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巴河镇68岁的老人王青枝,捏着两张信纸,拨通在外逃亡5年的儿子刘志宏的电话,要他马上回家投案自首。信是县公安局长陈元凯一个星期前寄来的。连日来,她反反复复翻看了上百遍,昨日终于下定决心。
10余天来,陈元凯寄出的一封封情深理正的追逃信,起到促动作用。11名外逃人员在家人陪同下主动自首,还有14名嫌疑人已与公安局联系正在回归途中。
疑犯首度站直腰
浠水县看守所会见室内,28岁的余大祥笔挺地坐在木椅上与记者平静交谈。这是他11年来,首度敢于正对陌生人的目光。
2000年11月,17岁的余大祥受同伴之邀,在浠水县城与人发生冲突,致一人死亡、两人重伤。案发后,余大祥侥幸逃脱,在浙江一带打工,后来还成为一家企业的部门负责人,年薪10多万。11年来,余大祥惶恐不安,但想到好不容易打拼来的事业,总下不了自首的决心。
本月8日,他家里收到一封署名为浠水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陈元凯的来信。信中说:“你意气用事触犯了刑法在逃,过着东躲西藏、提心吊胆的日子,给家人带来诸多不便……希望你放弃侥幸心理,争取从宽处理,还家人和自己一个安宁。”
收到信后,全家人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商定余大祥回乡自首。15日,在家人的陪伴下,余大祥走进浠水县公安局大门,也卸下压在肩上11年的这块沉重巨石……
铁网中柔情一击
一封看似普通的信何来如此威力?陈元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47岁的陈元凯是名刑侦专家,任浠水县公安局局长刚满一年。公安部“清网行动”开展以来,他亲自挂帅加大力度追逃,辖区内102名外逃人员中的54名被抓捕归案。
行动取得成效后,陈元凯思索如何扩大战果。有同志提议在电视、报纸上通告,促进在逃人员投案自首,陈元凯考虑再三,没有采用。国庆长假,又是一个团聚的日子。他想到,如果此时给在逃人员的家庭写封信,效果会怎样?“大多数犯案外逃人员都与家中保持着联系,长年的逃亡身涯对整个家庭都是一种折磨。”陈元凯与专案组人员在专题会上分析,决定以传统的书信形式,来达到攻心的目的,打破在逃人员及其家属的一丝侥幸和对后果的顾虑。会后,针对外逃人员各自特点,陈元凯拟定了每一封信的内容和措辞。
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40余封署着公安局长名字的信,送到每名在逃人员的家人手中,上面留有局长的手机号码。10多天过去了,20多名逃亡浪子相继踏上归途……