火箭一级箭体合拢。
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神舟八号”运载火箭,也于9月24日傍晚到达东风航天城火车站,将于近日转运至组装车间进行一系列调试和组装、检测。
场系统副总设计师、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凤广介绍:“复核复算、双想归零”是“天宫一号”发射前发射场系统工作人员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这次“天宫一号”发射的任务特点,设计团队无数次进行“双想”复查,成立前后方技术联动保障组,对发射平台、电缆摆杆、加注供气、空调和供配电等关键系统和设备技术状态展开了全面复核复算梳理,确保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周凤广介绍。与以往的火箭发射不同的是,此次“天宫一号”的发射,首先简化、优化了测试发射流程,将“天宫一号”由“两次扣罩”改进为“一次扣罩”,有效提高了测试发射效率。“天宫一号”的测试与发射,还创新实现了加注扣罩集成保障模式。即发射场新建了飞船加注及整流罩装配设施,创新采用了“加注+扣罩”集成复用的方式,省去了“天宫一号”在两工位之间转运的复杂工序和状态转换,显著提高了流程的安全可靠性。
利用国际领先的保障性和可靠性分析评估技术,建立了脐带塔电缆摆杆、活动及升降平台、加注供气、指挥监控等70个关键系统的630个可靠性模型……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周凤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透露,“天宫一号”的发射系统在技术上做了89项改进。
2011年是酒泉发射场发射任务最密集的一年,共有6次大的发射任务。发射测试站副总工程师、“天宫一号”火箭指挥员周晓明在执行“天宫一号”任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卫星、火箭测试等任务,多个任务交叉并行。
周晓明认为,与以往发射任务不同的是,运载“天宫一号”的火箭虽然仍然是“长征2F”系列,但为了适应新任务的需求,火箭的技术改进项目达176项,运送时被分割成八个部分,在发射场的整装工作也显得比以前复杂了许多。所以,火箭应该叫作“长征2F改”运载火箭。由于“天宫一号”的重量比以前的飞船增加,需增加运载火箭的推力,其重量也因燃料的增加而增重9吨,这是火箭最主要的改进内容。由于“天宫一号”不载人,逃逸系统不再参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